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近些年一些熱播的清宮劇所賜,清朝應該是國人最熟悉的一個朝代。說是熟悉,其實大多數人也不過是能叫得上幾個皇帝或阿哥的名字,再細問,估計就開始往還珠格格、甄嬛這些人身上扯了。
呵呵,有些人對此嗤之以鼻,但我看也沒什麼不好,起碼它勾起了很多人對歷史的興趣,哪怕這個興趣是消遣娛樂性質的。
國學大師胡適曾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歷來有當世為前朝修史的傳統,但由於當世的政權大多數時候是通過暴力手段從前朝統治者手中奪取的,所以在修史的過程中,會自動屏蔽掉一些不利於本朝的內容。因而,大家平時看到的所謂正史,都是經過加工和裁剪過的,其某些地方的真實度,不見得比影視劇要高。雖然從時間維度上看,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但是最讓我們看不清的一個封建王朝。
劃重點:千萬不要以為歷史離你越近,你就能看得越真切。
舉個例子,比如我在講秦朝以前歷史的時候,由於可參考的資料特別少,很多歷史事件儘管明知道是注過水的,也沒法去檢測,真相就這樣被時間的塵埃給掩蓋住了。但是清朝歷史呢,情況恰恰相反,資料汗牛充棟。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或史料會有不同的說法,給人一種迷霧重重的感覺,揣著指南針都有可能會被繞暈。
因此,鑑於清朝歷史的複雜性,我感覺有必要先對其整體脈絡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廢話不多說,就這麼開始吧!
科普分割線----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主義封建王朝。如果從清軍入關,由一個地方政權變為一個全國政權算起,清朝共享國267年;如果從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算起,則經歷了275年;如果從努爾哈赤建立「大清」政權的前身——「大金」算起,則達到了驚人的295年。
因為清朝的時間跨度比較大,照例,我還是利用化整為零的辦法分段去講。
比較省事的做法,是將清朝一分為二,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是前一段,鴉片戰爭爆發後是後一段。前一段若再進行劃分,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1644年前的關外階段,1796年前的鼎盛階段,和自此以後直到1840年由盛轉衰階段。
其中,關外階段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雖然只能算作入到明朝的一部分,但卻是清朝的興起階段,對當時全國形勢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鼎盛階段中,三藩之亂的平息和攤丁入畝的試行,標誌了政治上的統一穩定與經濟上的恢復發展。由盛轉衰階段,則以爆發於嘉慶年間的川楚白蓮教起事為起點。
後一段呢,也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天朝幻夢破滅階段,清朝與帝國主義相愛相殺階段,以及甘願屈從於帝國主義任人宰割階段。
大致就是這樣,是不是so easy好記!
接下來再說一下構成清朝時間軸的各個皇帝。
清朝的皇帝如果把努爾哈赤也給算進去,是12位,但嚴格來講,努爾哈赤並沒有稱帝。努爾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後被追封為清太祖,算是對他功勞進行一個官方認定。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是六十八歲,在那個時代已經可以稱得上壽終正寢。
然後就是皇太極。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後於今天的瀋陽稱帝,並建國號大清,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不過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的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算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吧。
由於皇太極死得很突然,接替其皇位的順治帝只有六歲,無法處理軍國大事,所以大權主要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裡。多爾袞也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他在率領清軍入關後,又南徵北戰多年,為清朝平定江山賣了不少力氣。
接著就進入了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該盛世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130餘年。在此期間,一方面,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口爆炸式增長,疆域空前遼闊,很多領域都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極致;而另一方面,在盛世的光彩局面下,還存在巨大的危機,如政治腐敗愈演愈烈,各地民變從未間斷,清廷統治日漸衰微……總體給人一種迴光返照的感覺。
而後到了嘉慶、道光時期,因為閉關鎖國、閉門造車的緣故,清朝開始掉隊,並逐漸拉大與西方先進國家的差距,直到1840年被列強踹開大門……
剛開始,清朝還有些不服氣,向當時世界上頭號工業強國英國叫板,結果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籤得手軟。
道光帝兒子鹹豐在位時,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無力鎮壓,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地主身上。經過曾國藩等人的努力,清朝的招牌總算沒有倒下去,但已經破爛不堪,搖搖欲墜。於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狀況下,鹹豐帝也曾試圖作出一些改革,可惜結果很不理想,最後又以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
公元1861年8月,鹹豐死於承德避暑山莊,他的老婆慈禧是個心機婊,暗中勾結鹹豐弟弟奕訢發動宮廷政變,奪得大權。此後,在將近半個世紀裡,慈禧通過控制的兩個傀儡皇帝,同治和光緒,把整個晚清政局攪得天昏地暗。
但與此同時,清朝內部也在發生一些細微的物理變化。比如在列強入侵的時候,也順道帶來了西方的科技與文化。這些科技文化通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引發了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前後進行了30多年,雖然沒有讓中國富強起來,但在客觀上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後來隨著甲午戰爭的爆發,以及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就宣告破產。
好在破產也不見得是件壞事,至少它證明了當時的中國問題是不能通過單純的改革去解決,所以又有了戊戌變法。而清政府在經歷了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似乎意識到了癥結所在,試圖推進新政。當然結果肯定是虎頭蛇尾。這其實不能怪清政府,就好比一個身患絕症的人,即使知道問題在哪裡,也不可能自己給自己動手術。
直到一個名叫孫中山的醫生出現……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清亡。
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宣告結束,也意味著中國結束了2000餘年的封建社會,中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