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器官捐獻者,就沒有器官移植事業」,這是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經常說的一句話。
2015年,我國全面廢止司法來源的器官,器官移植事業完全依靠公民自願捐獻,到了2019年底,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累計完成24112例。再到目前,有超過270萬人登記器官捐獻意願、完成捐獻器官9.4萬多個,9萬多患者重獲新生。
21日上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千例器官捐獻感恩會。「一千個捐獻者背後就有一千個感人的故事,一千個平凡的人,做了同樣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們離開這個世界之際,將珍貴的器官留在了人間,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器官移植專家、中山一院副院長何曉順在會上動情地表示。
黃潔夫:因為器官捐獻者 我國移植事業今年一枝獨秀
2016年,我國的公民捐獻器官2776例;2017年達到了4080例;2018年達到6302例;2019年5800多例,今年維持了去年的捐獻量。
「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因新冠疫情影響,器官移植處於停頓、半停頓狀態時,中國一枝獨秀。這其中,離不開器官捐獻者和他們家屬的貢獻。」作為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事業的開拓者,黃潔夫對於器官移植事業一直傾注了高度的關注。在中山一院的千例器官捐獻感恩會上,黃潔夫不僅出席了活動,也再一次以專家的身份對器官捐獻者家屬表達了感謝之情。
他表示,器官移植工作進入到中國後,經歷了一段非常艱難的發展過程。「這個由西方傳入的外科技術,怎麼在中國紮根,關鍵需要捐獻者。沒有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
他表示,我國的器官移植事業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依賴司法途徑來源的器官,被人詬病。是中山一院和國內少數幾個移植中心,率先啟動了公民器官捐獻試點,隨後試點成功,向全國範圍內進行了推廣。
「(中山一院)從開始試點到現在已經發生了1000例器官捐獻,平均每一個不幸去世的捐獻者,挽救了3個以上的生命」,黃潔夫表示道。
捐獻者家屬:孩子說爸爸還在只是去體驗不同的人生
梁曉寧女士現場分享了器官捐獻者家庭的故事。
今年3月份,在全國抗疫最吃勁的時候,廣州正骨醫院丘遠軍醫生因為腦幹出血,撒手人寰。在他彌留之際,同樣從事醫學事業的太太梁曉寧作出了器官捐獻的決定。心、肝、肺、雙腎、角膜,讓5名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因此重獲新生,兩名角膜盲患者重見光明。
在感恩會上,梁曉寧女士作為1000名器官捐贈者家屬進行了發言,分享了夫妻倆20年相知、相識、相濡以沫的在醫學路上相互扶持的過程。也回憶了丈夫彌留之際自己的那種不舍。
「他曾經安慰我說:即使醫生也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續人的生命的長度,可我們作為醫者,卻可以通過我們有限的一生,儘可能地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讓更多人知道生命的難能可貴」「生為醫者何須畏生死,更應該的是勇敢地守護在生死線上。」
因為學醫的緣故,夫妻倆總會提及一些生與死的話題,我丈夫以前總是半開玩笑說「若真的那天,就把能捐獻的器官捐了,剩下的燒成灰,撒進海裡,或者埋在樹下。」
梁曉寧女士表示,因為丈夫不畏生死的話,為了年幼的孩子銘記他的父親的教導,她打通了紅十字會器官捐贈的電話,「我想為我丈夫完成了他生為醫者最後的一個意願。」
孩子9歲,工作忙碌的父親,陪伴的時間不多,經常他睡覺時,父親才入家門。但是我記得當我兒子知道他父親的器官捐贈結果的那一刻,用手指很認真一個一個地數著,他的父親能救多少人,能讓多少人重見光明。孩子是為他父親感到驕傲的,他說:我的爸爸只是四處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去了,他的眼睛依然是最漂亮的。他立刻就能「重見光明」,他是我的英雄。
「孩子的話,讓我覺得我們夫妻的決定是對的,他是我們的希望,我心中的那盞暖燈。我相信中國的器官捐贈在以後的日子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為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重新點亮那心中的暖燈。」
兒童捐獻者媽媽:她們還活著,在別人身上,在很多人心中
器官捐獻者賴伊妮,是一名因化膿性腦膜炎離世的可愛女孩。在彌留之際,當紅會工作人員向妮妮媽媽宣講器官捐獻時,對孩子萬分不舍地家人決定了器官捐獻。
「醫生跟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跟我們說了女兒的情況,女兒可以由家屬帶回家準備後面的事,還有一個建議就是把器官捐獻,就是說讓妮妮的生命延續下去,妮妮身體的器官得以在其他需要捐贈器官者身上得以繼續存活下去……也能幫助更多人,為更多人帶來希望。不想看著那些為自己愛的人接受等待無望,面臨失去的痛苦……」妮妮媽媽回憶著當時的場景。
她第一次知道了原來還可以有這種方法。「原來妮妮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活著,她的眼角膜可以在別人眼睛裡去看到更多的這個世界,她的心依舊會跳動,她的其他器官依然還活著,那麼,她怎麼就離開了呢?她還活著,至今仍在。」
當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跟妮妮媽媽說了器官捐獻這個事後,這個年輕的媽媽當下就決定捐獻。「因為是對妮妮最好的愛,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好的一種表達方法,可是當時孩子父親哽咽道,要帶回家。妮妮是一家人的心肝,怎能不疼愛呢?但是如果帶回來能抱著哭一天、還是兩天、還是一個星期呢,留不住,就為妮妮做更有意義的事,也讓她繼續活下去,經過溝通和互相安撫,一家人一致決定了將妮妮所有器官都捐獻。」
看完最後一次妮妮後,協助醫護人員跟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辦理相關手續,將妮妮進行器官捐獻,後來,媽媽最後一次抱了她。
再後來,妮妮媽經常去墓園裡看她;有時候走過一片片墓地,看到有一處是紅十字紀念園,那裡鐫刻著許多器官捐獻者的名字,看著那些名字。
「我不知道她們是誰,來自哪裡,有著怎樣的性格面貌,活潑可愛的?還是安靜斯文的……這一排排名字一條條生命我沒接觸過沒見過,但是她們來過這世上,她們又有著各種故事和遭遇,但在這裡,她們殊途同歸,她們也還活著,在別人身上,在很多人心中。將來的以後,我也會是那碑上一排排,一列列之中一個名字。」
器官移植受體媽媽:我想讓我的兒子們去給他們養老,真的!
對於失去親人的那種苦痛煎熬,來自重慶的阮女士有著雙倍的感受。她是一名器官移植受體的母親,她的不足五歲的雙胞胎兒子歡歡、笑笑,因為多囊腎,今年都接受了腎臟移植。
「兩個孩子現在4歲多了,從6月大時診斷出多囊腎,到去年年底相繼出現腎衰竭,透析、治療讓我無所適從。」
阮女士帶著兩個孩子找到了湖北武漢同濟進行治療,都進行了腎移植等待系統了,年初的疫情遷延,她被武漢專家轉介到了廣州中山一院繼續等待。
這裡的醫生們真的好耐心,一路綠燈。治療的同時解釋,還要幫忙將兩個孩子的信息都錄入到系統進行登記、等候。
7月份進的等待名單,8月份弟弟就成功接受了器官移植。再到11月份,同樣腎衰竭的哥哥又等來的合適的腎臟。
「器官捐獻者的信息我不是太清除,只知道1個只有1歲多,一個3歲了。我真的好想知道他們多一點信息,將來讓我的孩子去給他們(捐獻者父母)養老」,阮女士告訴記者,本來她是確定本周三從重慶過來複查的。但醫院一說希望孩子們能作為器官移植受體代表上臺獻花,她帶著孩子們提前四天就來了。「真的,都是做媽媽的,我的孩子重生了,人家的孩子走了,那種心情五味雜陳。」
阮女士告訴記者,除了21日出席活動給兩位兒童器官捐獻者媽媽獻花,她一直在教育孩子們以後要多多行善,要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我自己也是這樣做得,雲貴川、大西南的腎衰竭孩子都要去重慶治療。而我能做的,就是告訴他們怎麼去進行器官移植等待,至今已經有20多個孩子,找到我尋求幫助,我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了家長們」。
採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彭福祥 潘曼琪
報導連結: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01221398704.html?layer=2&share=chat&isndappinstalled=0&wxuid=ogVRcdGnohC_FzUxNpIl_8RkycNc&wxsalt=6fde4f
報導時間:2020-12-21
【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