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集的《戰火熔爐》播完了,剛看出些感覺來卻戛然而止?近年來難得的一部精品戰爭劇,良心話不吐不快。
該劇從參加抗美援朝千千萬萬個優秀連隊中,提煉塑造出「四連」這樣一個英雄群體。不僅有中流砥柱的老黨員,軍事素質過硬的班排骨幹,也有借調來的女政工幹部,臨時編入的文工團成員,甚至還有「解放」戰士。歷經五次戰役戰火熔爐的洗禮與淬鍊,「四連」人前赴後繼,「四連」精神永續傳承!
01、背景真實,戰例靠譜
抗美援朝戰爭雖然過去70年了,但是大量的文獻、影視資料都有詳實記載,目前仍健在的老英雄們均可佐證,讓那段崢嶸歲月恍如昨日般清晰又真實。
據編創人員介紹,《戰火熔爐》於2014年立項,劇本反覆求真打磨後於2019年正式拍攝。劇中,四連雲山郡之戰摧毀美軍營級指揮所,俘虜美軍黑人連,光復平壤,血戰長津湖,攻佔漢城,漢江南岸阻擊戰等戰鬥單元均有原型出處。
真實自帶光環,歷史無需粉飾。
02、服化道高度還原當年原貌,尤其是武器道具可謂登峰造極。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發起第三次戰役前,四連已經整建制換裝蘇械,一起來看看劇中都給我們展示了哪些寶貝吧。
蘇制馬克沁M1910/30式重機槍
蘇制捷格加廖夫輕機槍(俗稱轉盤機槍,容彈量47發) + PPSH-41型衝鋒鎗(俗稱波波沙,彈鼓容量64發),這兩款大容量自動武器曾大量裝備我部,極大的改善了前期志願軍火力不足的窘境。
蘇制1891/30式莫辛-納甘步槍。俗稱水連珠,因槍聲清脆如水珠落盤而得名。我軍神槍手張桃芳曾用莫辛-納甘1891/44式裸槍狙殺(傷)214名美兵而威懾敵膽。
RPG-43反坦克手雷。破裝甲厚度75mm,威力巨大,無障礙引爆可殺傷整排士兵。上甘嶺陣地防禦戰中曾發揮重要作用。
劇中以四連的視角,也展示了美軍現代化重裝備火力優勢。
M4A3E8謝爾曼坦克
M3半履帶裝甲車
M1919A4重機槍,俗稱「點30」,250發彈帶供彈,美軍連排級標配。
白朗寧BAR自動步槍,俗稱輕機槍,20發彈容,美軍班組級火力支撐
從以上對比看,中國人民志願軍換裝蘇械後,陸戰火力得到極大提升,基本消除了與美軍之間的武器代差。拼到最後,就是後勤補給和戰場精氣神了。由此評價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表現,一句「鋼多氣少」恰如其分!
服裝方面也是高度還原
由於抗美援朝的特殊性和隱蔽接敵的戰術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前期制服一律去除解放軍標識,高級指揮員也是身著朝鮮人民軍制服。
雨三灣與八爹
有觀眾吐槽劇中服裝穿越了(志願軍和偽軍?),其實,這正是該劇道具嚴謹之處。
因朝鮮戰事緊急,九兵團的三個軍,身著單薄的50式棉軍服直接奔赴朝鮮東線作戰。血戰長津湖威名遠揚,同時,九兵團官兵也是凍傷減員最為嚴重的部隊。
身著50式軍服,裝備38式步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接受檢閱
雨三灣查看九兵團戰士傷情
前期入朝作戰部隊基本換裝了北方較厚實的扎道棉服,白色面子是為了雪地偽裝。而東線部隊大多在單薄的棉衣外披塊白布簡易偽裝,實在太難了!
四連奉命出擊,冰封長津湖上,白色的棉服與冰花融為一體
當然,劇中對於美軍尤其是傘兵的標識,單兵裝備還原的也很到位。
03、細節決定成敗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陸軍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戰場組織紀律和先進的「三三」制整套戰術體系。
四連戰術動作賞析1
前有尖兵,後有尾哨,左右兩翼警戒保護,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這是典型的連排級進攻戰術。
四連戰術動作賞析2
進攻—掩護—支援,這是步兵班組突擊戰術的經典再現
劇中,美軍的行軍序列與步坦協同也表現得很到位
甚至M1加蘭德步槍打完最後一顆子彈,「叮」聲過後漏彈夾自動拋出的特點,劇中還有特寫鏡頭,服化道如此用心令人信服。
劇中稱為「美八粒」的M1步槍
雖然《戰火熔爐》是精品無疑,但離經典之作還有距離,因為不足之處同樣明顯。
首先,劇情跳躍嚴重,中間依靠大段字幕銜接過渡,十分影響觀劇體驗;
其次,四連與美軍傘兵交手時,劇情腦洞大開,多處明顯不符合軍事邏輯,即便對手是美軍特種兵。
如果連長犧牲還可以理解,畢竟叢林夜戰是美軍特種兵的強項。從他們布置詭雷,絆雷和陷阱的手法看,確實是特戰高手。但是,身為四連神槍手的「木頭」,不可能不懂得狙擊手慣用的「釣魚」戰術,白搭性命,意義何在?
四連撤離途中遭遇美軍伏擊。先不提行軍休憩時,四連有沒有設置警戒哨的常識問題,僅雙方實力對比也不該被「吊打」,還導致指導員犧牲?戰前雙方人員與火力對比,劇中畫面交代得十分清楚,考慮美軍先手並佔據有利地形(還是警戒哨的問題),中美綜合戰力2:1已是邏輯底線。
然而,鏡頭語言給觀眾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戰鬥故事呢?
戰鬥伊始,四連2挺馬克沁,1門迫擊炮就被定點清除!要不是指導員神奇一槍幹掉美軍迫擊炮,四連會怎樣?
這還是那個用萬國牌輕武器死磕美騎一師第八團,最終取得勝利的四連嗎?
連長、指導員當然可以下線,但為了讓趙和,雨三灣及時補位,劇情明顯邏輯不通,過程突兀,大失前期製作水準,成也細節敗也細節了。
最後,趙和代連長在一顆火箭彈的掩護下,率領四連集體衝鋒刺刀接敵,而美軍竟能放下手中武器,揮舞工兵鏟來應戰?這樣恣意煽情就過猶不及了。
美軍士兵作戰向來極端化,要麼憑藉其強大火力死磕到底,例如美軍二戰「孤膽英雄」巴斯隆;要麼一言不合就投降,如菲律賓巴丹島大潰敗,鮮聞美軍有肉搏戰的傳統。
最終四連慘勝,結尾也在強行拔高中匆匆收場,然而觀眾卻看得一頭霧水。總之,從觀眾的角度復盤《戰火熔爐》,亮點難能可貴,經典仍需努力。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央視推出《戰火熔爐》意義非凡。銘記歷史昭示後人:中國人民珍愛和平,也不惜為國家完整,民族尊嚴血戰到底!該讓世界知道,「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