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比舞蹈更美的肢體語言嗎?還有比舞蹈演員更美的身體線條嗎?
《十面埋伏》 概念劇照
《十面埋伏》 概念劇照
《十面埋伏》 概念劇照
我們中國的舞劇,多了一分華夏之美,傳統之美,既有風韻,又不失豪邁。接下來,小編要給大家安利一波中國舞劇,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些舞劇的美吧!
被「埋伏」的恐懼,你曾有過嗎?
項羽與劉邦「楚漢相爭」的故事流傳千年,在中國家喻戶曉。《十面埋伏》嘗試打破傳統舞劇的敘事方式,不著力於講故事,而是將兩千年前的一組人物從故事裡提煉,放在更廣闊的時空,刻畫其內心衝突與糾葛。
京劇與舞蹈嫁接,男人飾演虞姬,萬把懸空的剪刀......當劉邦以十萬大軍布下天羅地網,困楚霸王於垓下,英雄末路,虞姬緩緩走出,與霸王纏綿而舞。
《十面埋伏》捨棄傳統戲劇中的「拔劍自刎」,用紅綢代替血,寓意虞姬用了項羽的血自刎。而項羽也在劇末於羽毛搭建出的血海中死去。
這種四面楚歌的「美」,或許能告訴你如何避免被「埋伏」的恐懼。
這個周遊列國的歷史故事,生動再現了孔子一生。
亂世中,因宮廷爭鬥被牽連的孔子被迫逃亡,在危困絕糧的風雪之中,他仿佛看見了理想的大同世界......也是在週遊之路上,他看到戰爭迫使百姓流離失所,桃花源一般的杏林變成了戰場。
黑暗中,歸途裡,《幽蘭操》不再是自傷自憐的琴歌,而是任重而道遠的頌唱。
有人曾評論舞劇《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大儒之雅,孔子之美」。劇中不僅《幽蘭操》讓人沉醉,《採薇舞》、《樂》等選段也是絕美。
千百年來,關公的形象在中國文化中極其特殊,他既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又被道教、儒家、佛教同時供奉,百姓將其當作神靈崇拜。關公的故事,是中國人民的故事,是「義之為道」千載不衰的中華美德故事。
舞劇以關公悲壯之死,英雄末路前的閃回,通過溫酒斬華雄的關公之「勇」,桃園三結義、華容道釋曹操的關公之「義」,土山誓約、心在漢室的關公之「忠」,體恤官兵,同生共死的關公之「仁」,再現英雄凡夫之軀的「義重如山,威震華夏」的不朽之路。
關 公
懷著對英雄的崇敬、對不朽的敬畏、對道德的渴望而誕生的《關公》,是否震撼到你呢?
一個人筆下的唐朝,歷史劇也有現代感。
這部舞劇意象化講述和呈現了杜甫顛沛流離的一生,細膩而深邃地刻畫了杜甫的抱負和悲憫情懷。同時,劇團還啟用一對雙胞胎演員,分別飾演舞臺上的杜甫和杜甫的影子,兩個杜甫的隔空對話,讓人物內心的矛盾更加明顯。
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杜甫》中的選段《麗人行》,這一選段將漢唐風情的美演繹到了極致,甚至在網上流行許久,也有許多人翻跳。
諜戰題材,如何改編舞劇?紅色主題,如何觸動人心?革命背景,如何美到每一位觀眾?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以李白烈士的真實事跡為素材,講述上海的地下工作者李俠與蘭芳,假扮夫妻,進行潛伏生涯,秘密用電波傳遞情報。
雖然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但放在如此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經過淬鍊的感情更加感人至深。有了戰火與分離,有了信仰與堅守,一個平凡的人生,就變成了一支波瀾壯闊的凱歌。
在整部戲莊嚴沉重的氣氛下,這個暴風雨中最平靜溫柔的颱風眼,卻有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緊張環節中的溫情,崢嶸歲月中的浪漫,深深觸動了每一個局外人。
《昭君出塞》的故事要從漢時與匈奴在邊塞累有戰事開講,講述漢皇「寧邊思傾國」,昭君「請纓赴塞上」,終老塞上,完成和親寧邊使命,促成民族和睦的一段佳話。
昭君的歷史故事人盡皆知,可一個女子要用自己柔弱的雙肩扛起邊塞安寧重任,她也有許多的無奈和苦楚,但面臨家國與個人時,她的大義與勇氣讓她毅然選擇了國家。
舞劇從戰場的《烽煙》開始,以胡漢的《共榮》收筆,戰爭到和平的演變,不僅僅是時代政治與文化的歷史運籌,更是女性英雄史詩的壯闊書寫。
最後一幕,紅裘之下,昭君已是華發滿頭,她將初嫁匈奴時呼韓邪單于捧起的故土灑向匈奴土地。兩任單于、數十年堅守……昭君將自己的一生嫁予了匈奴、嫁予了天下和合。昭君的「美」,是否讓你感動?
《太陽的女兒》是西藏首部具有真正意義的舞劇作品,同時也是一部重大革命歷史與紅色浪漫題材的民族舞劇。
千百年來,在雪域高原上生活著苦難深重的農奴,他們世世代代被束縛、被奴役在舊西藏三大領主的統治下,拖著沉重的精神枷鎖沒有自由,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沒有錢交租的卓瑪只能充當家奴,父母聞訊營救,風雪之夜,卓瑪踏上逃亡之路。十八軍進藏先遣支隊隊長石愛民發現奄奄一息的卓瑪,將她背回軍營。卓瑪向石愛民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石愛民心生愛憐,純真的愛情引領卓瑪走上了革命道路。
舞劇以西藏六十年波瀾壯闊的滄桑巨變為背景,以主人公卓瑪的命運走向和社會變革為主線,表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百萬農奴砸碎舊制度的枷鎖,翻身做主、建設新西藏的光輝歷程,熱情謳歌了獻身於西藏的先驅和新時代的建設者們。
絲路漫漫,駝鈴悠揚,氣勢恢宏的「千手觀音」,婀娜多姿的「波斯舞」,風情萬種的「反彈琵琶」,絢麗奪目的「敦煌壁畫」……
為什麼說《絲路花雨》是中國舞劇的一個裡程碑?
在《絲路花雨》中,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反彈琵琶造型取自莫高窟唐代112窟經變圖中伎樂菩薩的舞姿,編導在這一絕美舞姿的基礎上幻化出了《絲路花雨》中最經典的一段獨舞。
又如舞劇中「百戲雜耍」的場景取自361窟和159窟北壁的《宋國夫人出行圖》;《霓裳羽衣舞》取自148窟、156窟,此外「長綢舞」「荷花童子舞」「伎樂天」等舞段也全都來源於壁畫造型。
是它讓一千多年的藝術向我們走來,是它告訴我們這是中國舞劇裡的西域風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