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去年,由中國攝影家協會和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浙江省攝影家協會、《中國攝影》雜誌社承辦的品牌活動「TOP20 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走到了第5屆。自2019年6月14日開始徵稿,至當年11月17日展覽結束,「TOP20 2019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經歷了期待、關注和討論。一年之後,我們選取了20組入圍作品中的8組進行回顧、呈現。
從2011年到2020年,九年,五屆,一百多個閃亮的名字被鐫刻在「TOP20 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的入展名單上。行至今日,歷經了創立最初的「高光」時刻和激發廣泛爭辯的成長期後,「TOP20 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以及關乎這項活動的聲音,似乎都進入了一種相對平穩的狀態中,這種平穩,圍繞著「期待」浮動。
《Kwei-Yih》系列。石真作品
當下的「新銳」選拔,人們看待「新銳」的觀點,以及圍繞「新銳」的爭辯相互交織,已經共同形成了這個不再新的話題不斷更新的生態。我們一方面期待著真正令人欣喜、至新至銳的作者和作品在一次次評選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當各種繁複、刺激的創作形式已經或者正在撞擊我們的眼睛,為新而新的攝影反而容易變成新的窠臼。於是,今日我們發掘「新銳」的初衷,更多地轉向為攝影在當下的發展與擴張尋求更紮實的立論依據,而不是反過來,簡單地賦予一些異於「常態」的風格以「合法性」,或者為之建立新的山頭,為破而破。
當「新銳」的提法越來越不「新」,我們讓一部分目光轉而專注於「新銳」的生態以及編織出這些生態的各種問題,我們對於它的理解也開始下沉:我們不再囿於「新」的時間和主體身份限制,也不為「銳」刻意設置堅硬排他的邊角,而是希望尋找更多的對於攝影相關實踐有著自由創新與探索,對自身和當代世界有著敏銳而獨特的觀察和思考的創作者。
《異物》系列。潘曉春作品
「TOP20 2019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共收到來自全國的613位創作者投送的參評作品和資料。我們懷著期待觀看、閱讀每一份投稿,選擇、討論、爭辯,最後嘗試達成共識。正真打動評委的是蘊含在最後入選的20組創作者作品背後的對當代生活境遇的回應。這些回應從個人視野出發,因真誠而言之有物,並最終在公共話題中形成有策略和深度的共鳴;這些回應較為充分地掌控了攝影這個媒介的方向,並讓作品形成有效的合力。
這些回應觸碰著生與死:王翰林的《內啡肽的火焰》由個人的死體驗牽引出對「無限」和未知的探尋。這些回應關乎實在與異想:它們形成自潘曉春在《異物》中克制的添加與置換。這些回應懸浮在因人而改變的歷史與現實上空:史陽琨的《懷舊之邦》和張瀚的《人為黃土》是它們停留、徘徊的區間。這些回應與細碎的日常相互交織:陳川端的《克制的秩序》把這張圖像之網營造得更加紛繁。最終,這些回應又落回到個人與自我、家庭和故鄉之間達到與疏離的境遇:它們穿行在由石真的《Kwei Yih》和湯凌霄的《處女座》娓娓道來的家族史的故事裡,填補於張博原的《我的塔裡木》曾經空缺的故鄉記憶和他捕捉的影像現實之間。
對於「TOP20 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而言,兩年一度的名單絕不是總結和休止。關鍵詞,依然是「期待」。不僅因為這20組創作者作品本身相對優秀,更是由於他們的創作中飽含的生命力。而作為主辦方,我們將通過有效的展陳,以及以媒體為出發點的深度呈現、研討與傳播,放大他們在未來堅持探索和前行的信號。這也是我們今天以及未來堅守「中國當代攝影新銳展」這項活動和平臺的動力和意義。
《中國攝影》雜誌社
2020年12月
《克制的秩序》系列。陳川端作品
《我的塔裡木》系列,看日落的女人,2018年9月。張博原作品
《懷舊之邦》系列,龍希國際大酒店宴會廳,華西村。史陽琨作品
《內啡肽的火焰》系列,腦白質髓鞘脫失(仿製圖像)。王翰林作品
《處女座》系列,全民健身中心遊泳課,2017年9月。湯凌霄作品
《人為黃土》系列,日落之前,陝西靖邊,2018年。張櫻瀚作品
《懷舊之邦》系列,蘇春成,村表演藝術團演員,華西村。史陽琨作品
《內啡肽的火焰》系列,他一個人穿越大江大河,並走向那道白光。王翰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