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當虹橋路邊的金桂隨風播撒香氣的時候,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再度迎來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這一舞蹈界的年度盛事,為上海乃至全國各地而來的觀眾帶來精神上的饗宴。然觀舞也需凝思深慮,實踐終須理論指導,2020年9月26日,由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中國舞協理論評論委員會、上海市舞蹈家協會、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發展基金會、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中國舞蹈高峰論壇暨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論壇於上海歌舞團會議室舉行。
此次論壇可謂名家雲集: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羅斌,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原戰友文工團藝術指導趙明,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周由強,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夏小虎,中國文聯舞蹈藝術中心常務副主任、《舞蹈》雜誌執行副總編張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名譽院長於平,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中國東方歌舞團一級編導周莉亞及各地學者、嘉賓,以「面向與轉向:中國舞劇創作觀念、道路與問題探究」為主題,與會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力求焦點關注與追根溯源得兼,破解當前舞劇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與困惑。
圍繞舞劇敘事理念、審美轉向和中國舞劇體系建構的重要性,與會專家指出:舞劇敘事與空間建構一直是舞劇研究的焦點之一,作為探究舞蹈本體新觀念的視覺格式塔,帶有一種空間敘事的思維,在開拓空間敘事可能性中,藉助舞美、多媒體技術,採用多種空間並置的手法,將原本舞臺空間從「舞劇敘事的場域」轉變為「舞劇敘事的構成」。聚焦於舞蹈本體來探究敘事邏輯,其背後涉及到中國舞劇體系建構這一核心問題。自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發表以來,舞劇創作出現了在「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幾個維度上和諧統一的「爆款」。這類作品設定了集中國故事、中國價值、中國形象、中國精神四位一體的高級美學原則,某種程度上建構著中國舞劇的全新價值體系,從而帶動了舞劇敘事邏輯的深刻轉變,呈現出結構上的深度戲劇化的原則、調度的深度視聽化原則、形式的深度技術化原則。上述轉向對舞劇藝術的四個支點「時空視聽」進行了新的探索,但作為體系化的核心舞蹈語言的深耕仍顯不足。
在「面向與轉向」這一主旨下,對於舞劇創作實踐的深切關注也是本次會議的重點之一。有專家對舞劇創作的外驅力與內驅力進行了深度思考,結合個人實踐剖析創作者的外部環境與自身的內部因素的互生關係,外部環境作為作品產生的土壤,直接決定了作品成色,而編導的創作初心,個人特質以及藝術追求所構成的內驅力,也是創作優秀作品關鍵所在,二者達到平衡與最優化才是創作者最期望的創作狀態。而作為院團,製作人、藝術監製在舞劇創作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發揮則是繞不過的話題。文藝院團的工作以演出為中心,這就需要創作的作品「走出去」,真正面對市場,同時在藝術製作和生產過程中,積極擁抱網際網路。除此之外,完善創作團隊及創作條件、對創作者給予充分信任、將演員培養作為工作重心也是院團應履行的責任。
中國舞劇創作存在哪些現實問題?中國舞劇於世界舞蹈乃至世界文化的意義究竟如何定義?有與會專家指出,面對中國舞劇的創作已經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現象,它帶來的世界影響和意義應是什麼,值得思考。無論是自主創作還是委託創作,舞蹈藝術家們的創新能力不斷更迭,而中國舞劇的特質也正在引起國際舞蹈學界的興趣。同時,也有與會專家表示中國舞劇發展四十餘年,不少編導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比賽思維模式,即為獲獎而進行舞劇創作,導致同質化作品越來越多;編導自身創新意識不夠,使得作品缺乏時代特質,不能反映時代精神等問題值得探究。
我們面向誰去探討中國舞劇?與會者給出的答案是面向我們所處的這個新時代,從人民的角度和服務人民大眾的角度找尋出路,在正確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基礎上進行正確表達。在舞劇的走向或面向上,不僅要深度挖掘人性的內在表述,也應該立足中國性、時代性、大眾性等諸多表徵,舞劇藝術的靈魂只有落於中國精神,才能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高峰作品。「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只有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我們才能為人類提供中國經驗,我們的文藝才能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或許這才是中國舞劇講好中國故事索要尋找的最好的理論支撐。
一上午的對話與商討雖不能將中國舞劇面臨的種種抉擇與疑惑解決殆盡,但討論的意義更近於蝴蝶振翅所產生的氣流,或將在在場所有聽眾的腦中引發「颶風」,進而震蕩開來,成為促進中國舞劇乃至中國舞蹈創作的催化劑,為中國舞蹈的奮勇前行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