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政治定位與和戰問題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兩岸將持續對抗還是走回對話?升高衝突乃至引發戰端還是重新良性互動?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就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找到一定程度的共識。這樣的共識在過去曾經有過,然而目前看來,重建共識的希望並不存在,甚至分歧愈來愈大,此即臺海危機的所在。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10月22日在北京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會議上說, 「雖然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是大陸對於1949年迄今兩岸關係政治定位的標準用語。2019年1月2日,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對臺政策講話即已指出,「儘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

      再回顧來看,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對臺政策講話表示,「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

      島內綠營則是完全拒絕大陸把兩岸關係定位為同屬一中,但反過來說,一旦大陸判斷中國主權和領土已被分裂、兩岸已非同屬一中時,大陸對臺政策也就失去選擇和平的機會,否則等於同意「和平臺獨」、「和平分裂」,而這是沒有絲毫可能性的,唯有剩下用非和平方式來處理兩岸關係一途,如此無疑對臺最為不利。

      可見大陸仍視中國主權和領土沒有分割、仍視兩岸同屬一中,成為兩岸迄未兵戎相見、迄未進行終局攤牌的核心因素。臺灣否定大陸此判斷,反而有害兩岸維繫已經很有限的和平機會。至於大陸此判斷的根據,非常關鍵的就是臺灣所施行的「根本大法」——臺灣地區「憲法」以一個中國為基本精神,「憲法」修正條文前言還明定兩岸關係為「國家統一前」。因此,只要臺灣真心遵循這部「憲法」,兩岸和平的希望就能存在,大陸亦須履行自己承諾的「但凡有一線和平解決的可能,我們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1992年8月1日臺當局領導人就是根據「憲法」而確立了「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指出 「臺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此即明確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惟因國家尚未統一,雙方亦還未就一個中國的涵義進行談判以達成一致,所以對一中涵義的認知便有不同。臺灣本此立場於同年11月和大陸在香港協商,達成雙方對謀求國家統一及堅持一中原則求同、對認知不同的一中涵義存異之「九二共識」,進而開啟了1993年4月歷史性的辜汪會談,又促成1998年10月首創高階政治對話的汪辜上海會晤。

      2000年至2008年民進黨「執政」期間,因拒絕接受「九二共識」,造成兩岸協商機制停擺。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岸重新基於「九二共識」而不僅恢復協商機制,還建立國臺辦、陸委會的聯繫與首長互訪機制,更舉行再創歷史高峰的兩岸領導人新加坡會面;在這八年中,兩岸關係走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正軌上,人們完全用不著擔心會有爆發戰爭的危險。因此,現在「在野」的國民黨實在不應失去對「九二共識」的信心。

      2016年民進黨「執政」,又拒「九二共識」,使得兩岸制度化協商與聯繫全斷,加上「去中傾獨」、「親美反中」,以致當前臺海局勢日緊、戰爭烏雲籠罩。民進黨內部甚至在醞釀修改「憲法」以改變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包括重新界定領土範圍和刪除「國家統一前」規定,這些若被提上議事日程,即是啟動「法理臺獨」,既不給大陸保有一絲和平的希望,也勢必把臺灣推入戰禍之中,有識之士都應慎思明辨。

 

來源:大華網絡報 http://www.cntimes.info

相關焦點

  • 一個中國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評《兩岸關係40年曆程...
    除導言外,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共6章,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分別概述6個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是縱的敘述;下篇共9章,前8章分別從兩岸政治關係、協商談判、經濟關係、文教交流、社會交往、涉臺法律事務、兩岸涉外事務和臺海軍事安全深入展開,是橫的敘述。最後一章是全書總結,概述了40年兩岸關係的主要特徵和重要啟示。
  • 2021年,兩岸關係向何方?
    2020年,民進黨當局利用疫情,對大陸攻訐污衊、造謠中傷,大搞「口罩外交」「防疫外交」,妄圖以疫謀「獨」;阻撓兩岸正常交流,妄圖推動「兩岸脫鉤」;全面投靠美國,甘當美國遏制中國的鷹犬,配合川普選舉連任的政治需要,在臺海挑釁生事,將兩岸關係推到兵兇戰危的險境。
  • 謝鬱:美國大選後的兩岸關係態勢
    一邊是川普政府密集出手狂打「臺灣牌」,頻頻挑戰中國主權紅線,中美關係急速惡化。另一邊是蔡英文當局全力配合美國,倚美謀獨抗中,兩岸互信互動基本為零,對立對抗升至歷史新高,臺灣海峽從風高浪急演進到兵兇戰危。12月中旬,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民主黨拜登確定勝選,對選後的中美戰略態勢與兩岸關係走向,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 臺海觀察丨臺灣政治人物的話並不可信——臺灣民意對兩岸關係幾個問題的基本認識
    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立場,那麼臺灣社會的民意到底如何?我們採用了杜克大學《兩岸關係與國家安全調查》歷年調查數據以及臺灣中研院中國效應調查小組的部分數據試圖回答如下兩個問題:臺灣社會對「九二共識」及兩岸經貿交流的看法。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一):兩岸「和統」無望?
    在這種情形之下,和平統一的希望幾乎破滅,兩岸關係必須重新導正,「無為」不能解決兩岸問題,必須「有為」、而且是大作為,確切地講,就是解除臺軍武裝,使得「臺獨」頑固分子無所恃,才可能屈服「臺獨」的意志,進而收復失土。「和統」無望?
  • 國臺辦就兩岸關係、洪素珠罵老兵等問題答記者問(實錄)
    第二個問題,最近有位自稱公民記者的洪素珠辱罵國民黨老兵,要把其趕回大陸,還自拍上網,請問國臺辦對此事件的態度和看法?  安峰山:第一個問題,我們一直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在於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性質,就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石。
  • 蔡英文「綠」了臺灣,兩岸關係何去何從?
    近8年來,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與兩岸同胞攜手開闢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建構兩岸交流合作制度框架,增進兩岸同胞福祉,保持了臺海和平穩定,這一良好局面得來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我們對臺大政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不因臺灣地區的選舉結果而改變。我們將繼續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
  • 「汪辜上海會晤」 開啟兩岸政治對話
    「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以民間名義公開進行的最高層次的會談,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斷之後的首次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裡程碑」。圖為:汪道涵先生(右)和辜振甫先生(左)。      汪辜交換意見達成四邊點共識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及有關人員,通過無拘無束的交換意見,達成四點共識.
  • 國臺辦回應美大選是否會影響兩岸關係:臺灣問題不容外來幹涉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兩岸政黨交流、兩岸軍事互信和兩岸文化往來等熱點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有記者提問,島內有輿論認為,美國大選之後是兩岸尋求和解,重回正軌的契機。請問發言人,您覺得美國大選結果是否會影響兩岸關係?
  • 趙少康:要戰要和,兩岸自己決定
    對於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外交顧問坎貝爾(Kurt Campbell)日前表示,他最終還是希望能夠看到兩岸之間的緊張可以消彌,甚至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對話。
  • 陳水扁:家和萬事興「兩岸是兄弟關係」
    (臺北訊)臺灣候任總統陳水扁昨天上午會見總統府資政謝東閔時表示,兩岸關係應是兄弟姐妹,而非父子關係,兩岸都是自己人、一家人,但是如果不能拉近彼此情感和距離,自己人就會變成陌生人、敵人。    據《中時晚報》報導,陳水扁拜訪謝東閔時說,兩岸就像兄弟姊妹一家人一樣,需要互相協助,家和萬事興,感情才會好,距離拉近。如動輒兵戎相向,武力要脅,充滿敵意,距離愈拉愈遠,自己人也會變陌生人。    陳水扁邀謝東閔續任資政,出席就職典禮。但謝東閔以行動不便婉謝觀禮,不過表示會在家看電視。
  • 臺灣「大選」後的兩岸關係
    上述數字顯示出臺灣政治與社會結構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因此,對臺灣民意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需要進一步提升,以便更加精準地掌握兩岸關係發展走向,有效推進實現和平統一的進程。選舉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此次選舉是兩岸關係發展中具有重要分水嶺意義的事件,有三個重要的意涵:一是在新世代的政治參與高漲情況下,臺灣政治生態中「綠大於藍」的格局仍在持續擴大,這是對臺工作必須面對的新形勢。
  • 馬英九卸任前接受媒體專訪,談政治追殺、兩岸關係和藍營再起
    馬英九昨天接受udn tv全球瞭望節目主持人郭崇倫專訪時,被問到是否擔心卸任後遭到政治追殺?馬英九直言,「已經開始了啦」,他坦言,對外界部分對自己指控也蠻意外的,但「相信自己的清白,也相信法院公正」。   談到5·20後的兩岸關係時,他長嘆了一聲「唉」。
  • 鄭振清:臺灣新世代社會運動中的「認同政治」與「階級政治」
    2014年3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對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影響深遠,不僅掀起了「反服貿」議題,而且衝擊了當年底的「九合一」選情,甚至牽動藍綠兩黨對2016年「大選」的布局。為什麼一場學生運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如果僅就這場學運本身進行分析,難以解釋其超越臺灣校園的社會反響和政治動蕩。
  • 蔡英文第二任期的兩岸關係
    這原本是兩岸關係改善的一個良好契機,大難面前,攜手合作,共同戰勝無情的疫情,理所應當,畢竟兩岸一家親、兩岸一家人。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當局不但沒有伸出援手,相反卻是見獵心喜、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利用疫情大肆進行政治操弄,「以疫謀獨」,使得低迷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臺海局勢高危緊繃。
  • 兩岸關係走向應該務實面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兩岸關係不斷惡化。臺灣資深媒體人張景為24日在臺灣「中時電子報」上發文指出,這已不再是過去常見的意識形態或政治上的衝撞,而是一種情感上的殘酷撕裂,更是情緒上的偏見和宣洩。過去4年多來,兩岸關係經歷了驚心動魄、宛如坐雲霄飛車般的戲劇性變化。
  • 臺媒:蔡英文政治手腕比馬英九高明太多 但她的兩張牌都有毒
    【蔡英文政治手腕比馬英九高明太多 但她的兩張牌都有毒】臺灣中時新聞網短評說,蔡英文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進入第二任期,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臺灣歷經4位民選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歷史定位不明。陳水扁是一個「頭過身就過」、沒有遠見的政客,歷史定位百分之百負面。馬英九心存良善,但自我意識太強,未能知人善任,最後以「失能」歷史定位下臺。
  • 臺灣大選將至 兩岸議題成主軸
    國民黨的朱立倫提出當選將繼續改善兩岸關係;民進黨的蔡英文批評國民黨執政8年歷史定位就是悶、壞、崩,又稱國民黨愛編美麗謊言及開空頭支票;親民黨的宋楚瑜則主張「務實最重要」。另一方面,將繼續改善兩岸關係,包括維護「九二共識」、將兩地最高領導人會面常態化、機制化。他強調,未來四年的關鍵,將建立在國際溝通與兩岸互信基礎上。朱立倫又借「九二共識」等兩岸問題炮轟蔡英文,指她當選「勢必將臺灣帶入可怕的深淵」。
  • 廈大教授唐永紅:未來四年兩岸關係不樂觀,臺海和平有可能生變
    只要中國大陸依然維持著經濟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而臺灣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並與大陸整合發展,臺灣就將繼續邊緣化,「悶經濟」就將繼續「悶」下去。將來會有更多的庶民,包括今天那些尚可「小確幸」的年輕世代,都將會「經濟覺醒」,並將會從「經濟覺醒」走向「政治覺醒」。但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可能還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唐永紅對中評社說,國民黨以及藍營的其他政黨在兩岸關係方面現在面臨著路線取向問題。
  • 智庫論壇學者論兩岸關係前景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中評社 張爽攝)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兩岸融合發展路線是過去8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延續和深化,是居於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立足於在新形勢下鞏固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更好地增進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實現兩岸的共同發展,維護臺海的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