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第四張個人作品前半 Part《蓮》的面世,除了在音樂上繼續展現他融合國際化的各種潮流曲風與中式器樂、元素、音色,升級到一個更有趣的局面之外,結合張藝興從《NAMANANA / 夢不落雨林》到去年《Honey》EP 的玩味感以及這次四專《蓮》的氣勢,再關聯到他這兩年來在各個綜藝節目中所流露出的性格本色,《蓮》更令三石我感到像是他一次對自我內核再深入的探索與表達。
這種表達不同於二專《SHEEP》在當時外界對張藝興「小綿羊」性格總結的當下感,那是別人看藝興的視角,這次更似藝興自己看自己的一次音樂視角。
《蓮》目前已曝光的六首歌不僅關聯項羽和虞姬的故事,還是一種「回溯」,探討了張藝興性格更深處的桀驁、受力、耐壓、突破。
何以如此解讀?
有這樣兩個場景是前陣子我看「我是唱作人」時印象深刻的:一個是車澈 PD 跟 GAI 講起張藝興躲在房間裡一直咂摸著做 Beat 的宅男行徑,張藝興在一旁還不解地問:
做 Beat 是有什麼不對嗎?
大概藝興是沒了解到當時車澈 PD 和 GAI 的大笑,是一種社會人對於同齡人還並不具備社會屬性的一種笑,這種笑表達的是珍視,珍視張藝興仍然在純粹的音樂世界裡做著自己純粹的事,不為外因所煩擾,這種專注換做其他人,未必沒有,但可能多數唱作人會為了比賽而在酒店房間裡養精蓄銳吧。
另一個場景,是張藝興與其他唱作人在休息室坐等上場前,總會把各個樂器摸索一遍,順帶彈彈唱唱。這樣的小動作,看得出張藝興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甚至在音樂裡停不下探索的人。
之於張藝興這樣的性格和生活日常,他所能在音樂裡表達更精準、更有靈魂的內容,一定不是年輕音樂人寫出那些朗朗上口的小情歌或大情歌類型,而是張藝興以「宅」之力,可在各種著作、書本、典故中發散出適當的延展,比如這次《霸王別姬》的故事,以及預埋在下半張專輯中城市音樂類型的神秘出口。
音樂人的創作,細節處總能體現明喻與暗喻,以《蓮》比喻項羽的出淤泥而不染是個前無古人的切入點,我想張藝興在這首歌中以「蓮—— Lit —— Lay」的相似諧音之創作,就像是張藝興對自己的隱喻:張藝興像項羽一樣,想要在自己的音樂王國裡做霸王。
類似的創作隱喻在先行曲《玉》中「玉」與「YOU」的諧音表達,已經看得出張藝興的創作巧思。
與專輯同步發布的《蓮》MV 也有著十足的故事性,穿插著張藝興古今雙向的造型扮相,充滿暴力美學的肢體表達,視覺上的衝擊力輔助音樂傳達,更貼切了目前張藝興上半張專輯的音樂感染力。
《蓮》、《玉》之後的幾首歌《鷹》、《水》、《飛》、《靈》幾首的單字名稱設計,一邊展現出張藝興精煉文字的能力,另一邊我也猜想這樣「孤身走我路」的字面呈現,仍是張藝興在自己音樂世界裡繼續「藝意孤行」的隱喻。
《鷹》和《飛》的高瞻視角,《水》的浪漫情懷,《靈》在專輯上半 Part 的總結功能,都很展現張藝興在音樂唱作之外的企劃心思,還有製作硬功夫。
《蓮》專輯已曝光的六首歌,與一些絲竹樂器結合 Trap、R & B 的手法,加上新銳音樂人 Anti-General 在節奏感上和張藝興自製 Beat 的相互成就,除了「軟體內容」在詞曲上的抓人之外,「硬體」上的聽感更加紮實,人聲融於編曲之中的層次感和相融感,給到耳朵的衝擊很足。
現在暫時還聽不到張藝興下半張的音樂,但上半張對於自我內心的投射,對於演唱本者與項羽之間相似與相異的唱敘、演繹,都足以聽得到張藝興到當下階段進入到一個更廣闊的,更有故事性和音樂創新度的開闊遠景了。
所以我想眾人對於張藝興四專下半張的期待,因此並不只一星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