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災難的成因是什麼,卻是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在《庚子事變》這部小說中,作家李克定全面呈現當時的歷史場域,在千頭萬緒中,釐清那場改變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歷史事件的成因,分析慈禧太后以及重臣們的思想局限,以及這種局限和誤判導致的後果。
《庚子事變》封面
小說為我們展現了當時活躍在政壇上的各派政治勢力,展現了在火山爆發前,那些被壓抑在地下的巖漿是如何奔突運行,相互博弈與絞殺的。在民間,無路可走的百姓揭竿而起,義和團勢同燎火;朝堂之上,眾臣分立派別,暗鬥不已;張之洞等洋務派對於世界有著清醒的認識,遂與東南各省聯合自保,與洋人和平相處,與朝廷貌合神離。海外有保皇黨搖旗,康有為在海外不斷地發表保皇宣言,廣東有孫中山吶喊革命。這一切,無不是對時局火上澆油。義和團為了生存,逐漸改變策略,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欣賞。對於慈禧太后來說,洋人給她的屈辱太多了,當民間力量提出要扶清滅洋時,她表面上不表態,實際上已表了態。嗅覺靈敏的大臣和義和團在這一點上心領神會。義和團迅速發展,延及京津,並攻打各國駐華使館,引起各國大使館的強烈抗議。朝廷內的主戰派日益佔了上風。慈禧太后何嘗不想一戰,出一口惡氣呢?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八國聯軍真的從天津一路殺進京城時,清廷的軍隊根本抵擋不住。那些叫囂一戰的大臣逃的逃,自殺的自殺。紫禁城內已經聽到槍炮聲隆隆了,慈禧太后匆匆帶上光緒及後宮諸妃,穿上漢人的服飾,喬裝打扮,向西安方向逃去。這一「西狩」長達一年零四個月。小說敘事到這裡,敘事視角暫時離開了朝堂中多股勢力糾纏不休的政治旋渦,隨著慈禧太后逃難的車駕西行,寫盡了一路的顛沛流離,民不聊生,山河破敗。這位處於權力金字塔頂端的女人,第一次體驗到兵亂如麻的驚恐,缺衣少食的窘迫。沿途官吏竭盡全力供奉,仍狼狽不堪。一年零四個月的流亡讓他們真正親身體會到了民間疾苦。她這才明白這個國家如此頹喪。小說從多角度、多層次塑造慈禧太后這個歷史人物的複雜性。她智力平常卻善弄權術,做事果斷卻視野狹窄。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不惜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使之成為傀儡;對臣下恩威並重,頗有手腕,知道如何平衡兩派之間的關係,卻對世界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的路上,與昔日皇宮裡作威作福、奢侈極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一路吃了許多苦頭,卻咬緊牙關一言不發,那股狠勁兒也是天下第一。兩宮西巡之後,八國聯軍在京城搶掠,紫禁城被破壞得慘不忍睹。收拾爛攤子的只能是李鴻章。小說塑造了李鴻章這樣一位「治世之能臣」的風採。關於這位近代周旋於世界外交舞臺的能臣,梁啓超認為,李鴻章是時勢造就之英雄,而非造時勢之英雄,可與漢之霍光、諸葛亮,唐之郭子儀,宋之王安石,晚清之曾國藩、左宗棠,德國之俾士麥,日本之伊藤博文等相提並論。他認為,李鴻章在甲午海戰失敗後接連不斷地籤訂喪權辱國之條約,也不能歸咎於李鴻章一人。換位思考一下,換任何人代替李鴻章,難道能比他做得更好嗎?為了避禍,李鴻章於戊戌年間退避廣東。此次大亂,北上「補天」的非他莫屬。他只能勉力掙扎,去完成他生命中最後的政治使命,去縫補已然千瘡百孔的大清社稷。早年籤訂的《中俄璦琿條約》使他背上罵名,也使他逐漸認清了俄國的狼子野心。但是,在群狼環伺的情況下,他還是只能虛與委蛇,利用各個國家利益的不同,尋求懈隙。李鴻章早就有預感,說,「合約成,我必死。」《辛丑條約》籤訂之後,小說這樣寫道:「籤畢回寓,李鴻章仿佛瀝盡最後一滴血,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混混沌沌的痛楚中,他默算著這樣幾筆帳:連本帶息十幾億的白銀,什麼事不可辦,什麼國不可強啊!痛定思痛,李鴻章上疏《和議會同畫押折》,說了一段發自內心的話:「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猝,創深痛鉅,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鬥狠,必有性命之憂矣。」 其人將死,其音也善。這段肺腑之言也是他對庚子事變的清醒認識。這是一位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悲劇和時代悲劇的大臣。梁啓超認為,「在晚清政府中李鴻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個人,」然而這樣的人也難以扭轉局勢。慈禧太后在風雲激蕩的形勢下,一步錯步步錯。在長達一年零四個月的逃亡過程中,她和滿朝權貴的思想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清廷從上到下認識到,不改是絕對不行了,於是頒布新政,將戊戌變法的大部分內容重新頒布實施。此時的大清,已是分崩離析的前夕。正如小說結尾所寫的那樣:「在李鴻章魂歸九天之際,他所惦念的君國車駕,正從開封越過黃河,向北進發。在堂皇儀仗的前方,是殘破的京城,平整的蹕路,還有經過千縫萬補,依然保持外觀的大清社稷。」沉痛若此,讀來令人心摧肝斷,黯然淚下。作家李克定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史實中,使得小說呈現出深沉、雄渾的旋律。小說以老辣有力的語言,堅實多維的結構,全景再現庚子事變這一改變民族命運的歷史事件,譜寫了一曲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悲歌。本文作者王淑貴為河南文藝出版社編輯,副編審。文章原刊發於2020年9月24日《河南青年時報》 。
長篇歷史小說3卷本《晚清風雲錄》,包括《戊戌變法》《帝國裂變》《庚子事變》。這部百萬字的系列小說,全面反映晚清社會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動蕩沉浮,表現近代化進程中民族國家的迷惘與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