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臺劇,小姐姐的印象還停留在初中時期看的那些青春偶像劇。現在想來,真的是毫無營養,尬的不要不要的。
成年之後的小姐姐極少看臺劇,直到去年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橫空出世。
說實話這部劇真的是讓我眼前一亮,陰暗,扭曲,毛骨悚然的故事,完全打破了我對「小清新式」臺劇的原有印象。
而今年,公視又和HBO聯手給我們帶來了新的驚喜。
《我們與惡的距離》
你沒看錯,這部劇就是由小姐姐的女神「賈靜雯」主演的。想來女神闊別臺劇已有15年了,這次回歸也是讓人期待滿滿。
該劇首播當日,轟動全網。
不僅榮登Google臺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在豆瓣,一舉拿下了9.3的高分。
這部劇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完全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足夠真實,足夠殘忍。
可以說,這是一部鮮血淋漓,直面人性的電視劇。
有人說,這部劇刷新了自己對臺劇的認知;也有人說,今年的金鐘獎,非這部劇莫屬;還有人直接給了滿分,因為題材,因為劇本,因為用心。
其實,只看這部劇的卡司,就已經可以預定「年度華語劇王」了。
編劇呂蒔媛去年剛憑藉《誰先愛上他》的提名了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而主演,除了賈靜雯,還有「金鐘視帝」吳慷仁,臺劇熟臉溫升豪、周採詩、曾沛慈……隨便單拎出來一個,就夠撐起一部戲。
正如這部劇「現實,殘酷」的基調,劇情一開場,並沒有給觀眾喘息的機會。
原本衣冠楚楚的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從法院的大門走出。在記者和話筒的包圍下,他還沒說兩句話,就被衝上來的路人,潑了一身髒東西。
頓時,狼狽,混亂,惡臭……
潑在他身上的,是屎。
隨後,這段視頻在網絡上瘋狂轉發。
王赦的反應則被網友做成各種表情包,他更是被冠以「含屎噴赦」的惡名。
被潑糞,被罵人渣,被全網炮轟,律師王赦,到底犯了什麼錯?
一切,只是因為,他幫殺人犯辯護。
兩年前,中國臺灣,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殺人案件。
年輕男子李曉明,持槍闖入某劇院,瘋狂地進行無差別殺戮。
9死,21傷。
更殘忍的是,其中還有幾歲大的兒童。
案發現場,李曉明並沒有逃亡,而是任由警察制服。
兩年後,被法律宣判死刑。
然而,他並沒有上訴,也拒絕和律師溝通,更是閉口不談他的家人。他的精神鑑定,也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對於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殺人犯,並沒有人願意去了解他的殺人動機。
公眾只是把他看做十惡不赦的畜生,憎恨,唾棄。
李曉明,逐漸被輿論妖魔化。就連為他辯護的律師,王赦,也遭到了全民攻擊。
也許有人會問,李曉明是被冤枉的嗎?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這裡,小姐姐選擇先不告訴你。因為這部劇,並不是一部懸疑劇。
它之所以深刻,就是在於把焦點,放在了那些兇殺案後走不出陰影,深受傷害的人。
兇手家庭,被害人家庭,律師家庭,關聯家庭……
人性,善惡,壓抑著,撕扯著。
僅僅十集,卻拍出了一幅現實,但有人情味兒的眾生群像。
9死21傷,九個分崩離析的家庭。即使兩年過去了,仍未從陰影中走出。
宋喬安(賈靜雯 飾)是一家娛樂媒體總裁,她冷酷苛刻,逼走了一個又一個員工。
在嚴厲可怕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失子母親的悲傷與痛苦。
她的兒子天彥死在了兩年前的槍殺案中,至此之後,她與丈夫的關係急轉直下。
失去兒子的傷痛,奪走了她大部分心思,甚至很少顧及女兒天晴,連生日都記不得。
丈夫外遇,夫妻婚姻走到盡頭,在槍殺案後,他們的家庭也隨之解體。
備受煎熬的不只受害者家庭,還有兇手李曉明的父母。
他們本來有一個小麵館,在兒子闖下大禍後,他們關了麵館,賣了房子,想盡一切辦法彌補受害者家庭。
炎熱的夏季,戴起口罩帽子,生怕別人認出來,活得像下水道的老鼠。
父母幫小女兒改名成「李大芝」,將她趕出家門。
看似絕情的舉動,其實是在為無辜的女兒討活路。
新聞系畢業的李大芝經老師推薦,進了宋喬安的媒體公司。
能力極強的她很快成為宋喬安的助手,但在選擇崗位時,她沒有選擇衝在一線的記者,而是後方的編輯。
只有編輯才能讓大眾看到事情全貌。不愛說話的她,在心裡也為哥哥的殺人動機打上問號。
跟案件最沒關係的律師,因為想尋找真相而參與其中。
他是最無關的,也是最冷靜的。他同意兇手被處以死刑,只是想弄清楚這個一心求死的犯人的內心想法。
本劇並不是在洗白殺人犯,只是想在全民激憤之餘,冷靜的思考些什麼。我想這也正是它的價值。
本劇每集總會以YouTube評論作為開頭。
一個惡性事件的發生,我們第一時間會用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不滿。看似無可非議,但卻暗藏殺機。
大眾一股腦地將憤怒拋出來,以為自己是正義,殊不知,自己的憤怒可能傷及了無辜的人。
比如出事後,李曉明父母的麵館遭群眾家屬打砸。不斷地有人鬧事,害得他們不敢出門,妹妹要改名搬家,才能重新開始生活。
沒人究其原因,沒人給這起案件劃上一個問號。正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一個惡性事件的發生,清一色出現的是「槍斃」「死刑」「人渣該死」。
大眾會根據自己所得到的信息,第一時間給出判斷。不問信息是否屬實,不管媒體是否有所圖謀。
宋喬安所在的媒體公司,靠著「標題勁爆」「高收視率」而活。他們不重視事件真相,她最常說也是:標題不夠爆!
沒有大新聞,就編造大新聞。這種博眼球的輿論導向,也鬧出了很多「烏龍事件」。
編造出的「普吉島爆炸,導致臺灣遊客受傷」的新聞。
消息一出,各大新聞電臺爭相播報,引起民眾恐慌。但沒過一會,泰國就發表聲明,證實爆炸是假新聞。
真相沒人挖,虛假消息卻鬧得沸沸揚揚。我們看到的消息,究竟經過了多少層加工與過濾?
我們被主觀意識左右著,同時也被媒體操控著。善惡同存,媒體既代表民眾的呼聲,也操控著民眾對事情的看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並不遠。
當我們站在正義制高點譴責惡人時,當我們怒字當頭,衝動地傷害兇手家屬時,我們是不是另一種「惡」呢?
古時候,公開行刑,對於平民來說是最棒的娛樂。
而現在,社交網絡,就是21世紀的菜市口法場……
藉口公司 | 傘學院 | 命運航班
喜歡輕吻快跑 | 王國 | 誰先愛上他的
網絡迷蹤 | 籃球冠軍 | 我是無名女
食肉動物 | 鎌倉物語 | 噩夢娃娃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