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永亮
(上海海關學院教師;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
最近有一篇文章很火,說是自從小崔捅開了娛樂圈逃稅的黑幕之後,娛樂行業的稅率從6%提高到42%。事實上,從稅務律師的角度來看,這種提法是非常不準確的。只能說,很多與娛樂行業相關的報導,包括稅務、法律方面的報導,最後也變成了娛樂行業的一部分,助興為主,說理為輔,只要能吸引眼球就好。
娛樂行業只是國民經濟行業中的一種,其稅率的高低,更多地取決於商業組織形式。比如,同樣是一個演藝明星,如果她選擇常見的明星工作室,則按照個人獨資企業來繳稅,稅種為個人所得稅,稅率的上限為35%;如果她直接以個人名義外出走秀,則按照個人繳稅,稅種為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如果她選擇組建公司,則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因此,在不區分商業組織形式的情況下,明確提出「娛樂行業的稅率從6%提高到42%」,至多表達了一種態度、一種趨勢,也就是社會公眾預測娛樂行業的稅率要大幅提高,但究竟提高多少,6%和42%這兩個數字則不能太當真。
地方財政之間的競爭,也決定了娛樂行業的稅率無法一刀切地從6%提高到42%。一提到避稅天堂,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英屬維京群島、開曼群島等境外區域。而事實上,在中國內地,同樣存在著避稅天堂。中西部地區為了與東部發達地區展開競爭,有時會訴諸於地方財稅政策的競爭。根據我作為一名稅務律師了解到的情況,不要說6%的低稅率,1.5%的稅率也並不鮮見。企業和地方政府對於這種稅收窪地的違法性事實上是心知肚明的,但基於短期行為的考慮,往往卻又願意博一把。地方政府想的是,反正我這一屆的招商引資金額上去了就行,以後是否整治再說;企業想的是,反正這部片子先少繳稅再說,以後拍片子能不能賺到錢還不一定呢。這種國內稅收窪地的典型代表是新疆霍爾果斯,大量的影視明星在此設立公司或者工作室。根據我們平時在稅務諮詢中了解到的情況,甚至很多投資方電影製作完畢,要發行的時候,發現票房可觀,才臨時改變主意要在霍爾果斯設立企業,把收入在霍爾果斯企業進行確認,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霍爾果斯與北上廣相比,除了地方政府製造的稅收窪地,吸引力何在呢?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上的剛性需求,並不會因為國稅總局的一紙文件而在一夜之間發生根本性變化。
除了檯面上稅率的優惠,地方政府還常常以財政返還的方式對重點扶持企業進行補貼。《關於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霍爾果斯園區引進企業薪金收入個人所得稅獎勵暫行辦法》規定,根據納稅人一個納稅月度內在園區內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額地方留成部分給予補貼獎勵,具體標準為:當月繳納個人所得稅在1000元人民幣(含1000元人民幣)至2000元人民幣(含2000元人民幣)部分,獎勵比率為其在園區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70%。當月繳納個人所得稅不足1000元的,不予獎勵。當月繳納個人所得稅在2000元人民幣至4000元人民幣(含4000元人民幣)部分,獎勵比率為其在園區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80%。當月繳納個人所得稅在4000元人民幣以上的部分,獎勵比率為其在園區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90%。地方補貼是一種「暗補」,因此即使娛樂企業當真檯面上交了42%的稅,也未必代表稅負很重。為什麼呢?因為地方政府可能左手通過稅務局收了42%的稅,右手又通過財政局進行了40%的返點。具體的返點是多少,事實上很難說清楚,因為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中常常施行「一事一議」的做法。
最後,娛樂行業的稅率從6%提高到42%的提法,也缺乏法律依據。2018年7月13日,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發布的《通知》中,除了提出打擊「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外,還提出要「嚴格依法執行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落實支持影視行業健康規範發展的稅收管理服務舉措,對誠信經營、依法納稅的影視行業納稅人依規提供辦稅綠色通道等激勵,有針對性地加強稅法宣傳和政策解讀,切實保護影視行業納稅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其稅收遵從度。」「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絕不是娛樂行業獨有的逃稅手法,國家稅務總局不可能因為一次逃稅醜聞,單獨為娛樂行業一刀切地制定高稅率。具體的稅率,仍與企業自身的稅收遵從程度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稅務合規做得越好的企業,越能夠得到稅收優惠。娛樂行業的稅率從6%提高到42%的提法,將所有的娛樂行業企業同等看待,忽視了高資信企業與失信企業在稅收待遇上的巨大差別。
最後想說的是,僅僅通過稅率進行實際稅負的判斷是不靠譜的。最終的稅款多少,除了稅率高低,還與稅務機關認定的應繳稅所得額息息相關。而娛樂明星究竟賺了多少錢,要查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7年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實施,規定「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但事實證明,娛樂明星的實際報酬並未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藝人被加冕「製片人」「出品人」「導演」「策劃」等製作類職務,拿到製作崗位薪酬。因此,要規範娛樂行業的稅收,僅僅依靠一個稅率的指標是遠遠不夠的。
轉載請後臺聯繫周刊君,獲得授權!
轉載時,須註明作者、出處和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