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 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2021-02-08 集雅家塾



鳳凰網文化:你講的故事特別有意思:「在美國做過一個調查,問如果可以隱形的話,你要做什麼?……結果美國老百姓很誠實,接受訪問的民眾80%都說要搶銀行。」好就好在這個故事,講出了另一個故事--為什麼美國人很誠實,而中國人很犬儒?中國文化的傳統也是講究「中庸」的,所以這個現象源於自古的傳承,還是現在的經濟社會造成的呢?


傅佩榮:有關「誠實地回答」這類問題,我們中國人好面子的原因就是受儒家思想的某種影響,儒家強調要有「羞恥心」--個人的行為、表現沒達到社會預期標準就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很注重面子,講究人情。西方人只覺得自己是一個人,無名無姓的小人物,你問我我直接說,不用客氣;但是中國人要顧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他並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隱形」。


這個故事後面還有另一個古希臘故事,柏拉圖說:一個人牧羊遇到地震,看到地面裂開,就到地下去挖了個棺材,棺材裡面有一個人,手上有一個戒指,戴上那個戒指後可以隱行。電影《魔戒》中可以讓人隱形的戒指也是從這個故事裡來的,西方人有這樣的背景,所以他常想,如果可以隱形就做真正的自己--毫不客氣地破壞所有規範。因為人的本性跟社會性約束有著緊張的關係。


你剛剛提到一個詞叫「犬儒」,在西方,「犬儒」是指希臘時代的一派哲學,基本上是說人只要有一種德行修養就好,不要裝腔作勢,有點諷刺意味。還有「中庸」,做事總要四平八穩,讓別人不會覺得我這個人是有問題的。說實在的,有時候外表越是表現得客氣內心裏面卻有更多複雜的問題。每個民族都需要找到化解問題的方法,西方人靠宗教;中國人靠家庭親情的力量,一想到上有祖先,下有子孫,做事就收斂了,很難說哪一個比較好或是壞,只能說各有各的傳統。


鳳凰網文化:你怎麼看政治對文化的限制?


傅佩榮:像所謂的「結構主義」就有觀點,「沒有任何一個觀點不是後面有一個權力機構在支持的」。比如說教科書,全世界各國都一樣,是有權力的人在安排怎麼編教科書,讓小孩子熟悉哪些民族英雄,如何重新解釋民族歷史讓小孩子產生認同感。每個民族都在做這種事情,所以說到政治現實與文化的互相關聯性,只是有的比較松,有的比較緊,要是說誰對誰錯,就恐怕得對歷史再評價了。


當代人不容易看清現實,還沒有知道整個真相之前就採取了立場,但是誰又能知道整個真相?每一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到某一面,今天正在發生、正在發展的事件,你怎麼知道將來會不會有好的結果?像《易經》裡講的,小兇後面有大吉,所有的事都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


鳳凰網文化:臺灣的媒體文化環境是怎樣的?


傅佩榮:很多人覺得臺灣很亂,我們在臺灣生長卻覺得臺灣很安定,比如說一條馬路是幾線道?能擠進幾輛車就是幾線道!就像有人說外國人到廣州來,開車也不守規矩,中國人到美國去,開車也很守規矩,入境隨俗嘛。每個社會都有他生存的方式,你從外面看的時候只能看熱鬧,從裡面看才能看門道。


臺灣的媒體沒有任何限制,說白了,就是「無法無天」。媒體本來就很難限制,你一限制,大家就會把它的性質無限化,讓它自由發展,就變得「見怪不怪」。我這麼說回臺灣肯定有人要罵我了,但是如果他們聽懂了也不會罵。比如就有報紙專門罵馬英九,因為馬英九的「九」用臺灣話就是「gao」的音,就直接罵狗,臺灣沒有人不知道。


臺灣目前情況就是你有不說話的權力,你想說話的時候也沒有人管你。我在臺灣也被學生告過,告我什麼理由呢?沒有因材施教。是我講課時來旁聽的一個學生,上完課後我給他建議,叫他繼續念空大。空大就是沒有機會念大學,通過電視、收音機學習,也能考試得文憑的空中大學。但是他因為一些原因沒念成,就來告我了。--如果沒有因材施教算是一個罪名的話,天下老師一大半都要坐牢了,誰還敢教書?



鳳凰網文化:你講過「《論語·先進篇》將十位弟子按特長歸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孔子定義的德行和現在所謂的道德是一致的嗎?


傅佩榮:意思不完全一致,但是基本上都是從修養這裡開始的,所有的德行都是內在有德,外在有行。與別人相處有公心跟私心之分,有私心就會妨礙公眾的利益,所以最高境界就是無私。儒家的修養分三個層次,年輕的時候自我中心;進入社會後人我互動;最高境界是超越自我。孔子說仁者可以愛人、可以惡人。一般人都是喜歡朋友,討厭敵人,但儒家卻是愛護好人討厭壞人,壞人是朋友照樣討厭,敵人是好人也照樣喜歡。


鳳凰網文化:那麼耶穌倡導「愛自己的敵人」是另外的一種哲學境界嗎?


傅佩榮:宗教跟哲學的差別在哪裡?宗教來自於信仰,有一種信仰後整個生命會轉化,它的標準在於審美要求,所以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一般人當然做不到,如果做到話何必信耶穌呢?像佛教裡面講「慈悲為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般人是「有緣」我才對你好,怎麼可能同慈同悲呢?所以宗教要另當別論,宗教講的不是理性的,不是生活上的規範,它講的是一種超越人的作為,讓人成為佛、成為神的一個方向,往那邊走就有希望了。


我自己還是更支持儒家立場,只要做到無私、公正就很好。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子女的缺點,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家的莊稼壯碩,這說明什麼?不要太主觀,要循序漸進。


鳳凰網文化:目前大部分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但是在我所接觸到的很多親人或者聽說中,是有很大比例的人到了中老年突然開始信教,這個現象很有意思。你以前專門研究過宗教哲學,你自己也信天主教,能說說「信」一個東西是怎麼一回事嗎?


傅佩榮: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一些信仰,信仰是生命的支柱。基本上信仰分三種:生活信仰、政治信仰及宗教信仰。生活信仰就是活著的目標,孫中山先生就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政治信仰同樣支撐著很多人,臺灣就有一半人都活在政治信仰裡,很熱鬧。所以美國人見面的時候不談三件事,一不談宗教信仰,二不談政治黨派,三不談賺多少錢。在臺灣無論宗教信仰是什麼都可以在一起做朋友,但一談政治信仰,夫妻都吵架,朋友也都不能來往。因為臺灣社會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它的民主活動,每隔幾年的選舉跟嘉年華會一樣,一大堆人在那聚聚很熱鬧,把心中各種對現實世界的不滿統統宣洩出來,罵完之後神清氣爽,然後再重新做人。全世界實施民主的地方都有這樣的作用,靠民主選舉把人們心中的不滿統統發洩出來。


還有另外的,足球是英國人新的信仰,英國人看足球賽非常嚴肅,你跟一個英國人說另外一個球隊會打敗你英國,他會跟你拼命的。其實世界上以運動作為信仰的人最多,幾乎大家都會崇拜一些運動場上的英雄。崇拜明星或者運動員也會感覺生命有歸屬感,但是很容易幻滅,你把信仰寄托在一個活人身上,就等著覺悟吧--張國榮自殺之後幾天之內香港就有十幾人跟著他跳樓自殺,這不是信仰問題嗎?所以傳統宗教信仰就好在這裡:教主早就過世兩千多年了,他不可能犯錯,只可能被解釋錯誤。




鳳凰網文化:自古有對孔子極高的評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唐子西文錄》),你覺得這個評價是適當還是過了?


傅佩榮:從董仲舒跟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開始有特殊地位,稱孔子庶王,就是沒有王冠的一個王。但是這種評價基本上是不適當的,孔子最崇拜的是周公。如果說孔子的成就比堯舜更大,堯舜的時代是一個比較小的部落社會,後來成為國家之後,君王普及教育也只能照顧當代百姓;而孔子的貢獻在於建構一套學派,有一套完整學說,這個學說使中國的教育系統一以貫之。堯舜並沒有留下什麼著作,所以最後就變成是誰有著作並且可以給予人影響的,誰就是有最大的貢獻--孔子以前沒有人講清楚:人生怎麼回事,人應該往哪裡走;孔子以後就通過他的舉止言行去教育別人成為君子,就是「殺身成仁」,孟子後又補充「捨身取義」,這是儒家給人指出來的光明大道。


另外對於孔子有很多的誤讀。很多學生跟我講不喜歡孔子,就因為誤讀了《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從朱熹以來,很多人都把「時」當做「時常」,錯了,《論語》裡的「時」從來不當「時常」講,而是「適當的時機」。《論語》裡面的「時」出現十幾次,它都指春夏秋冬,要麼指「時代的時機」,尤其孔子被孟子稱為「聖人裡面最講究時機的」。


鳳凰網文化:西方的哲學家主要探討自然人本身,還是發明更好的政治制度?


傅佩榮:蘇格拉底是最好的例子,蘇格拉底這個人最大的特色就是知行合一,要追求真理,就真的實踐,不畏權威。當時雅典是民主政治,人們輪流出來負責某些政務,蘇格拉底當政時,有人叫他非法逮捕一個人,很多人都去逮捕了,但他覺得非法,就回家了,後來正好發生政變,不然蘇格拉底可能就被殺。


蘇格拉底年輕的時候鑽研自然學派,觀察心相、觀察自然界,開始時是動還是靜,是原子還是非原子,但是他後來覺悟,他說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居民。因為組成宇宙的黑暗物質遠超過人所能知的物質,所以蘇格拉底就說與其去了解自然界,不如了解人類。


鳳凰網文化:後期蘇格拉底就去研究政治制度了嗎?


傅佩榮:因為雅典人跟政治特別密切,他們是城邦政治,每個城邦是一個獨立政治實體,個人不能脫離城邦而有任何德行。一些人跟城邦不來往,從來沒有從事城邦工作,別人就不承認,需要落實在城邦。城邦很小,在雅典最多時也不過40萬人,而真正的公民只有15萬人,大部分又是奴隸。像蘇格拉底、伯拉圖這些人是雅典的少數公民,當時只有他們才有民主制度,奴隸是沒有民主的,婦女也沒有民主。


所以在那個時代,他們就設法去研究人,研究人時才發現,人的世界是相對的,每一個社會都有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規章、不同的善惡標準。蘇格拉底為什麼偉大?就因為在這個背景下,他跟別人不一樣,有沒有普遍的道德,有沒有普遍的善惡?所以《伯拉圖對話錄》就記載蘇格拉底討論的這些,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前程、什麼是美、什麼是愛、什麼是善……把這些普遍道德討論完畢之後,人類才可能構成一個共同團體。蘇格拉底才會說,我不是雅典公民,我是世界公民。



鳳凰網文化:你博客裡引用了蘇格拉底的話「沒有經過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活著這個事情沒想明白的,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活下去的。這種觀念是不是屬於虛無主義?


傅佩榮:其實不是。這個反省很正常。歌德就說過一句話,我每天早上起床發現自己還活著,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這是最荒謬的事。所以他也想自殺,這個想法是對生命很真誠的態度。人活在世界上,每天這樣活著,到最後重複而乏味,就要問自己這樣活著有什麼意義呢?花開花落、春去秋來,一年一年過去,最後老了,我們也看到前輩,怎麼老、怎麼死,我們將來也步他們的後塵。既然最後都要走進墳墓,這一生到底所為何來?人們就要尋求人生的意義,什麼是意義?「意義」代表理解的可能性,問「人生有意義嗎」,就是在問,「這樣的人生可以理解嗎」?


比如我們今天很認真做採訪,但別人恐怕只認為你在演戲而已;觀眾反正需要節目嘛,總要有人接受採訪嘛,認為人生怎麼過沒差別,過不過也沒差別。但事實上不然,人的生命是由內在出來的,人除了身和心之外,一定還有一個「靈」的層次,這個靈的層次就是對生命的明確方向,這個方向必須讓你能夠面對死亡時還有勇氣去跨越。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宗教信仰?因為宗教信仰一定會回答一個問題:死了之後的世界。但事實上沒有人可以驗證死後的世界,到最後宗教很可能留於一種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宗教領袖是絕對不能腐化的,宗教領袖的腐化比起那些政治人物的腐化嚴重幾百倍。如果宗教裡偉大的聖賢被揭穿做了什麼壞事,信徒都會崩潰的。


到最後我建議回到儒家的傳統,建立內在對自己的信念,目標是止於治善。什麼叫善?「善」就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關係處理不好就變成敵人了,自己也身受其害。所以人的一生都要問,我自己能夠做到真誠嗎?別人對我的要求能夠溝通嗎?社會規範能夠遵守嗎?三點都做到,叫做「君子坦蕩蕩」,快樂由內而發。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將死的時候學生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王陽明說:「此心光明,夫復何憾」--活到怎樣才值得?死時坦然。無論什麼人到最後還是要問,你的心可以放的下嗎?


鳳凰網文化:老人和孩子在性情和習性上有著出奇的相似,好像什麼都不懂,又好像什麼都懂得,這像是一個圈,一種老人向嬰孩、「知知」向「不知」的回歸;或者像一條線,一種對已知和未知的探索,人有時可能受環境影響就變得活著活著反而遺忘了最初的目的。怎麼看待人生這個「圈」或者這條「直線」?


傅佩榮:這兩個差別很大。小孩子的無知是真的無知,老人知道「知無崖」,更多的是無奈。老人的天真,是退休以後放棄了對世界的任何掌控或者欲望,其實是經歷了之後,「曾經滄海難為水」,最後放下了,小孩子根本「無知者無懼」,什麼都不知道,也沒什麼害怕的,耶穌也說過,「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天國是他們的」。


《聖經》裡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耶穌對人們說「你們誰認為自己沒有罪就拿石頭砸有罪的婦女吧」,結果圍觀的群眾從老到小一個個走光了,為什麼老人先走?因為活的越老知道自己犯罪越多,人老了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知道自己這一生做人失敗的方面居多,多少後悔說不完。


這也是我覺得臺灣社會真正可貴之處:民間的講學風氣很盛。我在臺灣到處講學講了20幾年了,只要我一開課,很自然就來幾百人,《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一本本上,聽課的一半以上都是五六十歲以上退休的,我班上最老的學生今年86歲,他說「以前沒懂」,我問他「現在聽懂了嗎」,他就說「現在聽不懂再聽,反正沒有壓力」。


我們在這方面很可以參考印度人的做法,把生命分階段。印度的文化就是把人的生命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學徒期,20歲以下,20歲到40歲到居家期,結婚生子,40歲到60歲就退休了,叫林棲期,住在樹林裡面,60歲以上叫做雲遊期。開始的時候是一個無名小卒,進入社會期望有名有姓,老的時候又回歸到nobody。以前是將軍,以前是大官,在老的時候放下一切,當乞丐雲遊四海,別人問,你不是某某大官嗎?他只搖搖頭,不知道你說的是誰,那只是他扮演的一個角色,一旦扮演過,富貴榮華煙消雲散。


生命如果沒有階段,就會被迫走入某一個階段,比如很多人的小孩結婚之後,自己就變成空巢期,兩老守著空巢不知道該怎麼辦;印度人這個時候是林棲期,住到樹林裡面,開始尋求自我的意義,想了20年人生的意義,到了60幾歲以後雲遊四海,已經自我跟自然界合二為一了。我們沒有這樣的生命結構,所以整個的社會對於個人來說是分散的、分裂的,很辛苦的。當然我只是作為參考,我們可以繼續探索自己的規劃。


鳳凰網文化:實際上人們之間是說不上話的;就像王朔說的「相互理解反而會橫生誤會」。人們迫於經歷、學識、視野所限,他所理解可能只是他聽到的,並不是你說的;古人也說「書上寫的能留存的基本上都是糟粕」,而真正的東西是說不出來的,包括你自己也講過很多重複的課,做過很多相同的採訪,是否也覺得人們無法達到真正的相互理解?


傅佩榮:我明白你的意思,人與人溝通,到最後講累了,發現話還沒講完,還有很多話講的越多誤會越深。西方的「密契主義」就說「上帝了解我勝過我了解自己」,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神秘,每一個人內心的核心,自己都不了解,莊子乾脆說,真是好朋友的話,「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不用講話的。所以與其別人了解自己,不如首先自己了解自己,自己了解自己之後,就會跟自己做朋友。


我就經常這樣做,自己說話自己在聽。從早上起來到晚上,這一天說過什麼話,我一面說話一面聽自己說話。平常我們說話的時候都是別人在聽,自己沒有聽,就不太知道別人的反應,而現在我跟別人講話的時候,我自己聽我自己說話,我就會對自己說的話加以反應,就會調整下一句話。


再一個,自己做事自己在看。我每天走路、每天做事,我自己在看,經過一兩個月之後,對自己來說自己是透明的,我還沒說什麼話,就知道這個話會有什麼結果;我還沒做什麼事,我就知道別人看到我做這個事會有什麼反應。中國有一句佛教徒古話,「不要用牛羊眼看人」,牛羊的眼睛只能看到別人像牛羊的一面,你從上帝的眼睛看你自己,發現自己內在有一個神明,那就不一樣了。


相關焦點

  • 傅佩榮: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 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答疑「怎樣與自己和諧」
    傅佩榮:據我所了解的,如果有的話,應該是極少數個案,古代社會相對來說,不像現在如此普遍存在,少數的個案都有很明確的理由,通常都是在情感上受到一時的困擾、阻礙,一時想不開,就不願意繼續活下去了。通常把這種現象當作一種「發現生命無意義,覺得活著跟死了沒有什麼差別」,和抑鬱症指向的後果是相近的。
  • 傅佩榮先生常用的起卦法
    傅佩榮,圖片來自百度傅佩榮先生,是當代有名的國學研究者,筆者認為也是大師級的人物。傅佩榮先生對《易經》有很深的研究,筆者聽過一些他講的課程,今天就來聊聊,傅佩榮先生經常用的一個起卦法。據傅佩榮先生自己講,一次從濟南坐車去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趕飛機,聽到廣播裡面講,臺灣有颱風,他擔心飛機能不能正點起飛的問題。於是乎,便留心從濟南到北京的路上道路兩側的過的汽車的號牌,每個車牌號取最後的三位數,有字母的略過或者另選其他號牌,共取三個三位數。
  • 傅佩榮:易經修德第一卦,為什麼說通曉這一卦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麼,我要怎麼樣跟別人互動呢?答案是,非要有禮貌不可。這樣一來,我們對於履卦的認識可以更深入一層:做任何事,只要合乎禮儀,按照規矩,別人再怎麼強悍或有權力,也只好對你禮尚往來;大家和諧相處,社會才能夠穩定發展。接著,再來看履卦的卦辭。
  • 傅佩榮 易經與人生智慧 講座全集
    講師觀點: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
  • 宋嶽庭:我們為什麼要活著
    我們學著長大,學著堅強,學會做人。沒有任何人的人生是風平浪靜的。有人整天抱怨生活苦生活累,可是抱怨沒有用,最終還是要面對,要靠自己堅定的走下去。每天傍晚,從廣場回來的路上,總會明白,再堅強的人也有脆弱的一面。
  • 傅佩榮:我四十歲了,還有誰能教我?倘若你也有這種困惑,點進來吧!
    接著,「社會新鮮人」要當到什麼時候?難道要到退休、到死為止嗎?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所以,我們要設法自己建立生命周期。 某些明星常常宣稱他要去美國「充電」。他們去充什麼電,我們不知道;但是充電不一定要離開本土。 我們要自覺地讓生命有個新的結構,只有在生命有了結構之後,才可能讓生命定期提升。 如果沒有這個結構,生命就會變成平面的。
  • 傅佩榮:怎樣檢驗你的信仰是不是迷信?佛與魔的一場對話,你能聽得懂嗎?
    我們談到宗教信仰,則不可避免要討論「正信」與「迷信」的問題。湯恩比(A.Toynbee)是英國歷史學家,他有一本小書是探討宗教的,其中分辨了宗教的高級與低級。如何分辨一門宗教是高級還是低級呢?我為什麼一定不說人性本善?因為倘若這樣說,就把儒家說成低級宗教了。湯恩比沒有研究儒家思想,他講的是普遍情況,所有的高級宗教都認為人性不完美,人生不理想,所以我們才需要與超越界建立關係,往上提升。我說人性向善,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向善的,因為真誠就會使你行善。
  •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那時候我一天打兩份工,晚上6點開始交託福英語,10點下班後坐地鐵回家吃飯洗漱,弄到凌晨1,2點,又要準備凌晨4點的便利店打工,那中間就不睡了。」「你自己看病費用怎麼辦?爸媽又來照顧你麼?「「我這個病屬於難治症,交了國民保險所以日本政府在幫我治。爸媽都在國內,年紀大了來了沒人照顧,我們每天微信溝通。」「住院的時候你幹什麼呢?「「學習。
  • 易經學習筆記: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第一集
    傅佩榮老師的詳解易經曾經聽過不少,但沒有系統學習過。於是,決定每天一集或者兩集,再系統學習一遍。傅佩榮詳解易經64卦的第一集:包羅萬象,易經的基本概念。一、八卦的來歷1、易經是周朝以前知識的總結。2、易經卦爻辭文字太精簡。易傳是孔子及其門人所作的。3、易理是做人處事的道理,象數是指卦象和佔卦。
  • 活著且活得精彩,人為什麼要活著?——曼瑜天雅
    人活著,絕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活得精彩,敢拼,肯付出,人人都可以活得精彩。在人生面前,我們有兩種選擇,精彩或者不精彩,而在我們努力拼搏的道路上,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彩!不要把名、利、權當作目標,而是看作一種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
  • 《#活著》活著為什麼活著
    有人說按照正常的邏輯這部電影的名稱應該翻譯成活下去,但是為什麼要叫做活著。中國也有一部同名的電影,甚至名氣更大一些,中國的活著雖然叫做活著,卻是不斷的死亡循環,兒子、女兒、女婿、妻子等(小說是都死去了,電影女婿沒死)一個個災難接踵而至,那麼韓國的活著和中國的活著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有的。
  • 人生這麼艱辛,為什麼我們還要活著?
    此刻的你覺得人生已經沒有意義,活著就是痛苦。連呼吸都有酸苦的味道。你會不停地問自己:人為什麼要活著?看過《活著》的人都知道,主人公富貴的人生可算是命運多舛。用一個慘已不能形容他的悲苦,雖然年少時曾誤入歧途。在老婆不離不棄的幫助下,他回歸家庭。想做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好外公。
  • 人生很艱難,活著就好,《活著》告訴你為什麼而活著?
    在疫情期間,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平時沒有攢錢習慣的人們失去收入後的生活水平極大地降低,這時候他們就會感覺到在苦難面前活著很艱難。我希望大家在這艱難的時刻,能咬緊牙關挺過去。無論人生多麼艱難,我只希望你能好好活著。
  • 一個中年人的覺悟:我們為什麼活著?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回答
    #人為什麼活著#人為什麼活著?這是一個十分深刻的話題,我一直都沒有想明白,你明白嗎?如果你問一個中年人為什麼活著,他可能會說是為了家庭;如果你問一個孩子為什麼活著,他可能會說他想努力學習,考上清華、北大。
  • 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活著》,長篇小說,作家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福貴苦難的一生,卻依然擁有活著的力量。
  • 想哭卻哭不出來,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祝融心理諮詢師—張瑾屏回答:聽來你們打算步入婚姻,那麼你男友他的人生階段從一個懵懂的小男孩,開始進入要成為男人的歷程,更多的需要社會眼光,地位,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溫柔鄉裡。所以也會找到你,希望跟你共同成長。
  • 2020年我們活著就是幸福,2021年我們要幸福的活著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是在用幾倍的力量去活著!自己創業當老闆的,無論是線下實體店還是在線上,大多都是舉步維艱,替人打工的,無論是農民工還是辦公室的白領等,日子好像也好不到哪裡去。這一年,可謂是百年難得一遇,每個人活得都要比以前更加小心翼翼!所以2020年太難了這句話,似乎也成了每個人的口頭語。
  • 基督徒人生感悟:我們要明白的活著
    我相信,只要是正常人,誰都不會厭惡體面,拒絕體面,都想體面地活著。然而,活得是不是體面,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要考別人來評判。我想我們都能約束自己,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活得體面的人。文章中說的第三個層次:「明白的活著」  明白的活著屬於精神層面的活著。就是有信仰有追求地活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活著。
  • 《活著》:我們都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今天突然想起了餘華寫的《活著》,我們都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的事物之外而活著。世界本來就是苦難的,他磨礪著我們每個人的對苦難的承受能力。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