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將持續對抗還是走回對話?升高衝突乃至引發戰端還是重新良性互動?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就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找到一定程度的共識。這樣的共識在過去曾經有過,然而目前看來,重建共識的希望並不存在,甚至分歧愈來愈大,此即臺海危機的所在。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10月22日在北京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會議上說, 「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是大陸對於1949年迄今兩岸關係政治定位的標準用語。2019年1月2日,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對臺政策講話即已指出,「儘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再回顧來看,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對臺政策講話表示,「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島內綠營則是完全拒絕大陸把兩岸關係定位為同屬一中,但反過來說,一旦大陸判斷中國主權和領土已被分裂、兩岸已非同屬一中時,大陸對臺政策也就失去選擇和平的機會,否則等於同意「和平臺獨」、「和平分裂」,而這是沒有絲毫可能性的,唯有剩下用非和平方式來處理兩岸關係一途,如此無疑對臺最為不利。
可見大陸仍視中國主權和領土沒有分割、仍視兩岸同屬一中,成為兩岸迄未兵戎相見、迄未進行終局攤牌的核心因素。臺灣否定大陸此判斷,反而有害兩岸維繫已經很有限的和平機會。至於大陸此判斷的根據,非常關鍵的就是臺灣所施行的「根本大法」——臺灣地區「憲法」以一個中國為基本精神,「憲法」修正條文前言還明定兩岸關係為「國家統一前」。因此,只要臺灣真心遵循這部「憲法」,兩岸和平的希望就能存在,大陸亦須履行自己承諾的「但凡有一線和平解決的可能,我們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1992年8月1日臺當局領導人就是根據「憲法」而確立了「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指出 「臺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此即明確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惟因國家尚未統一,雙方亦還未就一個中國的涵義進行談判以達成一致,所以對一中涵義的認知便有不同。臺灣本此立場於同年11月和大陸在香港協商,達成雙方對謀求國家統一及堅持一中原則求同、對認知不同的一中涵義存異之「九二共識」,進而開啟了1993年4月歷史性的辜汪會談,又促成1998年10月首創高階政治對話的汪辜上海會晤。
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期間,因拒絕接受「九二共識」,造成兩岸協商機制停擺。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岸重新基於「九二共識」而不僅恢復協商機制,還建立國臺辦、陸委會的聯繫與首長互訪機制,更舉行再創歷史高峰的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面;在這八年中,兩岸關係走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正軌上,人們完全用不著擔心會有爆發戰爭的危險。因此,現在「在野」的國民黨實在不應失去對「九二共識」的信心。
2016年民進黨「執政」,又拒「九二共識」,使得兩岸制度化協商與聯繫全斷,加上「去中傾獨」、「親美反中」,以致當前臺海局勢日緊、戰爭烏雲籠罩。民進黨內部甚至在醞釀修改「憲法」以改變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包括重新界定領土範圍和刪除「國家統一前」規定,這些若被提上議事日程,即是啟動「法理臺獨」,既不給大陸保有一絲和平的希望,也勢必把臺灣推入戰禍之中,有識之士都應慎思明辨。
來源:大華網絡報 http://www.cntime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