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蘇州河北岸虹口的老照片

2021-01-11 騰訊網

我已讀過的好幾本書使用了這張照片,照片的文字說明為「20世紀初的外灘」。這並不是外灘,而是與外灘隔蘇州河相望的虹口,照片上有行人和東洋車通過的地方就是外白渡橋,照片中還能清晰地看到橋的木欄杆和橋下蘇州河的灘地,照片中最右側的建築物是德國駐上海領事館,它左側有尖頂的建築則是德國新福音教堂(German Protestant Church)。相近位置拍攝的歷史照片很多,我們只要換一張照片,就可以表現得更清楚了。

上海並沒有德租界,但德國人也是最早進入上海和勢力較強的外國人之一。鴉片戰爭後中國與普魯士建交,1861年5月。普魯士駐上海第一任領事愛倫布伯爵(F.Graf zu Eulenburg)抵達上海,不久就在虹口美租界黃浦路9號(今60號)之地建立領事館。原來的領事館建築質量很差,過了二十幾年後他們不得不把舊建築拆除後重建,由德商建築事務所Becker & Baedecker(貝克·培迪克)設計,1884年奠基,次年竣工。建築由兩幢外觀十分相似的三層洋房組成,東側的樓為領事館辦公樓,西側的為住宅樓,兩幢樓的正立面均朝南臨蘇州河入黃浦江口,在這裡可以看到蘇州河與黃浦江繁忙的景象。由於德國領事館建在虹口美租界的黃浦路上,無形之中,虹口也成了上海德僑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段。

照片中德國領事館相鄰的有尖頂的建築是德國新福音教堂,而實際上它與領事館隔黃浦路相望,具體的位置在今黃浦路與金山路交叉路口的東側。據說,上海的德國基督教徒們很早就希望有一所屬於自己的教堂,但是一直沒能找到一位合適的德國建築師,使這件事拖了很久,一直到19世紀末,他們才找到了一位叫做馬礦司(Robert Bradshaw Moorhead)的英國建築師並聘請他承擔新福音堂的設計,而馬礦司的設計得到了德國人的認可,教堂於1900年5月奠基,次年9月揭幕。馬礦司成功地完成新福音堂設計和監造後,使他的名聲大振,1907年他與原瑪禮遜洋行(Scoot & Cartev)職員,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準會員海氏(Sidney Joseph Halse)合作創辦了「馬海洋行」(Moorhead & Halse),是上海一家著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在上海留下不少作品。

旅滬德僑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人數參半,許多德籍天主教徒只能到法租界的天主堂做禮拜,而新福音堂則是上海唯一一所德國基督教堂,除了僑民以外,德國的水手也經常到這裡做禮拜,於是,教堂又為海員們建立了一個「海員之家」(German Marine Club),這裡也接受非德國籍基督教海員活動;同時又利用教堂多餘的房間建立了德國僑民子弟學校(German School)。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中國對德宣戰,根據國際慣例,德國在華僑民將作為敵對國難民遣返回國,德國政府在華產業也將作為敵產由中國政府接管,於是,黃浦路的德國領事館和新福音堂產業均被中國接收,20年代初,中德恢復邦交關係,中國政府同意將已被沒收的德國領事館移交給德國,1921年7月,德國領事館在原址重新開館;1937年4月,由於領事館建築已經陳舊不堪,計劃將舊房拆除重建,就將領事館暫遷北京路2號的怡泰大樓(解放後長期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址,今為上海市文化廣播事業局機構址),而沒過多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拆房和建房工作未能進行,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德國領事館又關閉了。1982年原德國領事館建築被拆除,在這裡興建了上海市總工會下屬的海鷗飯店。

而新福音堂被接管後即被轉賣,教堂建築對商家並無太大的用處,這裡被改建為以接待海員為主的酒吧,建築的主體遭嚴重破壞,我童年的時候,這裡則是一家「海燕西菜館」。20年代初中德恢復邦交關係後,德國希望中國政府歸還被沒收的不動產,被拒絕,但中國政府仍同意將滬西位於租界與華界分界線的華界一側的一塊土地作為補償,該地塊佔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德僑又在這裡興建德國總會、威廉學堂、新福音堂等,該地的建築於1989年被拆除,在這裡興建貴都大酒店。

新福音堂左側,照片中間位置的二幢二層坡頂洋房即老上海著名的「禮查飯店」。禮查飯店創辦於1846年以前,初名Richards,Hotel,創辦人Richard的身份不詳,地址在外白渡橋北堍的黃浦路口,約1861年被一位叫史密斯(Henry Smith)的英國人收買後改稱Astor House Hotel,中文名仍稱禮查飯店。20世紀初上海規劃開通有軌電車,規劃中有幾條電車須穿越蘇州河,其中1路電車從靜安寺到虹口公園,8路電車從楊樹浦底到十六鋪,均須越江,而原來外白渡橋的木橋根本無法承重電車,遂由上海製造電器公司(The Shanghai Electric Construction Co.,Ltd.即「英商電車公司」)將舊外白渡橋拆除,重建上桁鋼架橋,建橋工程開始於1906年,1908年正式通車。由於蘇州河是通航河道,鋼橋的高度較高,為保證電車平穩通過,橋又不能造得太陡,只能加長引橋,於是坐落在外白渡橋北堍偏東的禮查飯店就面臨市政拆遷的困惑,最後雙方達成協議,禮查飯店同意讓出部分土地用於電車建設,而英商電車公司支付適當的款項作為禮查飯店損失的補償,當1908年上海電車開通後,他們就利用那筆數額不小的賠款興建了新大樓,就是今天黃浦路17號的浦江飯店。

這樣就清楚了,照片中的新福音堂建成於1901年9月,而外白渡橋拆除木橋工程始於1906年,那麼,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在1901年9月至1906年之間,以折衷的方法,定此照片攝於1903年較為合適。

在一張1918年的上海地圖上還能看到,外白渡橋北堍西側,即該照片中左側的二幢三層洋房處所標為「電車公司」,大概英商電車公司在動遷這裡的業主時就將二幢房子買了下來,並作為公司的本部,後來他們在南蘇州路另建公司大樓後,該房地產被轉讓,後來在這裡興建了「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就是今天的上海大廈。

相關焦點

  • 徐光啟桃園別墅與虹口濱江
    因桃園在蘇州河北岸,此處成為北岸南赴縣城的必經之路,尤其在考知此園位置在頭壩渡附近(詳後文),則此「往來孔道」當能坐實。明季國變之後,桃園一帶時常有營兵進來騷擾,園子很快衰敗,且此地仍屬徐家產業,每年的田賦不輕,兵荒馬亂之際又無法出手,最終靠一位天主教士的幫忙才勉強度過難關。
  • 蘇州河北岸的一齣戲——有感於電影《八佰》
    端午不得不放開一名奄奄一息士兵求助的手,和小湖北繼續跟著叔繞路躲藏,卻在機緣巧合下收編進了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特寫鏡頭裡,叔趁著修外圍工事的機會混入逃難人群的隊伍通過了垃圾橋,以為自己能擠進租界的他卻落入日軍手裡,綁在木桿頂端當眾凌遲,只能拼盡最後一點氣血對著四行倉庫裡的端午喊話交代遺言……死亡在士兵面前近距離赤裸裸地呈現著
  • 《八佰》大幕落下,蘇州河的真相
    撰文 陳仲偉《八佰》中蘇州河南側租界裡紙醉金迷的「孤島生活」,玩麻將、抽大煙、開舞會,與河北岸慘烈的肉搏的切換,極度的不真實感,卻是83年前真真切切發生過的。婁燁執導《蘇州河》劇照,背後是蘇州河南岸沿著蘇州河,中國最早的市政基礎設施自來水廠、自來火(煤氣)、乃至電話公司(在稍遠的江西路漢口路口)次第落成,中國最早的鐵路與火車站——上海火車站(即今日上海鐵路博物館)位於河北岸約1公裡處,中國最早的有軌電車14路縱貫公共租界抵達河南岸,後來穿過河南路橋直達火車站,至今你依然能夠乘坐14路公交車途徑當年的路段。
  • 打造蘇州河北岸商業文化新地標|上海盈凱文創廣場
    如何勾勒蘇州河畔新畫卷?項目背景蘇州灣,在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佔據重要的地位。這裡近乎藏著一部上海工商業發展史,見證了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在上海的城市發展進程中,蘇州灣逐漸成為展現上海城市面貌的重要濱水空間和城市客廳。蘇州灣沿岸本項目系上海市蘇州河沿岸整體開發中蘇河灣門戶項目。
  • 跨過外白渡橋,虹口蘇州河初現「最美河畔會客廳」
    藍夢花園、時光花園、信使(郵政)花園、星空花園......從外灘朝北跨過外白渡橋,往西沿河就是蘇州河的虹口段。今天,蘇州河虹口段用4個夢幻般的花園向市民打開了這個「最美河畔會客廳」的大門,全長約900米的虹口區北外灘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完成改造,位於「一江一河」這條「城市項鍊」交匯處的蘇州河「最上海記憶」的地標性城市濱水空間,吸引人們「走過來」「坐下來」,舒適愜意地漫步河岸、坐享濱河風光和都市華美風貌。圖說:俯瞰北外灘。
  • 夜讀北外灘|徐光啟桃園別墅與虹口濱江(二)地圖空間中的線索
    徐光啟桃園別墅與虹口濱江(二)地圖空間中的線索關於桃園別墅具體位置的線索,可從近現代地圖中窺知一二。據圖可知,不僅一圖「老閘北」在蘇州河以北,二圖「老閘南」及三圖「軍工廠」皆有部分轄區位於蘇州河北處。據周振鶴《上海歷史地圖集》載明代上海歷史地圖可以清晰地判斷,二十五保蘇河北側土地大約在今天的位置。則此二十五保三圖大致位置,在地圖上大約相當於今老城廂東北沿江即外灘一帶,至蘇州河北、虹口港西的沿蘇河、黃浦的河岸地帶。
  • 蘇州河畔又添一段新風景!百年老橋、網紅建築這裡都有!
    上海總商會   蘇州河靜安區段貫通總長6.3公裡,其中總商會節點位於北岸最東段,與虹口、黃浦接壤,是靜安區蘇州河濱河公共空間貫通提升工程的重要節點之一。   引橋處增添了花牆~隨手一張就是美圖!
  • 「舊時光影」老照片展開幕 重現百年前的蘇州記憶
    12月2日,「舊時光影——百年前蘇州老照片掇英」展覽在蘇州市民文化交流大客廳(蘇州關稅務司署舊址,南門路8號)拉開帷幕,蘇州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杜國玲出席活動。參加活動的還有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蘇州文旅集團等單位主要負責人,蘇州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部分副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和會員等。
  • 蘇州河42公裡岸線基本貫通開放,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五段,你最...
    今天,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的「2020年蘇州河兩岸岸線基本貫通新聞通氣會」上,蘇州河中心城區途經的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等五個城區相關負責人對蘇州河貫通情況與呈現亮點進行了介紹。 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五個區段,目前都有哪些最新變化?哪段蘇州河舒展的畫卷最美?跟著記者看一下吧。
  • 老照片:80年代的江蘇蘇州,東風公園,老火車站,吳門橋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組關於蘇州的老照片,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一組老照片來感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同時希望能夠帶給你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蘇州照相館,從圖中可以看到在這面牆上貼著當年照相的價格,在當年去照相館拍照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不知道看到價格後,有沒有覺得很貴呢?圖為上世紀80年代的蘇州觀前街,在這條滿是樹的街道上兩旁停滿了自行車,在80年代的時候,自行車還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在當年隨處可以自行車的停放。
  • 清朝老照片:夫妻在拍結婚照,最後一張是妃子的真實長相!
    清朝老照片:夫妻在拍結婚照,最後一張是妃子的真實長相!清朝時期,夫妻在拍結婚照,男子表情比較木訥,女子有點害羞。 清朝時期,妃子真實長相,坐著的端康皇貴妃也就是瑾妃。
  • 老照片:90年代的河北滄州,大運河畔的武術之鄉
    老照片:90年代的河北滄州,大運河畔的武術之鄉 滄州,別稱獅城、武術之鄉,位於河北東南部,滄州市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本組老照片是90年代的滄州,通過這些老照片,帶大家去逛逛昔日的滄州。圖為90年代的滄州清風樓。清風樓位於大運河畔,是一座仿古建築,也是滄州的建築地標與文化地標之一。
  • 重現百年前的蘇州記憶 「舊時光影」老照片展開幕
    本次展覽展示了蘇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吉克  攝蘇報訊(蘇報融媒記者 姜鋒)昨天,「舊時光影——百年前蘇州老照片掇英」展覽在蘇州市民文化交流大客廳(蘇州關稅務司署舊址,南門路8號)拉開帷幕,蘇州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會創會理事長杜國玲等出席活動。近代以來,來自海內外的旅行者用手中的鏡頭,定格了蘇州無數的歷史瞬間,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城市影像資料。
  • 深圳商報副刊 再至蘇州河邊
    電影片尾曲《蘇州河》,由那英和Andrea Bocelli(安德烈·波切利)合唱,曲調來自我很喜歡的愛爾蘭民謠《Londonderry Air(倫敦德裡小調)》,如泣如訴。 之前,我寫過一篇《蘇州河邊》,我寫到上海灘「銀嗓子」姚莉演唱的老歌《蘇州河邊》;寫到春風沉醉的夜晚,悠閒的上海居民在蘇州河邊釣魚、跑步;寫到我在蘇州河邊和朋友聚會、散步,一起走過流光溢彩的外白渡橋——那時我筆下的蘇州河,充滿了平靜、祥和與甜蜜的氣息。
  • 蘇州河中心城區岸線:42公裡「山水人城相融」新畫卷
    此次蘇州河北岸貫通及防汛牆改建中,該小區濱河綠帶打通了原有兩側圍牆,釋放了閒置的綠地,惠及周邊更多小區。建設公共綠地時,以「海洋」為主題構建了一系列景觀設施,提升改造了沿河步道及欄杆。融入雨水自然積存等措施,實現生態循環利用。
  • 一張泛黃的老照片
    一張泛黃的老照片作者:馨羽      父親書櫥裡始終珍藏著一本舊影集,翻開它的首頁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張已經泛黃的黑白老照片,照片右下角標註的拍攝時間是1977年初春,拍攝地點是原渡口大橋舊址,照片取名為「七十年代老渡口人的『全家福』」。
  • 日軍拍攝的上海老照片首次曝光
    屍橫路上一張從松江方塔上方俯拍松江全景的照片中,曾經優雅繁華的水鄉在日軍炮火下幾乎成了廢墟。《今村寫真帖》上,有一張「藤井部隊長」照片,極有可能是駐紮在松江的日本軍官。程志強查閱史料後獲悉,上海淪陷後,日軍將多數道路名稱改為以日軍將校名字命名。據松江知名文化人士雷君曜編輯的《松江志料》記載,松江淪陷後,當地中山路改為藤井通,縣府路改為佐藤街,松匯路改為石田通,城內市河改為欣五郎川河等。
  • 虹口北蘇州路今開街煥新亮相
    12月26日,虹口北蘇州路開街儀式在北蘇州路觀景平臺舉辦,此次開街儀式以「C位出道,當虹不讓」為主題,拉開了打造蘇州河以北商業商貿中心的新格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推進「一江一河」濱水岸線的改造與提升,虹口全區上下齊心協力、奮勇拼搏、擔當作為,克服了時間緊、內容多、跨專業、協調難等各種困難,完成了蘇州河900米岸線「全面貫通、還路於民、還岸於民」的目標,並實現了沿岸濱水公共空間的全面「綠化、彩化、亮化、美化」,提升了市民、遊客的獲得感、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