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羚,成都金沙劇場藝術總監,成都博物館藝術顧問,博物館跨界藝術策劃製作人。從事演藝工作17年,策劃製作各類演出千餘場。2005年原創音樂劇《金沙》舞臺總監,2009年大型民族舞劇《羌風》舞臺總監,2009年原創音樂劇《金沙》博物館版製作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唐芷琪
「北緯31度,東經104.2度,這是三星堆的坐標。」原創現代舞劇《31°N 104.2°E》製作人、成都金沙劇場藝術總監楊羚這樣解釋這個在外行看來略顯抽象的劇名。
10月31日,以古蜀文明遺址——三星堆與金沙的發掘和歷史線索為靈感的舞劇《31°N 104.2°E》在四川歌舞大劇院首演。四川現代舞蹈團的舞者們,用這部國內一流水平的舞劇,展現了現代蜀人對過去的思索,對話考古遺址及其背後的精神力量。
舞臺上空懸掛巨大的白色裝置,其實是眼睛的隱喻
舞劇甫一亮相,古蜀人擇水而居,耕作漁獵,一片欣欣向榮。忽然,「異服」男子的到來打破了蜀地的寧靜。經歷了人群的騷亂和蜀王的調解,男子最終為眾人接納,古蜀人內心的潘多拉盒子被一一打開……舞者在臺上汗流浹背,觀眾在臺下淚如泉湧,古蜀人與現代人通過這部舞劇一唱一和,心神合一。
這並非楊羚第一次在舞臺上實現文博與藝術的跨界合作,也不是古蜀文明的舞臺首秀。作為國內第一批嘗試文博藝術跨界的專業人士,早在15年前,楊羚就參與製作了原創音樂劇《金沙》,讓古蜀文明化身為舞臺上悽美動人的故事、融進悅耳的歌聲裡。此後,楊羚參與或者見證了以古蜀文明為題材的藝術創作不時呈現在大眾面前,如弦樂四重奏《金沙·找魂》、歌舞劇《太陽神鳥》、油畫作品《金沙遺夢》,動畫電影《夢回金沙城》等。2020年,楊羚又將古蜀文明以現代舞劇的形式,搬上了舞臺。
近日,楊羚接受封面新聞記者獨家專訪,分享這部舞劇打磨過程中的匠心,以及文博與藝術跨界的思考。
在「巫」的帶領下,人們模仿魚、鳥、自然。
國內一流水準的舞劇
來自北緯30°的共鳴
31°N 104.2°E,這個簡單的坐標背後有一個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
從2009年開始,每年春節舉辦的金沙太陽節讓成都市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國際大展,比如「永恆之城——古羅馬的輝煌」「古埃及——法老與神的世界」「瞬間與永恆——龐貝古城出土文物精品展」「瑪雅的世界:美國洛杉磯郡藝術館藏古代瑪雅藝術品展」等。金沙通過引進其他國家的展品、民俗表演和活動,展現了蜀文化與世界文明之間密不可分的粘連。
這些精彩紛呈的大展,這些燦爛的文明,包括三星堆和金沙,基本上都存在於北緯30°,楊羚也因此在心裡對這個緯度有了特別的關注。
金沙和三星堆悠久的文化底蘊,讓楊羚下定決心,創作古蜀文明題材的好作品。所以在創作舞劇之初,她有了一個更大的「野心」——「我應該站在一個世界的高度,我的起點首先是和世界的文明對話。」
於是,就有了這臺舞劇《31°N 104.2°E》:在漫天星鬥的人類文明長河中,古蜀文明以神秘詭譎且高度發達的特點,讓世人驚豔。古蜀先民精神的閃光與山川萬物的饋贈,匯聚成北緯31°、東經104.2°的時空之嘆。
「現代舞應該和英語一樣,默認為是世界通用的語言。即便是沒有到訪過四川,外國人也會被這臺舞劇表現的文化感染,然後順著坐標前往三星堆、金沙了解古蜀文明,這就是我的野心。」楊羚說。
首演之後,楊羚開始積極籌備舞劇的博物館版本,她希望這臺表現「天府三九大」之「三星堆」的現代舞劇,未來跟隨古蜀文明的巡展去巡演,開拓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將古蜀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
劇中「王」的青銅色貼金的服飾,靈感來源於青銅大立人的拓片
演出前去三星堆採風
古蜀文明藝術化解讀
登臺演出之前,經年累月的彩排,已經讓舞蹈演員們疲憊不堪。為了演員在演出前能有更好的表現,楊羚和導演商量,給大家放假一天,集體去三星堆採風。站在神秘的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前,與展櫃裡的文物久久對視,演員們找到了古蜀人的「精氣神」。
三星堆及金沙遺址出土的器物上都沒有文字,這給了楊羚更多的想像空間。
比起文字記述,古蜀文明遺留下的視覺元素給了楊羚創作團隊更多的靈感。來自中央芭蕾舞團的服裝老師李坤,從三星堆文物中隨處可見的幾何形硬線條中取材,在服裝的剪裁、質感上還原了古蜀風格。比如,劇中「王」身著青銅色貼金的服飾,靈感便來源於青銅大立人的拓片。
包括舞劇剛一開篇,古蜀人擇水而居,耕作漁獵,那雞鳴聲、水流聲,還有魚遊、鹿鳴,都是從古蜀文物中獲得的靈感。
這便是《31°N 104.2°E》和其他現代舞劇最大的不同:取材自古蜀文明,又有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提供學術支持,讓舞劇的創作有理有據,同時也讓古蜀文明有了藝術化的解讀和延伸。
今年是楊羚正式踏入文博界的第11年。她自嘲像一個「好奇寶寶」,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總是會產生林林總總的疑問,然後請教文博專家獲得答案。
比如,她發現無論在瑪雅還是羅馬,無論是黃金還是玉石,製作而成的面具都是閉眼,而三星堆與金沙出土的面具卻都是開眼的。這讓她感受到了來自3000年前的「神」的注視,她決定將這份震撼帶回舞臺。
在古蜀文化中,面具預示著神的再現,面具中「眼睛」的表現形式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體現著古蜀人的祖先崇拜。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31°N 104.2°E》的舞臺上空,懸掛了巨大的白色裝置,其實是眼睛的隱喻。這一裝置的靈感來源於三星堆出土的眼睛形青銅器,喻示著古蜀先人一直在關注著這片土地。
古蜀人認為西北是神之所在,當舞劇走向尾聲,所有演員朝向西北角跳起了祭祀的舞蹈,完成了一場神聖的祭祀,還原了一場人與神的狂歡。這一系列對古蜀人的生活考究而富有想像力的藝術呈現,使觀眾更為直觀地體驗到古蜀文明的神秘與莊嚴。
金沙館藏的人鳥魚箭紋金冠帶
觀劇不要有壓力
美是唯一的標準
《31°N 104.2°E》對於現代舞劇的形式而言,是一次大的革新。楊羚透露,這一靈感來源於以色列導演創作的大型現代舞劇《根》,外國人看待古蜀文明的態度,使她從現代舞中感受到了無限可能。
作為一種舶來藝術,有人認為現代舞與古蜀文明似乎並不契合。但楊羚並不認同,現代舞無劇本式的表演,演員不限空間的肢體表達,恰恰匹配了古蜀人自由、解放的精神世界。同時,現代舞又是一種世界範圍內受到共同認知的方式,用現代舞來表現古蜀文明,能夠讓世界更快速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現代舞就像是陽春白雪,「看不懂」,讓人心生畏懼。再加上這部舞劇試圖還原的古蜀背景,可能會令一部分觀眾望而生畏。
那麼,觀眾走進劇院之前是否需要做足準備呢?楊羚笑言:「大家不要有壓力,藝術千人千面,審美大同小異。」
欣賞現代舞時,她也經常有困惑,但她並不認為「看不懂」是一種障礙。她將現代舞劇比作小語種的電影或歌曲,觀眾只需要感受它的「旋律」,感受藝術家、舞者通過身體傳遞的精神,「看劇的時候你能感受到古蜀國的鳥語花香,感受到生命的狂歡,那就夠了。」
金沙館藏的青銅立人
對
話
楊羚
很多藝術形式需要去感受
封面新聞:在創作《31°N 104.2°E》的時候,文博人的身份能夠帶給您什麼不一樣的堅持?
楊羚:執著,嚴謹,無論是服化道,還是舞蹈演員的動作,我們都能在學術上找到支撐,然後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感謝三星堆、金沙提供的學術支持。
封面新聞:這次的舞臺設計有什麼匠心之處?
楊羚:絕大多數的舞臺都會鋪設黑色的地膠,但我們首演舞臺特別鋪設了白色地膠,使舞臺上空的「眼睛」更富衝擊力。
封面新聞:如何講好文物故事,探索藝術與文博跨界的路徑?
楊羚:除了藝術的創意表達,還要強調學術上的嚴謹。三星堆、金沙出土的文物、動物的骨骼,還有專家團隊的學術支持,都幫助我們來還原古蜀人的生活場景。比如,開篇的時候你們聽到一聲雞叫,那是因為三星堆出土過一個雞形的青銅器。
封面新聞:您對這次首演作何評價?
楊羚:極簡又不失洋氣,水準位居全國一流。高級的表達是潤物細無聲的,觀眾不用害怕看不懂現代舞,很多藝術形式不需要看懂,只需要去感受,美才是唯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