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以星象空間變化來標示一歲(年)四季時間變化,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北鬥七星是北半球的重要星象,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的黃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氣候、物候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時代人們判斷季節、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
北鬥七星的鬥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
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幹支以定時空,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循環紀元法,十二月建和二十四節氣是其基本內容。
鬥柄從寅位開始,繞東、南、西、北轉一圈,歲末十二月指醜方,正月又復還寅位,故「鬥柄回寅」為春正、歲始;「鬥柄回寅」指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上古幹支紀元,正月建寅(攝提格),立春為歲首(歲節)。
據《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記載:「天皇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簡化後的天幹地支,十天幹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形成六十循環的紀元法。(攝提紀元,今稱幹支歷;歸為陽曆類別,又稱中國陽曆)。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立春」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立春」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朝代更迭、曆法變動,歲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國歷代的新年,設定日期並不一致:
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陰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冬季十月為正月。(陰曆)
漢朝初期沿用秦歷(顓頊曆)。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又稱「八十一分律歷」),並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如東漢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
漢朝以後,曾有幾名皇帝進行過改歷改歲首。王莽篡漢後,規定十二月朔為歲首,是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為殷正。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採用周正。此後歷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一日為歲首。
魏晉時,出現了除夕守歲習俗的記載。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經歷代發展,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夏曆。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直至今。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陰曆,又稱陰陽合曆))。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屬陽曆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曆)。後來為區別夏曆和公曆兩個新年,鑑於夏曆一月一日恰在幹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的「立春」節氣前後,因此便把夏曆(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1913年7月(民國二年),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
春節傳統習俗
辦年貨
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採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祭灶
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灶神為掌管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為灶神要在小年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灶神的匯報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說。
農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臺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即民間為驅鬼避邪而在門兩側懸掛的桃木板,(古人認為桃木有驅邪之功效),後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於春節張貼對聯歌頌天下統一國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記載了歷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新春"。
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從內容上看,多迎合廣大群眾的求吉慶心理,以豐收,多子,多福,多壽為題材常見的有"麻姑獻壽","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鍾馗衛福"等。我國著名的年畫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地。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來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門箋","牆花","燈花"等,形狀不一,創作自由,其題材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肥豬拱門""老鼠娶親","連年有餘"。但所用材料卻十分統一,大紅紙配少量金鉑,彩光紙。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此俗在廣大農村歷經百代,至今不衰。
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俗稱迎春貼福,是祈求新的一年豐調雨順,人壽年豐,貼福字時還要把福字倒過來,諧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蠔豉(寓意好市)、髮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
除夕守歲俗稱「熬夜」,即除夕之夜,達旦不眠,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夜裡出來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後來,人們發現它的弱點是怕火光,怕聲音,於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年這個怪物也就不敢出來為非作歹了。從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
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守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包餃子,而且還必須包素餡的餃子,這是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裡「素素淨淨,平安順利」。還有人在餃子裡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著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著長壽。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注意,守歲還有不少禁忌,如禁掃地,過小年時,平時很難觸及的角落都要打掃乾淨,而進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亂也不能掃,習慣上認為那樣會「破財」。再如,禁用剪刀,禁說「沒有了」凡此種種,都是人們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闢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遊神
遊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遊神,又稱聖駕巡遊、遊老爺、營老爺、遊菩薩、遊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遊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裡,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裡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裡,然後抬出廟宇遊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裡,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遊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遊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幹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閒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賀年卡
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晚
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曆除夕晚上為慶祝農曆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且引發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隨後,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臺頻頻效法併力求創新。央視春晚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把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入到狂歡之中,打造「普天同慶,盛世歡歌」的節日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