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一分錢的慈善和一千萬的慈善同樣高貴。」
2012年至今,全國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的中小學校已從130餘所增至16000餘所,其中小學約佔62%,項目覆蓋受益人數近2000萬
文 | 李玉林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歐露
慈善美德的培養需要從娃娃抓起。
2011年7月民政部印發《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明確要求以學校、社區為主要載體,將慈善文化融入課堂,掛入社區宣傳欄,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教育宣傳活動。加強慈善學科建設,制訂慈善教育計劃,指導學校在德育課程中培育慈善意識,弘揚慈善行為,並納入學生素質評估中。
3年後,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著力推動慈善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弘揚中華民族團結友愛、互助共濟的傳統美德,為慈善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這意味著,慈善文化進校園正式提上國家議程。
此後,在中華慈善總會、教育部等共同努力下,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不斷向縱深推進。從在全國各地中小學推廣《慈善讀本》,到各地創新慈善教育內容和形式,再到慈善精神入腦入心,慈善之心像種子一樣播撒進孩子心田。
把慈善種子撒入校園
而在慈善文化進校園尚未列入國家議程的2011年,由中華慈善總會聯合各地慈善會、教育部門共同實施的全國性慈善文化普及項目——慈善文化進校園已悄然啟動。
該項目以向中小學生贈閱《慈善讀本》為基本載體,試圖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弘揚慈善精神,推動我國青少年提升思想品德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首批收到《慈善讀本》的130多所學校的11萬師生,是第一次接觸到慈善教育的官方讀本。該讀本沒有政治說教,沒有道理灌輸,更不是好人好事集,而是把慈善文化轉化為一個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
據悉,《慈善讀本》每冊有6~7個活動單元,每個活動單元有2~4個活動課。小學版重在感染和薰陶,有愛心序曲和愛心歌曲、愛心圖片、愛心故事、愛心童話、愛心劇場、愛心行動等單元。初中版重在感知、了解和體驗,在單元活動中讓學生了解和認識慈善與責任、愛與尊重、助人與分享、愛與力量等富有社會價值的慈善主題。2019年,中華慈善總會還根據社會發展與時代要求,全面修訂兩個版本的《慈善讀本》。
小學版的主編張國生說,根據其從教42年的經驗和認識,思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受到薰陶,這樣學生沒有逆反心理,並且慈善教育主要不是向學生傳授慈善知識,而是感染,不需要太多理念、術語。
這樣的教材受到各地學校歡迎。僅2012年下半年,《慈善讀本》的捐贈數量就從2011年11月的1萬冊擴大到100餘萬冊,目前已增至1200萬冊。
有媒體人士評論說,《慈善讀本》在無例可考的情況下,積極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且通篇未宣傳捐款,避開誘捐嫌疑,值得稱道。
留慈善之心在孩子心田
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啟動第二年,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著手在全區54所中小學的三年級到九年級推廣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他們圍繞慈善主題,動員師生撰寫讀後感、開展主題班會、組織社會公益活動等,在校園興起慈善文化教育高潮。黃巖區也於2014年榮獲第二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並成為浙江省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示範省建設典型,引來眾多學校參觀學習。
為深化這項活動,黃巖區慈善總會和黃巖區教育局聯合研究決定:自2019年開始,在全區中小學校(三至九年級)開展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示範學校建設活動。要求每個學校在鞏固前階段工作基礎上,圍繞慈善文化進校園再次開展「六個一」活動,即召開一次主題班會,出一期板報,獻一份愛心,做一次義工,每人寫一篇讀後感,召開一次讀書心得交流會。各校還要把學好《慈善讀本》列入班級考核評價,以及評價學生思想品德和評選優秀學生幹部、三好生的重要參考。
陝西省各級教育部門將中小學慈善教育作為新時代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納入德育工作考核,還促使學校將《慈善讀本》列入校本教材、納入教學計劃,並實施「六個一」教育活動——全省中小學校學生每月上一節慈善課、舉行一次慈善主題班會、寫一篇慈善故事作文,學校每年組織一次慈善演講大賽、一次慈善徵文評選、一次慈善文藝活動。
更多省份的有關學校、當地教育局、慈善總會等也紛紛制定項目具體規劃,將播撒愛心與提升教育品質和教育教學實效有機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
據中華慈善總會數據,2012年至今,全國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的中小學校已從130餘所增至16000餘所,其中小學約佔62%,項目覆蓋受益人數近2000萬。
業內人士認為,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僅為孩子成長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同時還在他們心靈播下善與愛的種子,是慈善事業的基因工程、種子工程。
讓慈善之花綻放心靈之美
為推動更好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中華慈善總會藉助《慈善》雜誌平臺在全國發起「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活動,得到相關學校積極響應。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的中小學收到的《慈善讀本》讀後感、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的文稿大約有120萬份。中華慈善總會、《慈善》雜誌收到稿件6000餘份。
這些文字真實記錄著慈善之花對孩子心靈的滋育。湖北省武漢市大東門小學學生戴夢妍寫道:「在慈善的天平上,衡量的標準不是『薪』,而是『心』」,「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一分錢的慈善和一千萬的慈善同樣高貴。」同校另一位同學寫道:「慈善離我們並不遠,它並不只屬於大明星、大富翁,也不是大人物的特權,只要心懷善意,你我都是慈善家。」
還有學生在讀後感中號召同學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奉獻愛心,讓世界充滿愛,比如,有人跌倒時把他扶起,有陌生人問路時耐心幫他指路,有老人乞討時給他一句貼心的問候,把廢舊的東西賣掉換些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
這些真情實感被收錄進中華慈善總會編的《愛育蓓蕾——〈慈善讀本〉讀後感選編》,2014年在全國公開發行。還有許多真實的感悟被全國各地慈善會及相關學校編輯出版成書籍,數量達近千種。如陝西省商洛市慈善協會編輯出版的《幼苗心語——商洛市〈慈善讀本〉進校園徵文選集》,台州市黃巖區慈善總會編輯出版的《慈善文化進校園徵文精選300篇》等。
看到孩子們的感悟,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劉偉對深入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充滿信心。他相信,隨著學校德育教育與慈善教育的緊密結合,相互滲透,這些朵朵含苞待放的慈善之花定會綻放出生機盎然、奼紫嫣紅的心靈之美,託起中華民族絢麗的慈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