闊別兩年,赤子歸來,泱泱中華,萬古江河。
一句簡短的開場白,就讓人聽得渾身雞皮疙瘩,瞬間熱淚盈眶。
是的,它回來了,《國家寶藏》第三季終於回來了!
這是一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2017年開播,播了3季就火了3季。
節目在微-博上的話題閱讀量高達53.4億,前兩季的豆瓣評分都高達9.1,而且評價人數加起來超10萬。
央視的另一檔王牌文化類綜藝《中國好詩詞》,加上特別節目共八季,豆瓣評分均破9,可評價人數加起來也不過幾千人。
再比如兩季評分都穩定在9.2的《一本好書》,評分人數也不足3萬,《見字如面》四季下來分數越來越高,但評分人數也將將5萬。
這麼來看,《國家寶藏》的「火」是毋庸置疑的。
12月6日晚8:30分,《國家寶藏》第三季播出第一期,就在播出當晚,央視官-博連夜為它宣傳打call。
豆瓣上第三季雖未開分,但B站上已經有不少網友為它打分,9.9!!只差0.1分就滿分。
「永遠的神」
「綜藝的絕對頂峰,12月霸權,最高級的享受」
「如果只能追一檔綜藝,那麼我一定選擇國家寶藏。」
沒想到啊,2020年最後一檔「封神」國綜,還是來自央視爸爸!
那麼問題來了,央視高分綜藝那麼多,憑什麼《國家寶藏》能成為「王牌」?
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節目本身找答案。
《國家寶藏》的定義是文博探索節目,從節目的類型就能發現,它和普通的文博類綜藝不同,多了最為關鍵的「探索」。
節目由張國立擔任講解員,形式主要分為2個部分,一個是對國寶文物的歷史進行梳理和總結,然後通過邀請來的明星演員對文物的「前世傳奇」進行演繹,讓文物背後的故事有了更為直觀的展現。
一個則是回到現在,由和這些文物有著緊密聯繫的考古學者、文博人員或者講解員作為「今生人物」,講述他們與國寶的今生故事。
首先節目的呈現,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好看」。
這第一個「好看」,就是整個舞臺的燈光、舞美、服化道以及特效設計甚至是每個前世故事開始前的「漫畫」,都堪稱是高級的視覺享受。
從張國立老師的出場到9位館長天團的出場,每一次從黑色的布景下走出來的館長,到最後光影打在9個人身上的集體亮相,一下就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最高級的享受」。
試想一下,看到這樣嵌滿珍珠的金色天體球面前,金光燦燦,有著讓人無法忽視的外貌,誰會不心動?
除了「好看」,《國家寶藏》還「耐看」,而這全都歸功於前世今生的情景小故事。
文物的「美」只是我們愛上它的第一步,只有在弄清楚了它背後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我們才懂得它為什麼值得我們愛。
首期節目裡的3「樣」國寶,靳東守護的三足鼎前面已經說過它的故事了,第三個國寶,馮小剛守護的午門也是很特殊的存在,它是節目史上首座建築文物。
從午門的「明三暗五」到明朝嘉靖年間東順門發生的廷杖案,都和午門有關。
在多年後的近代,午門依舊是多少歷史愛好者傾盡所能保護的對象。
為了不讓它因為戰爭而永遠消失,這些建築工匠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爬上宮殿頂樓,靠著純人力一點點測量宮殿、城門細節。
七百多張手稿線稿,既是匠人們傾其一生想要守護的東西,也是留給我們無盡的財富。
同樣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鼎在2個保存完好的文物之外,還有第三件,是由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發現的,用碎的瓷片粘貼而成。
正是因為他們日復一日的清理、比對,才會有更多瓷器有了準確的出生年代,它不僅僅是復原瓷器那麼簡單,還是修復了歷史。
發現了沒,這些國寶文物,當它們以前世今生的情景小故事形式來講述,絕對比起博物館裡簡單的一張卡片生動多了。
讓「國寶」文物「活起來」,不僅是一件陳列品,而是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
同時作為隱藏加分項,節目的配樂也值得說上一說,尤其是最後一個故事的配樂。
從第一季到現在,《國家寶藏》已經給我們介紹了好幾十樣國寶文物,有人看了之後開始喜歡歷史,有人看了之後對愛國情懷有了更深的體會,有人因此開始逛博物館,了解更多節目裡沒有出現的文物,以及它們的歷史。
當我們看完節目不再是「只圖一樂」,這些更有深意的作用一點點顯現,這個節目就真的成功了。
它既起到了「寓教於樂」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作用,也開始讓更多的人想要走進博物館,想要了解這些沉澱了千百年的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
最重要的,是這檔節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喚起我們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或許等到我們的歷史文物知識從被動灌輸變為主動獲取,節目的初衷就真的實現了吧。
青石電影編輯部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