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之「情境」的共鳴——從舞劇《英雄兒女》看紅色經典的重塑策略
許 銳 張雪純
【內容提要】舞劇《英雄兒女》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而改編自紅色經典電影的作品。根據電影原作和相關時代記憶符號而設置情境,「聯結」歷史和當下兩個時空並產生共情是這部舞劇的重要追求。該舞劇通過音樂符號、人物符號、革命符號和心理空間激發和營造情境,發揮舞蹈的抒情性和表現性,喚醒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和英雄情結,為舞劇如何重塑紅色經典帶來了啟示——需要找到兩個不同時空的「情感共通點」,由此引發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再認知,從而與當下的現實以及當代人的命運緊密相連。
【關 鍵 詞】紅色經典;英雄兒女;情境;重塑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帷幕。 70年後,世界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1964年,歌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電影《英雄兒女》引發強烈反響,成為影響數代人的藝術經典。今天,中國歌劇舞劇院推出了根據電影改編的舞劇《英雄兒女》,以紀念抗美援朝戰爭 70周年。我們看到,在宏闊的歷史洪流中,文藝作品總是有著獨特的地位和影響,折射出每個歷史時空的深刻印記。
電影《英雄兒女》上映後,《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寫道:「由於充滿了對中朝人民的熱愛,對英雄的熱愛,和對生活有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體驗,所以,這部作品在政治上、藝術上才能夠達到比較完美的境地。」[1]舞劇的改編無疑是對紅色經典的致敬和重塑,但如何體現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則對每位創作者都提出了挑戰。正如該劇藝術總監陶誠所說:「一方面緬懷當年出國作戰的這些英烈,同時也要珍愛我們今天的和平,表達中華民族在走向偉大復興的路上不畏強敵、敢於勝利的精神。」[2]因此,舞劇《英雄兒女》對紅色經典進行改編的目的不僅僅是把觀眾帶回現場、重溫歷史,更重要的是寄望於新時代的「英雄兒女」銘記歷史,延續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精神砥礪前行。用舞蹈重塑紅色經典也並非是將故事重新「跳」一遍,而是用舞蹈的抒情性、象徵性將電影中的人物情感和精神力量「可視化」和「可感化」,讓歷史的血脈在當代人的身上流淌。這需要實現藝術作品在兩個時空之間的某種「聯結」,產生共情——情境的營造隨之成為這部舞劇創作的重要追求。
▼舞劇《英雄兒女》劇照 攝影:丁嘯▼
舞劇《英雄兒女》的編劇於平直接把該劇的構成模態稱為「大型情境舞劇」,並將其視為舞劇重塑經典的重要策略。在社會心理學中,「情境」指「影響事物發生或對機體行為產生影響的環境條件,也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 [3]。「情境」也成為戲劇藝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與元素,即演員在特定的情境中塑造和表現人物形象,觀眾通過表演感受到人物及其所處的情境,從而把自己也設身處地地帶入情境中,與演員的表演和戲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因此,對於舞劇創作來說,設置情境不僅為表演主體和鑑賞主體提供背景和環境,更是借感知者的認知、情緒、意向等主體條件,設置一個綜合性的表演「境況」,為舞段賦予深刻的情感和意義。舞劇《英雄兒女》沒有完全拘泥於原作電影,而是選擇了與電影相關時代記憶中的經典符號,結合舞蹈的表達方式營造出情感的共鳴,喚醒了人們關於歷史的集體記憶,召喚出觀眾關於英雄的想像,產生強烈的共情體驗。
一、歌曲記憶的嫁接——音樂符號激發的情境
2019年,新華社聯合知乎發起「你好中國·問答 70年」活動。針對「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年來,有沒有一首歌,讓你聽了就熱淚盈眶」這個問題,眾多網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首歌——《我的祖國》 [4],足以見得這首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意義。舞劇《英雄兒女》巧妙地選擇了另一部抗美援朝電影《上甘嶺》中的經典歌曲作為王成和王芳兄妹雙人舞的主調,配合舞美中呈現的家鄉河流的意象,營造出了一個具有家國情懷與至親情感的情境。
第一段雙人舞出現在舒緩、悠揚的前奏中,兄妹二人在河邊嬉笑打鬧,表達著對彼此的關心和對祖國的熱愛。哥哥雙手握拳,一上一下置於身體前側,仿佛舉著某樣東西。他挺拔的身姿和高昂的頭顱,配合著類似踢正步的腳下動作向遠方堅定地邁進;而妹妹見狀也在一旁緊隨,靈巧調皮地模仿著哥哥的軍人步伐和身姿。當音樂推向高潮,耳邊迴響起「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旋律,燈光由冷色調轉換為了明亮、輝煌的暖色調,蒼茫的雪景和冰凍的大河也表明進入春暖花開的時節。兄妹二人分站舞臺兩側,雙眼飽含深情、雙手握拳,一上一下舉在身前,堅定、整齊地向前正步走,使舞臺上布滿了他們的激情和熱誠。即便沒有任何歌詞和戲劇情節,這個舞段卻能在「一條大河」樂音激蕩的情境中喚起人們對故鄉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摯愛。
▼舞劇《英雄兒女》劇照 攝影:郎朗▼
二、經典瞬間的再現——人物符號激發的情境
電影《英雄兒女》中的那句著名的臺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是王成孤軍奮戰、以死守護無名高地時的精神爆發。幾十年來,他手拿步話機、孤軍奮戰和抱著爆破筒跳向美軍時視死如歸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湊巧的是,「紀念抗美援朝 70周年文藝晚會」中也根據這個情境編創了舞蹈節目《英雄兒女》。相對於舞蹈節目中的人海戰術和寫實場景來說,舞劇中的「向我開炮」舞段並沒有交代故事的來龍去脈,復刻電影場景,而是王成在《英雄讚歌》的背景音樂和背後高高聳立的國旗場景中的一段抒發情感的獨舞之後,隨著一聲炮火,燈光驟然熄滅,只剩下手舉爆破筒的英雄身影孤獨地投射在後方。他代表了千千萬萬個在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戰士,即便黑暗中看不清相貌,即便歷史沒有留下名字,卻在藝術創作中延續著精神和血脈。
三、紅色意象的渲染——革命符號激發的情境
「紅色」承載著中國人的記憶和深厚情感,甚至作為一種符號成為文化圖騰和革命意象的象徵,標示著「中國身份」或「革命內涵」。這種標識如果僅僅是形式層面上的裝飾,而沒有精神和情感的支撐,無疑顯得空洞單調、刻意煽情。舞劇《英雄兒女》中大量使用了紅色符號,如紅綢、紅圍巾、紅旗,試圖使它們作為英雄精神的象徵以及敘事的一部分。這些符號因為情境的整體營造而具有了情感意味,成為情景交融的「紅色意象」。
舞劇開場在「歡迎祖國人民赴朝慰問」的宣傳幅前,以王芳為首的文藝兵們排成兩列大斜排,從舞臺一角歡騰地跑入舞臺中央。他們將紅綢纏繞在腰間,握住兩端向空中揮舞,腳下邁著歡快雀躍的跑跳步和十字步。《紅綢舞》作為中華民族 20世紀舞蹈經典作品之一,其意義早已超越了舞蹈本身,而成為一種特殊的外交表達方式。據創作者劉海茹回憶,《紅綢舞》本來叫《大秧歌》,因 1950年冬天韓戰的爆發,而改名為《紅綢舞》 [5]。由此可見,這支舞蹈從創作伊始就與朝鮮人民有著深厚的聯繫,並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徵緊密地連接著與朝鮮的友誼。即便在充滿血腥與殘酷的抵抗外敵戰爭之中,這段紅綢舞也不乏溫暖和熱情、和平與美好,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耀著中朝人民的心靈,像精神的避難所,為遭受苦難的人注入希望與關懷;更像一座橋梁,將鴨綠江兩岸的命運緊緊拴在了紅綢的兩端。
對於舞劇《英雄兒女》來說,講清楚「王復標是王芳的生父」這件事顯得格外困難。在故事理解和舞蹈鋪墊的基礎上,舞劇以王芳從頭戴到尾的紅圍巾作為線索,通過時空的轉換完成了敘事情境的營造。當王芳因哥哥犧牲傷心欲絕之時,生父王復標在一旁安慰。此時,燈光漸暗,另一側光區亮起,時光回到王復標寄養女兒的場景。兩人在養父王文清的陪伴下依依不捨地告別,王復標將紅色圍巾戴在了戀戀不捨的王芳身上;再轉回到另一側將時間拉回現在,與女兒「重聚」的父親再次為女兒戴上圍巾。此時舞臺上兩個燈區同時照亮,分別是幼年王芳與養父王文清的雙人舞和成年王芳與生父王復標的雙人舞。無論是背女兒還是安慰女兒的動作都是同步且相似的,暗示了王復標與王文清相同的「父親」角色,既表現了他們在不同時期給予王芳的關愛,也暗示了王文清代替王復標擔任的父親角色。
▼舞劇《英雄兒女》劇照 攝影:郎朗▼
在第四幕的兄妹雙人舞中,同樣出現了「一條大河」的主題旋律和「兄妹二人踏正步」的動作形象,與此前的雙人舞段形成呼應。不同的是,此時的王成已經光榮犧牲,與王芳陰陽相隔,舉在胸前的握拳手中多了一面紅旗,一面眾人死死守護、不惜為之犧牲的紅色旗幟。這時候觀眾才反應過來,第一幕雙人舞中,兄妹二人一上一下的握拳手是在想像舉旗杆的畫面,雖然紅旗在手中看不見,卻在他們的心中飄揚。王成將負傷躺地的王芳牽起來,通過託舉、環抱、支撐等方式讓王芳將重心倚靠在他身上,從而高舉和揮舞紅旗。此時的王成雖已離開人世,卻以另一種方式活在王芳心中,支撐著她的革命道路。當王成退場後,燈光與場景回到王芳與戰士們受傷躺地的戰爭場景,王芳在哥哥的精神鼓勵下,艱難地爬起來,並帶動戰士們在恢弘的音樂與悲壯的合唱中,在飄揚的紅旗與揮舞的長槍中「舞」著英雄的讚歌。這樣的激情和熱血是電影裡所無法呈現的,是舞蹈特有的魅力。
四、時空自由的切換——心理空間激發的情境
相較於電影的寫實性和敘事手段來說,舞蹈的優勢在於抒情性和表現性。舞劇《英雄兒女》通過情境的營造體現了舞蹈表達的特點,使得舞劇能夠從敘事的限制中跳脫出來,通過情境「點」的共鳴,帶動對那個時代的審美感受。具體的情節和時間線退居其後,敘事的時空變得自由,實現了「以『心理時空』重組『表象時空』 」。例如舞劇藉助了方形轉盤的道具,通過它的旋轉不斷轉換敘事主體的視角,達到了電影蒙太奇的效果。王芳穿梭在不同的場景作為主線,串聯起了志願軍戰士在戰場上和戰場後的悲壯經歷,將兩條故事線匯集在了一個固定的空間上,避免了轉場切換的不適感和脫節感。方形轉盤被木樁切割為兩半,木樁的兩邊是不同的場景,隱藏著兩條不同的敘事線,一邊是戰爭後負傷,被紗布蒙上眼睛的痛苦的戰士,即便什麼也看不見,卻依然筆直、挺拔地站立在黨旗前,堅定地宣誓、敬禮、手捏拳頭、舉向空中;而另一邊是戰場上緊張、寂靜的埋伏,士兵因缺水、口渴紛紛疲乏無力、癱軟倒地。在這些瀕臨死亡的痛苦經歷中,無論是戰場上還是戰場下,士兵的身邊一直都有王芳的陪伴。她像黑暗中的燈塔照耀著士兵,撫慰著他們,代表著千千萬萬個在戰士身後作出默默貢獻的人們。舞劇不僅僅追求形式上的豐富和感官上的刺激,更重要的是用舞蹈獨特的語言在舞臺上呈現多重時空以及時空的自由切換,用情境的表現代替生活的再現,由此形成舞劇的獨特敘事。
舞劇《英雄兒女》重塑紅色經典的情境策略,給予我們很多啟示。重塑並非利用「懷舊情緒」將經典作為消費對象,而應該是對紅色文化和革命傳統的重構,引發今天人們對歷史的再認知。這種認知應該與當下的現實以及當代人的命運緊密相連。前文所述,重塑經典需要實現兩個時空的藝術作品之間的某種「聯結」,那麼情境中的「情」就應該是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通點。舞劇演出之際,主辦方特別邀請了「百餘位來自文旅系統的抗美援朝勳章獲得者與 40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醫護人員」 [6]。從某種意義而言,他們不正是代表了不同時代、不同「戰場」上的「英雄兒女」?在今天,還有無數繼承了英雄精神的「王芳」們,無數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兒女」!他們身上的精神和打動我們的情感力量,並沒有時空的界限。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藝術經典,經過歷史的沉澱與考驗,經過一代一代的審視和評判,成為後世反覆敬仰、歌頌的對象。對經典的重塑和解讀也是藝術延續創新的方式之一。舞劇《英雄兒女》儘管由於創作時間的局限尚有一些不如意之處,但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嘗試。革命年代的英雄和革命文藝作品是否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磨滅?他們的精神象徵是否會脫離今天的時代而被遺忘?這些需要今天的藝術家做出回答。擁抱歷史不代表拋棄現在,專注當下不代表忘記過去,讓我們自信勇敢地在新時代書寫中國故事,連接歷史、現在和未來!
【注 釋】
[1]葉家林 .革命英雄主義的讚歌——影片《英雄兒女》觀後 [N].人民日報, 1965-01-04.第 6版.
[2]孫杉杉 .舞劇《英雄兒女》首演:忠魂不泯山河無恙 [J/OL].央視新聞, 2020.10.3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940501888456095&w fr=spider&for=pc.
[3]楊治良,郝興昌 .心理學辭典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6:552.
[4]馮明 「問答 .70年」 ,為何《我的祖國》成為最感人的歌 ? [J/OL].新華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895443679885110&wfr=spider&for=pc.
[5]劉海茹 .《紅綢舞》六十年:「紅綢」飛舞話春秋 [N].中國藝術報, 2009-09-18.
[6]王潤 .兩個時代的「英雄兒女」齊聚一堂,共賞舞劇《英雄兒女》 [N].北京日報, 2020-10-23.
許 銳: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
張雪純:北京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趙金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