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聞何藩先生的大名已是2015年。
那年11月,他拍攝於1954年的作品《靠近陰影》以37.5萬港幣的拍賣價成交,才知曉這位一生只憑一部雙反Rolleiflex3.5相機便獨步天下的國際攝影大師。
何藩,1931年出生於上海,14歲第一次拿起相機;
自27歲開始,連續8年當選美國攝影學會評定的「世界攝影十傑」;
28歲時,獲得近300個地區和國際性攝影大獎;
29歲之前,已經拍完了一生中的絕大部分照片,開創香港街頭攝影先河;
同時還是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協會會員,美國攝影學會會員,作品被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收藏……
這些眾人看來已是金光閃閃的履歷,加上家境豐裕、年少成名、30歲不到已然到達巔峰的底色,卻只是何藩傳奇人生的一個段落。
1961年,何藩加入邵氏電影公司,從場記做起,後轉作演員,並以「唐僧」一角成名,連拍四部《西遊記》系列電影。
也許是仍嫌跨界不夠,也許作演員只是入行電影界的跳板,八年合約一滿,以義大利大師級著名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為偶像的何藩便離開邵氏,正式開始導演生涯,執導的第一部長篇實驗電影《迷》就入圍坎城和柏林影展。
當時,同為資深文藝青年的何藩與吳宇森成為好友,一起遠赴西班牙拍電影,何藩是導演,吳宇森是副導演,醉心光影,不亦快哉,一時間仿佛畢生追逐的藝術電影夢想已然實現。
然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圈的大背景中,藝術片幾乎沒有容身之處。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何藩導演作品列表中佔比最多的,是當時最為火爆的風月片。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拍攝於1991年的《我為卿狂》,電影叫好又叫座的同時,也讓時年24歲的女主角葉玉卿爆紅,一躍成為一代性感女神,一時美豔無雙。
作為入行時已是獲獎無數的攝影大師,何藩承受的除了投資方和票房的壓力,還有對自己藝術創作的質疑和焦慮——「香港那時候是金錢掛帥,票房為主,我的衣食父母是票房,一個藝術工作者,沒有創作自由如同行屍走肉,讓我去拍風月片簡直是屈辱。」
然而,即使是在這種被自認為「屈辱」的壓力下,即使拍的是人人想看卻故作鄙視狀的風月片,何藩仍然是眾人眼中「溫和、優雅、淡泊的謙謙君子」,和何藩工作過的人都說,從來沒見過脾氣這麼好的導演,他從不發火,溫溫吞吞,公司給什麼拍什麼,一到了現場,他就活著。
他導演的風月片也絕非感官刺激的粗暴堆砌,而是以光影大師的敏銳審美,精心雕琢出畫面唯美、動人心魄的風花雪月,成為一代影迷的獨特記憶。
1986年何藩導演的《浮世風情繪》入選德國電影年鑑「300部東方經典電影」名單,後來還被北京電影學院用來當作教材,備受張藝謀導演推崇;
1990年,何藩導演的《三度誘惑》成為首部票房超千萬港元的風月片……
從未放下對藝術極度苛求的前攝影大師、導演何藩,終於在風月片的世界也打成了「一代宗師」,開始頻頻被邀請擔任各大電影節的評委,也漸漸擺脫了商業片票房的束縛,有了底氣和空間去拍攝真正的藝術電影。
1996年,何藩離開香港,與早年已在美國加州定居的家人團聚,卻並未囿於退休生活,不但把之前拍攝的約一萬張作品底片全部從香港搬來修復整理,還在年事已高時自學Photoshop,對當年的作品注入新鮮活力,進行二次創作。
2016年,84歲的何藩先生在加州病逝,攝影界、藝術界一代傳奇落幕。幸得先生晚年結集出版的攝影集:《何藩:香港回憶錄》(Fan Ho: A Hong Kong Memoir)、《昨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生活劇場》(The Living Theatre),將早已流逝的香江歲月得以永存。
何藩先生摯友、著名導演吳宇森在攝影集的序中寫道:「何藩兄的作品可說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叫人不免看一下自身及現今這高科技的世界,我們好像缺失了些什麼……那隻好從他的照片中把失落的記憶追回來。」
那麼最後就用何藩先生最喜歡的作品《日暮途遠》(As Evening Hurries By)來結尾吧,他曾說過:「假如只憑一張作品留名,我希望是這張。」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