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是由水阡墨編劇,丁梓光指導,譚松韻,宋威龍聯合主演,張新成特別出演的青春成長治癒系的暖心親情大劇。
講述的是由三個各有缺失的原生家庭,組成的非血緣關係的兩爸三娃的五口之家,所發生的那些溫暖又感人的治癒系情感故事。
該劇自從播出以來,便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高度關注,特別是劇中對陳婷的探討,一度被推上了熱搜的風口浪尖。
很多觀眾都同李尖尖一樣,覺得凌霄外婆家女性三代都十分的令人討厭和反感。
今天,咱們拋開一老一小不說,就只單純的說說凌霄的媽媽——陳婷。
其實,仔細想來,凌霄會有如此的內向冷漠的性格,同陳婷的明擺著的過錯相比,凌和平那些暗藏的,不易被人察覺的過錯,更加值得我們深思。
一、緣起
因為陳婷出去打麻將,將凌霄和妹妹反鎖在家裡。
結果,妹妹吃了凌霄餵的核桃卡住了喉嚨,憋得上不來氣。
而年僅7歲的凌霄,在不懂也不會如何救治妹妹的時候,因為門被反鎖,打不開,只能選擇呼救。
然而,當鄰居聽到後破門而入時,悲劇已經發生了。
就這樣,一個幼小的生命,在陳婷不負責任的母愛之下,戛然而止。
自此以後,陳婷活在了深深的自責之中。
二、掙扎
女兒死了之後,陳婷不再打麻將,整天將自己關在家裡,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
她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若是自己沒有去打麻將,若是門沒有被反鎖,悲劇就不會發生,女兒還會在自己面前活蹦亂跳的。
每每閉上雙眼,孩子那張純真的小臉就會浮現在她的面前,這一刻,陳婷的心如同被油鍋煎熬著一樣,讓她夜不能寐,痛苦不堪。
長此以往,她的情緒越來越崩潰,總覺得周圍所有的人都在指責她。
此時,她需要一個自我救贖的出口,所以,怨懟在李海潮和凌霄身上應運而生。
卻不曾想,傷害早已刻進了凌霄幼小的心靈之上,妹妹的死,同樣成了他的噩夢。
三、逃離
最後,陳婷發現不管是作也好,鬧也罷,心中的自責和愧疚仍然無法得到宣洩。
不管她如何努力,她的心始終被困在原地,無法得到真正的釋放,痛苦也不會減少半分。
因為,在這個家裡,沒有人不知道那段不堪的過去,看到凌霄,陳婷便會想到女兒。
所以,在一氣之下選擇了逃離,大概陳婷覺得,只有完全的跟過去隔絕,她才能真正的忘記過去,救贖自己的心靈吧!
但殊不知,陳婷已將在自我救贖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她不但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因為,遺棄還深深傷害了凌霄。
其實,在《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中,凌爸的態度始終是有問題的,只是,這種問題不顯山不露水,很難讓人察覺罷了。
一、錯誤的開始
凌霄家之所以會發生小女兒意外夭折的悲慘故事,其實,未必只是陳婷一個人的錯。
試問一下,若是有一個溫暖和樂的家庭,哪個女人會去麻將場上填補生活中的空虛啊!
所以說,一切錯誤的開始,是這個家壓根就沒有真正的溫暖。
對於凌和平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
所以說陳婷說凌和平只有工作,而忽略了這個家,說的不是沒有道理。
正是因為凌和平長久的疏離,所以才導致陳婷內心空虛,而選擇去打麻將,才直接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這樣看來,在女兒夭折這方面,凌和平不是完全的無辜者。
二、一味的逃避
女兒死後,凌和平也十分痛苦,只是男人和女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樣,再者,他還有工作可以填充自己的生活,轉移痛苦的注意力。
但陳婷開始變得暴躁易怒,凌和平回家的生活也開始變得小心翼翼,生怕那句話說錯了,引起夫妻之戰。
當陳婷越來越極端,越來越敏感的時候,凌和平的心裡承受能力達到了一定的點,所以,他開始有意無意的逃避,選擇性疏離。
例如:他即使是下班會來了,也只想在李海潮的麵館吃飯,而不願意回去面對這一切。
女人,一向都是脆弱和敏感的,你有沒有真心對她,或者,是不是在說些不過心的敷衍,她們都能完全的感知,不需要任何的證明,這一點是天性。
在女兒死的事情上面,本來就有凌和平太忙沒有顧及到家庭的原因,現在,他卻沒有好好反省,再一次的選擇了逃避。
所以,陳婷心灰意冷,選擇離婚。
三、從不知錯,沒有悔改
因為他的忙,女兒夭折,因為他的逃避,陳婷出走,這一樁樁一件件卻不足以令凌和平反思。
他一如既往的忙,忙他的工作,將凌霄丟給了鄰居,自己負責出錢。
哪怕是新生的家庭安然一片,沒有爭吵繁鬧,凌和平依然像從前一樣,不著家,對家裡的一切都不管不問的。
李海潮受累暈倒,凌爸真的只是像個鄰居一樣,回來簡單的走個過場,便又匆匆的離開了家,將照顧李海潮的事情丟給了孩子們。
不僅如此,凌霄母親出車禍,凌霄前去照顧,一個十八歲的孩子,還未經歷過什麼人生的重大波折,即使凌和平覺得他是個男人應該承擔一切。
但也不該在凌霄從新加坡那個深淵回來的時候,缺席一個爸爸該有的擁抱和安慰啊!
這個家,還有凌霄這個人,好像永遠都是他工作之餘的附屬品,有空了關心關心,沒空了一退六二五。
可以說,凌和平是一個出色的警察,卻從不是一個真正合格的爸爸,更不是一個好的丈夫。
但縱觀整個《以家人之名》,好像,所有的惡都被陳婷和賀梅這種女性角色所佔據了,凌和平就真的那麼無辜嗎?
結語:
一個家庭的分崩離析,往往不會因為某個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每個生活在這個家庭中的成員,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就好比,大人經常教訓做錯事兒卻詭辯的孩子:一個巴掌根本拍不響。
所以說,凌爸的一錯再錯,是不是更能帶給我們深層的思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