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吃餃子有講究。
餃子也叫「扁食」、「水角兒」。餃子作為日常食品在很早之前就出現了,但是餃子作為節日食品,卻是開始於明朝,盛行於清朝,一直流傳到今天。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很多家庭年三十吃過中午飯,就又開始包餃子了。這些餃子要等到除夕夜交子時吃,這時正是新年正月初一的開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的意思,「交子」與「餃子」諧音,因而稱其為「餃子」。
大年三十包的餃子,大多數地區包的是彎月形的。這種形狀的餃子需要把麵皮對摺,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捏緊捏勻,稱為「捏福」。年三十的餃子擺放也有要求,不能隨意擺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
過年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壓腰錢」等。在除夕之夜給晚輩們發壓歲錢是我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在春節,孩子們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收到長輩們給的壓歲錢了。過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有化兇為吉、避邪鎮惡的寓意。
正月初二才能回娘家。
「回娘家」又稱「歸寧」,是指正月初二時,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娘家給父母拜年。回娘家為什麼必須在初二,而不是在初一呢?
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是這樣的,已故的老祖宗在年底要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意進家了,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已婚女人被稱為「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這個規矩在以前的很多農村,人們都嚴格遵守著。不過現在是新時代了,人們不再相信鬼神之說。女兒在娘家過年的也越來越多了,不論何時,家人團聚總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正月初五為什麼又叫「破五」?
正月初五又稱「破五」,也稱「忌針節」、「破五節」。在舊時,從除夕到初五,有許多的規矩和禁忌需要人們遵守,到了初五,禁忌才可以打破,因此,有了「破五」之稱。
在破五那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放鞭炮慶祝。不過今年廣大的農村也在推行「禁放令」,恐怕很難到噼裡啪啦的炮竹聲了。
正月初七是老鼠嫁女日。
正月初七這一天是老鼠嫁女日,即送老鼠出嫁,意思還是把老鼠送出家門,表達了人們對老鼠的痛恨,希望老鼠能夠滅絕。這天傍晚,人們要早早吃完晚飯,趁天不黑的時候,就要燃放鞭炮慶祝。等到天黑時,家家戶戶都不能點燈,全家人靜靜地坐在屋子裡,不發出聲音,生怕打擾老鼠嫁女,以求今年的鼠害會少一些。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夜」或「上元節」,這是新的一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歷來在這一天有張燈、觀燈的習俗,所以又稱為「燈節」。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之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的影響在中國逐漸開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