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麼精巧的電影,言語顯得好笨拙啊,於是我就剪輯了幾張頗為喜歡的照片,搬運上來了,記載一下。
小森是位於東北地區某個村莊的小村落,這裡沒有商鋪,只是購買必需品的話,可以去公務所所在的村中心,那裡有農協開的小超市還有幾家商鋪,去程基本都是走下坡路,自行車大概要半小時,不過回程要花多少時間呢?冬天因為路面積雪只能步行去,不緊不慢的話要走上一個半小時吧,不過,大多數居民都是去臨鎮的大型城外超市購物,我去那,來回要花一天。
這段獨白出現在《小森林》電影的冬春秋夏,四季的情話配合小森的美景徐徐道來,如詩,如畫,如樂章。
我很喜歡《小森林》的轉場和畫面剪輯,平淡樸素卻有清麗恬然的極簡美,令人想起日本禪道和侘寂一派的美學。我不禁開始思考作為線索的美食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們的意象是如此豐富深邃,卻平易到在日常生活的肌理處靜靜流淌……
我下面隨便寫寫呀,主要還是看電影圖片啦,畢竟我和市子一樣慵懶。
夏日有它的溼熱溽暑與蚊蟲飛鳴,居住在小森自然引起的不適與美景美食的饋贈一道成為必須要接受的禮物,從生活到美食之間的路徑似乎是有跡可循的,自然引起的不適要靠美食來排解才對嘛~而食物中似乎包含了一種安然隨適的生活態度,可以說得上是美食的樂觀主義了,要用精心製作的食物去填補適應生活和自然中那些無法改變的缺憾。
自然的遺憾經過市子內心鑑照後, 也成為人生經歷的顧影自憐,散落一地的胡頹子像是她努力長大奮鬥,到頭來卻無法融入城市生活的自我經歷,和男友摘胡頹子那段便是極好的隱喻,市子作為鄉村姑娘即使再努力也無法趕上城市中同齡人的腳步,萎靡的心情「只能慢慢腐爛」,「拼命長大結果,到頭來卻付水東流」,真的「好可憐」。那麼,不如做個果醬來安慰一下胡頹子和經歷相仿的自己吧。
市子品嘗西紅柿的側臉和神態是少女與青春極好的寫照。
人們老是健忘,可是他們的腸胃卻是好記性的,真誠地記錄了成長與過往的點滴,作為一道聯結過去與現在、自然與生活的橋梁。
市子總是在做美食的時候牽掛起過往的記憶,舌尖上的滿足感似乎填補了所有遺憾與空虛,食材成為了生活與過往的隱喻,她從食物中尋找著失蹤的母親的點滴記憶,感受著那時間和親情的羈絆。
就像這裡母親福子用刀細心地挑去青菜的筋的細節是在市子親身下廚後才被察覺到,「媽媽也是挺費工夫的啊」,醒悟了過往對母親隨意不上心的誤解,在描述親情的話題裡,這是極其動人而不陷濫情的筆調。
每一道菜都成為悠長回憶的契機,從下廚到品嘗,市子過往的時光被清洗、攪拌、烹飪最後咀嚼,時光是必要的佐料,它使得每一道美食都韻味悠長,品嘗、回憶、反省,在這個循環之中,市子完成了自我心結的疏導和過往記憶的整理,美食成為了指向心靈深處的自我教育。
很多時候也不需要精心籌備的理由,光是一個簡單的回眸,一種生活的習慣,一場時節的輾轉便足以構成製作美食的全部理由——
或許是對自然悠遠的一瞥中所領悟的禪機與靈感,大概便是這種賜予使得市子的獨白具有俳句般的風格。
或許只是源於生活中不經意的古怪聯想,而催生出做一道料理的新奇念想。
或許只是季節的簡單輪轉,美食的流行和自然的變遷心有靈犀。
或許做一道美食更加簡單的因由僅僅是因為地裡種的蔬菜收穫了。
市子的媽媽福子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色,她作為一種不靠譜的模糊形象出現的,想到要出走了便不告而別,並且在市子幼年的時候任性妄為,喜歡胡說八道,將真話假話一起說,這使得市子對於習得的經驗產生了沒完沒了的懷疑,但是幼年的習慣作為記憶被銘刻在胃裡,市子要檢驗幼年獲得記憶的可靠性可以通過美食的製作和品嘗來檢驗。
正是因為母親的任性妄為,從而市子覺得語言不可信賴,親力親為才算痛快,用身體勞作、耕種、烹飪的方式感受生命中獲得的經驗,如此方才能夠相信。料理取代了言語成為市子回憶反思的方式。
另外,《小森林》的分鏡和轉場也極其講究。
身體力行的年年堅守勞作使得生活本身成為一種美好的信念。
最後還想說一點——
萬物有靈的理念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物件和食物無微不至的尊敬和體恤上。
這隻貓咪太可愛了!
生意盎然的鏡頭對照,像是對於觀看者挑戰的邀約般,充滿了靈性與趣味。
如今再尋味《小森林》的生活,感覺在城市和小森的巨大張裂之間,影片代表了獨居的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對於代勞分工的城市模式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