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源流:東吳孫氏族人源流

2021-01-10 騰訊網

孫氏宗親群

歡迎全球孫氏宗親!尋根、互助、傳承、發揚!

東吳孫氏政權的建立,其政治中心先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同時將其心腹官員分領江東各地,使得其統治集團核心的富春(今浙江富陽)孫氏族人開始向江東各地擴散,主要聚居在其控制地各區域政治文化的中心城鎮。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在打下豫章郡(今江西省後),又分設廬陵郡(今江西吉水縣東北),而任堂兄孫賁為豫章(郡治今南昌)太守,孫賁之弟孫輔為廬陵太守。孫賁在官11年卒,兒子孫鄰嗣位。孫鄰九歲就代領豫章,在郡20年才召回武昌,孫賁家族在今江西南昌生活有30餘年。其曾孫孫惠,在吳亡後「寓居蕭沛之間」,即今江蘇縣與安徽縣一帶。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孫權的堂兄孫瑜,領丹陽郡(治今安徽宣城)太守,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孫瑜有五子:孫彌、孫熙、孫耀、孫曼、孫※,孫曼官至將軍,封候,估計連其子孫在內,孫瑜家族居今安徽宣城也至少數十年之久。

孫瑜弟弟孫皎,《三國志?吳書?宗室傳》載:因戰功「賜沙羡、雲杜、南新市、竟陵為奉邑,自置長吏。」該地在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金口、京山縣、潛江縣一帶。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皎死後,其弟孫奐代統其眾,以揚武中郎將領江夏太守,郡治沙羡。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孫奐去世,其子孫承嗣位,以昭武中郎將領郡。赤烏六年(公元234年)孫承過世,以其弟孫壹襲位為將,至太平元年(公元256年)避禍奔魏。孫皎、孫奐家族在湖北生活的時間也是數十年。

還有官拜威寇中郎將,領廬江太守,鎮守皖城(今安徽潛山縣)的孫河,也是吳郡人,本姓俞,因作戰勇敢,深得孫堅、孫策寵愛而賜姓孫,且列入富春孫氏族譜,後拜將軍,屯守京口(今江蘇鎮江)。孫河有四子:長子孫助,官仁曲阿(今江蘇丹陽縣)長;次子孫誼,人海燕(今浙江平湖縣乍浦)長;三子孫桓,最為出色,以功拜見武將軍,封丹徒侯,駐軍牛渚(今安徽當塗縣西北);少子孫俊,為定武中將郎,駐軍薄落。其侄子孫韶,亦少年從軍,先接伯父之任,繕治京口,後為廣陵(今江蘇揚州以北)太守,為邊將數十年,忠心耿耿。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韶去世,其次子孫越嗣位,官至右將軍。其五子孫恢為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太守。這一家族的分布面相當分散。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記載:「永安六年(公元263年),交趾郡吏呂興反,殺太守孫諝 ,先是科郡上手工千餘人送建業……。」此時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地區)已入東吳政權的版圖,太守孫諝科役千餘名當地的手工工匠赴都城建業,為孫氏統治集團進行營造。而郡吏造反,殺了太守孫諝,很有可能其人應是東吳孫氏宗族集團成員而首當其衝。可見東吳孫氏統治集團當時派宗族成員為地方官吏的覆蓋面差不多包括其整個統治區域。

孫權子孫的遷徙和可能殘存情況。孫權共有七子,大兒子孫登列為太子,但33歲就去世了,三個孫子,孫璠、孫希早夭,孫英謀誅篡位的丞相兼大將軍孫峻,事覺自殺。二兒子孫慮,20歲就過世,無子。第五子孫奮封為齊王,居武昌。孫權死後,孫奮被遷南昌,後又往蕪湖、章安縣(今浙江臨海縣東南),封為章安後。孫皓即位,誅孫奮及五子。小兒子孫亮雖十歲就嗣位為帝,然在位七年,16歲時被堂侄孫琳廢黜為會稽王,過了兩年,又被哥哥孫休貶黜為候官侯,因氣憤不過,在赴貶地的路上就自殺了,年才十八歲。這四個兒子估計都無後人傳下。

三兒子孫和,曾立為太子,但孫權為立少子孫亮,將孫和無辜貶黜,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又將孫和改封為南陽王,據長沙。孫亮即位時,便被孫峻賜死。後來孫和長子孫皓僥倖得立為帝,統治殘暴,終為晉所滅。孫皓降晉,被迫舉家族北遷,太康元年(公元285年)5月來到洛陽,被封歸命侯,其太子孫謹被授中郎官職,其他諸子為郎中。五年後,孫皓死在洛陽,其後人仍定居於洛陽。《唐代墓誌彙編》中《大唐曹州離狐縣蓋贊君故妻孫夫人墓誌之銘》記載:「夫人諱光,河南人也,後漢將軍堅之後,自晉歸命侯之北人也,遂世居洛西宜陽焉。」不過,孫皓還有弟弟孫德、孫謙等,估計還應留在江東。

孫權第四子孫霸,曾被封為魯王,與太子孫和爭寵,事敗賜死。孫霸二子:孫基、孫壹,孫亮在位時,曾被封侯。孫皓即位,削去基、壹的爵位,與祖母謝姬遷居惠稽烏傷縣(今浙江義烏縣)。孫權封第六子孫休為郎邪王,居虎林(今安徽貴池縣西)。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孫休即位,為吳景帝,但六年不到就生病去世了。《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記載: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孫皓即位後,先「逼殺景後朱氏,……又送休四子於吳小城,尋復追殺大者二人。」孫休四子中,兩個大的被殺,兩個小的及其後代大約一直生活在吳地(今浙江一帶)的某小城鎮中。

可見,孫權後代主要散居於江浙一帶,有一支北遷洛陽。

另外,當時東吳孫氏北遷的,並不止孫皓這位末代君主。吳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孫權堂弟孫奐之子孫壹就已率部曲千餘口及其家人避禍奔魏,被封為車騎將軍、武侯。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權弟孫匡之孫孫秀,帶妻、子、親兵數百人奔晉,被封為驃騎將軍、會稽公。天璽元年(公元276年),孫韶之子驃騎將軍孫楷,也帶妻、子家屬及親兵數百人歸晉,被任為車騎將軍,封丹陽侯。另外,東吳被晉滅後,還有部分孫氏官員往北方任職的,如孫河的曾孫孫丞,在吳為黃門侍郎,吳滅赴洛陽,為範陽涿(今河北涿縣)令,甚有稱績。可見東吳孫氏在後期,因政治原因而北遷者還不少。

相關焦點

  • 孫叔敖身世與源流初探
    很多世人誤以為孫叔敖姓孫,事實上孫叔敖為羋姓,蒍氏,名敖,又名艾獵,字孫叔。他是楚君蚡冒之子蒍章(也稱薳章,薳、蒍同宗,其中薳氏是大宗,蒍氏是小宗)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云:「蒍氏,亦作薳,羋姓,楚蚡冒之後,薳章食邑於薳故以氏命。」蒍章為春秋楚武王時的大夫,因食邑地在蒍地,故而被稱為蒍章。
  • 羋姓孫氏發展與演變
    鄭樵《通志》「以字為氏」條說:又有孫氏,楚令尹孫叔敖之後也。同書「同名異實」條又說:又有楚羋姓之孫。這兩條史料因過於簡單,所以令人難以獲知其中的原委。對此,我們還必須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找答案。該書講:(孫氏)又有出自羋姓,楚蚡冒生王子蒍章,字無鉤,生蒍叔伯呂臣,孫蒍賈伯贏生蒍艾獵,即令尹孫叔敖,亦為孫氏。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孫氏出自羋姓。楚王紛冒姓羋,他的兒子是王子蒍章,字無鉤。
  • 孫家人必看!
    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3位;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在中國歷史上,孫權(姬姓孫氏)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文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 三國時期,除了孫堅、孫策、孫權父子外,還出現了以下不為人知的重要孫氏人物,也將影響著東吳文化的走向
    冢上常有紫氣升起,當地人皆言:「孫氏當旺」。後孫鐘的兒子孫堅、長孫孫策在江東奠定了基業,孫子孫權、曾孫孫亮、孫休和玄孫孫皓成為雄據一方的東吳皇帝。孫羌東漢末年人,字聖壹,又字聖臺,東吳武烈皇帝孫堅之兄。孫羌與妻子皆早亡,二子孫賁字伯陽,孫輔字國儀,後為東吳將領。孫韶(188年-241年),字公禮,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
  • 東吳孫氏帳下99純金真智囊:張紘
    東吳孫氏帳下99純金真智囊:張紘歷史上隨著三國題材的小說,演義問世,「貶曹重劉」似乎已成司空見慣的話題,再加上現代三國題材的影視劇上線,蜀漢劉備似乎成了三國最大贏家。可是在三國中,有一個國家,總是被人忽略,它就是江東的吳國。江東的吳國可以說一直被後人當作三國中的陪襯角色,在東吳國內,除了孫策,孫權,周瑜等寥寥幾位名氣大外,就連夷陵之戰大破劉備的大都督陸遜名氣似乎也不怎麼大。
  • 東吳基業在曲阿
    孫氏族人都居住在群山懷抱的山岙中。東漢桓帝時,因朝政失綱,天下寒心,內亂頻起。富春人孫鍾,時以種瓜謀生,一家三口,相安度日。恰逢這年時疫橫行,髮妻染病而亡。孫鍾思索再三,決定攜子堅,出山闖蕩江湖。孫堅(公元156——192年),字文臺,體魄壯實,從小就練習武藝,刀槍棍棒樣樣精通。東漢靈帝熹平元年,孫鍾孫堅父子二人,拜別鄉鄰,離家出行。
  • 三國時期東吳著名人物
    孫堅,東漢末年將領、軍閥,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孫權,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 平氏家族簡介
    在平賈人、賈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平賈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平氏、賈氏,世代相傳至今。源流四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末期商王武丁之子苑侯,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記載:「有平陵、平寧二氏。」在史籍《姓譜》中也記載:「平陵氏,<史記>曰平陵老之後。」
  • 【源流+遷徙+名人+郡望+家訓】
    衛國滅亡後,其後裔有以國為氏姓衛,也有以封邑為氏姓常者,史稱常氏正宗。同時,也不能排除殷商後裔有改姓衛或常的,是為山東常氏。該支常氏族人皆尊奉康叔為得姓始祖。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氏當此出。」
  • 崔氏源流(第三版/2018年更新)
    2018年7月29日初版:2009年4月4日《崔氏源流發展史》二版:2009年8月14日《崔氏源流考》「天下崔姓一家人」 —— 崔氏作為唐代的「四海大姓」和「宰相之家」,在源流和傳承上是比較單純的。早在1978年,美國史學家伊佩霞出版了關於博陵崔氏的著作 —— 《博陵崔氏個案研究》。
  • 百年堂丨阿膠紅棗枸杞銀耳羹和大明聖烈慈壽皇太后孫氏
    明朝前期發生過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孫太后以豐富的政治經驗及無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力挽狂瀾駕馭兩「變」,對維護明朝統治和國家安定發揮了作用。孫氏的歷史成就一方面得益於她的政治頭腦精明,另一方面還得益於她以阿膠膳食調理鳳體,致其氣血順暢,使得政令通暢。 ‍孫氏,乃山東鄒平人。孫皇后少年時期就頗有美色。
  • 三國時期東吳長公主孫魯班有多彪悍?
    孫魯班是三國時候東吳皇帝孫權的長女,嫵媚多姿,史書沒有明文記載孫權授予了孫魯班多少權力,但從發生的事情來看,孫權很看重這個女兒,孫魯班經常和孫權討論妃子、皇子的情況,孫權也能認真聽取孫魯班的意見。孫魯班字大虎,她的名字裡就透著霸氣,在政權上也真是沒辜負孫權起這個名字,虎虎生威地玩弄東吳政權。步夫人在世時,孫權後宮中恩寵僅次於她的是琅琊王夫人,王夫人生了一個兒子孫和。孫和聰穎機敏,深受孫權喜愛,而母憑子貴,王夫人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與步夫人漸有分庭抗禮之勢,因此孫魯班對王夫人與孫和十分不滿。
  • 泗陽陳氏源流
    各支派源流記載如下:久在陳氏:始遷祖無考。元末其先人為避紅巾之亂,隱於蘆花蕩內得免。世居桃源縣崇河鄉久在莊(今南劉集鄉或張圩鄉境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創修家譜,譜系自十六世陳軒敘起。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西湖陳氏:明初由安徽泗州板橋遷居桃源縣恩福鄉八圖五甲之陳氏。
  • 東吳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接管交州,最後代替陸遜擔任丞相
    與此相對應的是,曹魏和東吳的整體實力雖然不輸蜀漢,但是,很多將領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步騭來說,就是東吳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步騭(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步騭的祖先為周代晉國大夫楊食,因其採邑在步這個地方,遂以步為氏。後步氏族人中有名步叔的人,是孔子七十弟子之一。
  • 西陵,堪稱東吳的「七寸」;陸抗於此大敗8萬晉軍,延續東吳國祚
    三國後期蜀漢被滅後,西晉對東吳形成了包夾的態勢,至此東吳已經沒有翻盤的希望了,西晉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東吳在亡國前7年,吳鳳凰元年,晉泰始八年,也就是公元272年,雙方爆發了西陵之戰,西晉本可通過打贏此戰提前實現一統天下的,可是奈何吳國還有最後的名將,陸抗,愣是以3萬兵力對抗西晉8萬大軍,擊敗了名將羊祜,挫敗了西晉,延續了東吳的國祚。
  • 為什麼說她是東吳的一大「毒瘤」?
    但真實歷史中,諸葛亮僅僅在戰前促成孫劉聯盟時發揮過作用,赤壁之戰的運籌帷幄到衝鋒陷陣,最大的功臣首推東吳名帥周瑜。正如李白詩中所說: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焰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周瑜在赤壁會戰中挽救東吳,成了東吳的救星,由此成為名垂千古的三國名將。
  • 走近東吳的政治鬥爭(一):四大勢力介紹
    了解三國歷史,繞不開東吳;了解東吳歷史,就不能無視東吳的政治鬥爭。我將嘗試用一個系列的文章為大家解析波瀾詭譎、明爭暗鬥的東吳政局。可以說,東吳的歷史就是一本政治鬥爭史,殘酷而複雜,血腥而黑暗。除開本篇,預計再用十篇的文章來闡述,其中,首先介紹江東的四大勢力:孫家、淮泗將領集團、江東本土士族、江北流亡士族各用一篇,然後暨豔案一篇、吳壹案一篇、隱蕃案一篇、「二宮並闕」最血腥和殘酷,用兩篇的篇幅,最後用一篇做總結和收尾。
  • 三國志戰略版東吳傳子強不強 三孫東吳傳子戰法搭配
    三國志戰略版東吳傳子強不強?三國志戰略版東吳傳子戰法怎麼搭配?相信不少玩家都有聽說過「東吳傳子」的緣分陣容,也都想知道關於這套陣容具體的最佳的武將戰法選擇配置。話不多說,下面,就隨琵琶網小編了解一下吧!
  • 東吳烈女範姬,因拒絕改嫁而自毀容貌,其夫為東吳美男子孫奇
    範姬,東吳廣陵人,她出身於東吳貴族,是東吳名臣範慎之女,其夫為當時的世家弟子孫奇,周昭曾稱讚孫奇:「恂恂公子,美妙無已。」這個孫奇不僅僅是平南將軍的孫子、奮威將軍的兒子,他還是一位舉世無雙的美男子呢!孫奇出身於東吳宗室,是孫輔之孫,他在十七歲時就被舉為秀才入仕,在一大幫世家子弟中顯得特別優秀,有雄才膽略。在魯王孫霸和太子孫和爭奪東吳的儲君之位時,孫奇依附於魯王孫霸,任散騎侍郎、武衛都尉。孫霸與孫和爭權的結果是孫霸被賜死,由於孫奇是孫霸的黨羽,自然也沒能逃過這次厄運,他被連坐誅殺了。此時距離孫奇迎娶範姬,不過一年時間而已。
  • 那一年,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博士受邀來林寨!
    2005年我應朋友之邀,赴中山、珠海、澳門等地遊玩,在中山翠亨村孫中山先生故居書攤上,我看到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博士寫的《我的祖父孫中山》一書,孫博士在開頭篇"家世源流"中大意這樣寫道:唐朝以前,廣東孫氏這一族住在河南的陳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