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舞蹈在文化史上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舞蹈藝術工作者,把舞蹈藝術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連在一起,創作了大量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的作品,或展現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魅力,或傳承紅色基因,或反映火熱的現實生活,肩負起用進步的舞蹈藝術鼓舞人心、教化人民的歷史責任,迎來我國舞蹈藝術蓬勃發展時期。
回望70年,據不完全統計創作問世1100餘部舞劇作品,其中,總有那些讓幾代觀眾或當下觀眾念念不忘的優秀舞劇作品,小編梳理如下:
1、中國第一部民族舞劇《寶蓮燈》
首演時間:1957年
演出單位:中國歌劇舞劇院
藝術指導:李少春
編導:李仲林、黃伯壽
作曲:張肖虎
主演:趙青、沈迪才、付兆先、陳雲富、方伯年、孫天路、邵關林
《寶蓮燈》取材於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劈山救母》,劇中三聖母的長袖、劉彥昌的水袖、沉香的劍、霹靂大仙的拂塵、二郎神及哮天犬的身法技藝均在戲曲舞蹈基礎上加以發展創新富有想像力。
《寶蓮燈》是北京舞蹈學校第一屆編導班的進修生在查普林教師與著名京劇藝術家李少春指導下的畢業實習作品。1959年,《寶蓮燈》被拍攝成彩色藝術影片,受到廣泛好評。
2.舞劇《小刀會》
首演時間:1959年
演出單位:上海歌劇舞劇院
編導:張拓、白水、李仲林、舒巧、李群
作曲:商易
配器:唐朗、莊嚴
主演:舒巧、陳健民、葉英章、李仲林
《小刀會》著重表現小刀會反抗外國侵略勢力和封建主義的革命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前僕後繼的英雄氣概。全劇以「起義」「勝利」「抗議」「夜襲」「求援」「突圍」「前進」等場次展現了「小刀會」起義的歷史風貌。以中國傳統舞蹈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舞蹈、武術技巧等因素,在舞劇形式上有所創新。
《小刀會》曾在朝鮮和東歐一些國家演出,獲得好評。劇中《弓舞》榮獲第七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金質獎章。
3.舞劇《五朵紅雲》
首演時間:1959年
演出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戰士歌舞團
編導:查列、夏炎
作曲:彥克、鄭秋楓、汪聲裕
主演:廖俊祥、王珊、於學成、林春華、陶洪英、畢永欽、張春滿
《五朵紅雲》取材於海南黎族傳說:「五指山上有五朵紅雲,紅雲落下來,苦盡幸福到。」描繪了海南島黎族人民從1943年到1944年的鬥爭史詩。全劇積極、鮮明的主題思想,嚴謹的故事結構,運用了適合於舞劇表現的藝術手法等,使得這部舞劇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朵紅雲》曾獲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優秀舞劇獎。1962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為舞劇藝術片。1963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舞臺演出本,並先後由空軍政治部歌舞團、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等演出。
4.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首演時間:1964年
演出單位:中央芭蕾舞團
編導: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
作曲:吳祖強、杜鳴心、戴宏威、施萬春、王燕樵
主演:白淑湘、薛菁華、馮英、李寧、朱妍、張劍等
《紅色娘子軍》的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海南島。以中國革命歷史為背景依託,舞劇講述了從惡霸南霸天府中逃出來的丫鬟瓊花,在紅軍黨代表洪常青的幫助下,從一名苦大仇深的農村姑娘,逐漸轉變成一名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的娘子軍戰士的過程。
《紅色娘子軍》是我國芭蕾按照"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該劇開拓性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將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結合,創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紀精品,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的裡程碑,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藝術領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蹟。在音樂創作上,《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音樂幾十年來經久不衰,深入人心。
現為中央芭蕾舞團的經典保留劇目。
5. 芭蕾舞劇《白毛女》
首演時間:1965年
演出單位:上海芭蕾舞團
藝術指導:黃佐臨
編導: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輝﹑林泱泱
編曲、配器:嚴金萱、張鴻翔、陳本洪
主演:蔡國英、顧峽美、凌桂明、王國俊、陳才喜、董錫麟等
《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的師生勇於創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據同名歌劇集體創作改編的成果。它保留了原作中喜兒、楊白勞、黃世仁、王大春等基本人物關係和戲劇衝突,成功地濃縮了情節,大量運用中國民間舞蹈、古典舞蹈的動作,使之與芭蕾舞藝術相結合,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白毛女》的輝煌造就了石鐘琴、茅惠芳、凌桂明等芭蕾表演藝術家,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引起了全國轟動,至今已有50多個春秋。
現為上海芭蕾舞團的經典保留劇目。
6. 舞劇《絲路花雨》
首演時間:1979年
演出單位:甘肅省歌舞劇院
編導:劉少雄、張強、朱江、許琪、晏建中
作曲:韓中才、呼廷、焦凱
主演:賀燕雲、張麗、仲明華、吳鴻玉、李為民、吳鴻玉、張稷、賈士銘
《絲路花雨》以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博採各地民間歌舞之長,描寫了老畫工神筆張和歌伎英娘父女倆的悲歡離合,頌揚了中國和西域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曾被譽為「中國舞劇之最」 「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東方的《天鵝湖》」。曾獲得「此舞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看幾回」「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等讚譽。
近年來,《絲路花雨》以其極高的上座率再次證明了經典的無窮魅力,顯示了其強大的藝術生命力。2017年5月,改版後的《絲路花雨》在敦煌大劇院常態化演出。
7.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
首演時間:1998年
演出單位:廣西南寧市藝術劇院
編刷:馮雙白(執筆)、梅帥元、李雲林、丁偉
總導演:丁偉
編導:楊雲濤、王玫、李紫君、秦克烈
作曲:劉鋼寶、李果成、劉可欣
主演:朱蕾、楊雲濤、王亞男
《媽勒訪天邊》取材壯族傳說,以超越自我、戰勝人性中的弱點為藝術表現的大主題,在傳統故事裡做深入挖掘,成為一部當代人心靈歷程的詰問史。劇中有機融入八桂廣泛流傳的鬥雞舞、繡球舞、蜂鼓舞、板鞋舞、蘆笙舞、銅鼓舞和搶花炮舞,並注入現代舞的因素,一環緊扣一環的舞蹈情節讓人耳目一新。服裝包括壯族、苗族、侗族、瑤族、漢族等幾百套之多;音樂多次出現壯樂四聲部,親切清新;還有歌圩、銅鼓、蘆笙、繡球、花山壁畫、紅棉榕樹等多種壯族元素。
《媽勒訪天邊》表現的堅忍不拔、追求光明的奮鬥精神,是古老的也是永遠年輕的。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十大精品劇目」「荷花獎舞劇金獎」等多個重大獎項,是壯族舞臺藝術創作史上裡程碑式的經典作品。
8. 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
首演時間:2003年
導演、編劇、編舞、主演:楊麗萍
作曲:三寶
《雲南映象》是中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集,用原生、古樸的民族歌舞與新銳的藝術構思去展示了一種嶄新的舞臺藝術創作風格,舞蹈編排將雲南原始鄉村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語彙進行了整合重構,用全新的藝術構思表現少數民族的勤勞、樸素。全劇有「混沌初開」「太陽」「土地」「家園」「火祭」「朝聖」「雀之靈」七場歌舞,序幕在60面大鼓的敲擊聲中拉開,60隻「孔雀」齊舞作為尾聲,洋溢著對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熱愛。
《雲南映象》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十大精品劇目」 「荷花獎」等稱號。
9. 舞劇《沙灣往事》
首演時間:2014年
演出單位:廣東歌舞劇院
編劇:唐棟
編導:周莉亞、韓真
作曲:杜鳴
《沙灣往事》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沙灣古鎮為背景,以「何氏三傑」等眾多廣東音樂人為創作原型,以廣東音樂人創作傳世名曲《賽龍奪錦》的故事為主線,用當代舞蹈藝術元素演繹傳奇故事的發展,並用設計巧妙、優美生動的舞段詮釋經典音樂的深刻內涵,新穎的敘事方式、動人的故事、深厚的意蘊讓觀眾感受到廣東音樂的優美精彩和獨特氣質。
《沙灣往事》展示了廣東音樂人傳承發展民族音樂的不懈努力和執著追求,謳歌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氣概。榮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
10. 芭蕾舞劇《八女投江》
首演時間:2016年
演出單位:遼寧芭蕾舞團
藝術總監:曲滋嬌
編劇:王勇、陳惠芬、阮曉星(執筆)
編導:陳惠芬、王勇
作曲:劉彤
《八女投江》講述的是抗日戰場上「八女投江」的悲壯故事。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在轉移途中,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主動衝上前吸引敵人火力。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她們寧死不屈,砸毀槍枝後毅然投進滾滾的烏斯渾河壯烈殉國。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年僅13歲。
《八女投江》用芭蕾演繹八女投江革命故事,悲壯而唯美,給觀眾以驚喜和震撼。榮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11. 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
首演時間:2017年
演出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
藝術總監:趙林平
編劇、編導:趙明
作曲:三寶
《草原英雄小姐妹》以龍梅和玉榮真實的英雄事跡為藍本,將蒙古族的舞蹈藝術與民族音樂藝術及蒙古族服裝、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了舞劇的編創當中,用當代視角與多重時空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以蒙太奇的手法生動地演繹了當代少年與60年代英雄姐妹心靈的碰撞與交融。其中戲中戲設置的精巧構思、別具一格的舞蹈風格、極具感染力的音樂和舞美設計,都對觀眾產生了極大的震撼效果。
《草原英雄小姐妹》以獨特藝術魅力,歌頌了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傳承著永恆的英雄精神,有著激發時代共鳴、倡導責任擔當的廣泛的社會現實意義。榮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和第十一屆「荷花獎」。
12. 舞劇《天路》
首演時間:2018年
演出單位:國家大劇院
編劇:羅斌
編導:王舸
作曲:楊帆
編舞:張珅、柳雯、叢帥帥
青藏高原,巍巍雄山,茫茫雪域。千百年來,漢藏人民只能依靠人背畜馱,跋涉於這片天地之間,這是人類最艱難的苦旅。直到被譽為人類鐵路建設史上最大奇蹟的青藏鐵路的建成,才徹底改寫了這一歷史。從此,高原不再閉塞,人民安居樂業,雪域處處歡歌。
《天路》依託於這一宏偉歷史背景,講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鐵道兵築路人和藏區人民在鐵路修建過程中的動人故事,體現了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歌頌了時代精神。《天路》榮獲第十六屆文華獎。
13.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
首演時間:2018年
演出單位:上海歌舞團
導演:韓真、周莉亞
編劇:羅懷臻
主演:朱潔靜、王佳俊
《永不消逝的電波》作為中國首部「諜戰」題材舞劇,改編自抗日戰爭和解放時期的共產黨上海地下電臺的發報員李白的真實故事。以李白潛伏在淪陷區冒著生命危險向延安根據地發電報的傳奇故事,來激勵當代人向革命先烈致敬,演繹白色恐怖下共產黨人的堅定毅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永不消失的電波》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原創,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等元素。榮獲第十六屆文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