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讀過的好幾本書使用了這張照片,照片的文字說明為「20世紀初的外灘」。這並不是外灘,而是與外灘隔蘇州河相望的虹口,照片上有行人和東洋車通過的地方就是外白渡橋,照片中還能清晰地看到橋的木欄杆和橋下蘇州河的灘地,照片中最右側的建築物是德國駐上海領事館,它左側有尖頂的建築則是德國新福音教堂(German Protestant Church)。相近位置拍攝的歷史照片很多,我們只要換一張照片,就可以表現得更清楚了。
上海並沒有德租界,但德國人也是最早進入上海和勢力較強的外國人之一。鴉片戰爭後中國與普魯士建交,1861年5月。普魯士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愛倫布伯爵(F.Graf zu Eulenburg)抵達上海,不久就在虹口美租界黃浦路9號(今60號)之地建立領事館。原來的領事館建築質量很差,過了二十幾年後他們不得不把舊建築拆除後重建,由德商建築事務所Becker & Baedecker(貝克·培迪克)設計,1884年奠基,次年竣工。建築由兩幢外觀十分相似的三層洋房組成,東側的樓為領事館辦公樓,西側的為住宅樓,兩幢樓的正立面均朝南臨蘇州河入黃浦江口,在這裡可以看到蘇州河與黃浦江繁忙的景象。由於德國領事館建在虹口美租界的黃浦路上,無形之中,虹口也成了上海德僑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段。
照片中德國領事館相鄰的有尖頂的建築是德國新福音教堂,而實際上它與領事館隔黃浦路相望,具體的位置在今黃浦路與金山路交叉路口的東側。據說,上海的德國基督教徒們很早就希望有一所屬於自己的教堂,但是一直沒能找到一位合適的德國建築師,使這件事拖了很久,一直到19世紀末,他們才找到了一位叫做馬礦司(Robert Bradshaw Moorhead)的英國建築師並聘請他承擔新福音堂的設計,而馬礦司的設計得到了德國人的認可,教堂於1900年5月奠基,次年9月揭幕。馬礦司成功地完成新福音堂設計和監造後,使他的名聲大振,1907年他與原瑪禮遜洋行(Scoot & Cartev)職員,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準會員海氏(Sidney Joseph Halse)合作創辦了「馬海洋行」(Moorhead & Halse),是上海一家著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在上海留下不少作品。
旅滬德僑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人數參半,許多德籍天主教徒只能到法租界的天主堂做禮拜,而新福音堂則是上海唯一一所德國基督教堂,除了僑民以外,德國的水手也經常到這裡做禮拜,於是,教堂又為海員們建立了一個「海員之家」(German Marine Club),這裡也接受非德國籍基督教海員活動;同時又利用教堂多餘的房間建立了德國僑民子弟學校(German School)。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根據國際慣例,德國在華僑民將作為敵對國難民遣返回國,德國政府在華產業也將作為敵產由中國政府接管,於是,黃浦路的德國領事館和新福音堂產業均被中國接收,20年代初,中德恢復邦交關係,中國政府同意將已被沒收的德國領事館移交給德國,1921年7月,德國領事館在原址重新開館;1937年4月,由於領事館建築已經陳舊不堪,計劃將舊房拆除重建,就將領事館暫遷北京路2號的怡泰大樓(解放後長期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址,今為上海市文化廣播事業局機構址),而沒過多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拆房和建房工作未能進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德國領事館又關閉了。1982年原德國領事館建築被拆除,在這裡興建了上海市總工會下屬的海鷗飯店。
而新福音堂被接管後即被轉賣,教堂建築對商家並無太大的用處,這裡被改建為以接待海員為主的酒吧,建築的主體遭嚴重破壞,我童年的時候,這裡則是一家「海燕西菜館」。20年代初中德恢復邦交關係後,德國希望中國政府歸還被沒收的不動產,被拒絕,但中國政府仍同意將滬西位於租界與華界分界線的華界一側的一塊土地作為補償,該地塊佔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德僑又在這裡興建德國總會、威廉學堂、新福音堂等,該地的建築於1989年被拆除,在這裡興建貴都大酒店。
新福音堂左側,照片中間位置的二幢二層坡頂洋房即老上海著名的「禮查飯店」。禮查飯店創辦於1846年以前,初名Richards,Hotel,創辦人Richard的身份不詳,地址在外白渡橋北堍的黃浦路口,約1861年被一位叫史密斯(Henry Smith)的英國人收買後改稱Astor House Hotel,中文名仍稱禮查飯店。20世紀初上海規劃開通有軌電車,規劃中有幾條電車須穿越蘇州河,其中1路電車從靜安寺到虹口公園,8路電車從楊樹浦底到十六鋪,均須越江,而原來外白渡橋的木橋根本無法承重電車,遂由上海製造電器公司(The Shanghai Electric Construction Co.,Ltd.即「英商電車公司」)將舊外白渡橋拆除,重建上桁鋼架橋,建橋工程開始於1906年,1908年正式通車。由於蘇州河是通航河道,鋼橋的高度較高,為保證電車平穩通過,橋又不能造得太陡,只能加長引橋,於是坐落在外白渡橋北堍偏東的禮查飯店就面臨市政拆遷的困惑,最後雙方達成協議,禮查飯店同意讓出部分土地用於電車建設,而英商電車公司支付適當的款項作為禮查飯店損失的補償,當1908年上海電車開通後,他們就利用那筆數額不小的賠款興建了新大樓,就是今天黃浦路17號的浦江飯店。
這樣就清楚了,照片中的新福音堂建成於1901年9月,而外白渡橋拆除木橋工程始於1906年,那麼,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在1901年9月至1906年之間,以折衷的方法,定此照片攝於1903年較為合適。
在一張1918年的上海地圖上還能看到,外白渡橋北堍西側,即該照片中左側的二幢三層洋房處所標為「電車公司」,大概英商電車公司在動遷這裡的業主時就將二幢房子買了下來,並作為公司的本部,後來他們在南蘇州路另建公司大樓後,該房地產被轉讓,後來在這裡興建了「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就是今天的上海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