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公元182—252年),字仲謀,浙江富春(今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創立者,史稱吳大帝。孫權祖籍富春,與丹陽有何關係?吳國的基業,為什麼說是在曲阿(丹陽)奠定的呢?
(一)孫鍾攜子闖江湖
富春,因境內有富春江、富春山而名。縣境山川壯麗,林海蒼茫。孫氏族人都居住在群山懷抱的山岙中。東漢桓帝時,因朝政失綱,天下寒心,內亂頻起。富春人孫鍾,時以種瓜謀生,一家三口,相安度日。恰逢這年時疫橫行,髮妻染病而亡。孫鍾思索再三,決定攜子堅,出山闖蕩江湖。孫堅(公元156——192年),字文臺,體魄壯實,從小就練習武藝,刀槍棍棒樣樣精通。
東漢靈帝熹平元年,孫鍾孫堅父子二人,拜別鄉鄰,離家出行。這年孫堅十七歲,他們步行到富春江濱,搭客船往錢塘而去。船至錢塘附近,見海盜胡玉等人,在岸上將搶來的商人財物坐地分贓。行旅皆住,船不敢進。孫堅對其父說:「看我擊殺此賊!」遂提隨身所佩單刀,躍身上岸,揚聲吶喊,虛張聲勢。群盜誤以為官兵前來緝捕,盡棄搶掠來的財物四散逃命。孫堅緊追一人,手起刀落,殺死此盜。孫堅隻身擊盜事跡,傳遍縣府。錢塘縣召見孫堅,表揚他見義勇為精神,並授他縣尉之職,以維護錢塘社會治安。孫鍾在錢塘閒居二旬,見兒子已入正途,遂別子往曲阿而來。孫鍾一日來到曲阿西門外,見此處丘陵起伏,溪水長流,遂在此定居,以種瓜為主,無憂無愁,逍遙自在。
(二)孫堅娶妻吳氏女
孫堅在錢塘,每天都要教鄉勇(地方治安人員)練武術,還要巡邏街巷。公元172年,會稽妖賊許呂作亂,自稱「陽明皇帝」煽惑愚民數萬,郡縣不能制。孫堅召募精勇千餘人,配合州郡將士,一舉平定許賊之亂。錢塘縣城,吳姓家族群居,吳氏,吳郡人。父名■,與弟吳景,寓居錢塘族親家。吳氏出生在蘇州望族,從小知書達禮,見識卓越,容貌嬌美,人見人愛。孫堅慕其才貌雙全,召請媒婆前去吳家說親。古人重文輕武,吳氏族人以為孫堅輕狂,謝絕了這門親事。孫堅慚恨交加,繼續為婚姻大事糾纏吳家,幾成怨仇。吳氏女深明大義,對族中長老說:「不要為了愛護我一人,而使族人不寧。男女婚姻,是福是禍,只好聽天由命了。」族人見吳氏表態,也就順水推舟,不再幹涉了。
孫吳姻緣天作美,東吳基業由此定。
就在孫堅與吳氏結合不久,詔旨下:任孫堅鹽瀆(今江蘇鹽城市)丞。後又遷盱眙(在今江蘇省)、下邳(在今江蘇省宿遷縣境)二縣縣丞。吳氏隨夫上任,公元182年,吳氏在下邳生孫權。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孫堅召集淮泗義勇一千五百餘人,參與鎮壓黃巾軍,因功升遷長沙太守。江夏(今湖北武昌)區星造反,孫堅奉詔前去徵剿,又獲全勝,封爵「烏程侯」。
(三)各路諸侯伐董卓
公元189年,董卓專權,鴆殺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史稱「漢獻帝」,朝野共憤。公元190年,各鎮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出兵百萬,雲集汜水關外,赴京襲擊董卓。
孫堅領步騎數千,途經魯陽(今河南魯山縣),與袁術相見,結為友好。袁術稱孫堅為破虜將軍,領荊州刺史。孫堅進軍陽人,與董卓軍戰,大勝,殺其都督華雄。袁術視孫堅英武,怕日後難制,遲遲不發糧草。孫堅自陽人又回奔魯陽,夜見袁術,說:「將軍何以聽信謗譖之言而生嫌疑,堅捨生忘死,為國家討賊耳。」袁術自知理虧,立即調足軍糧。孫堅乃扎屯陽人。董卓見孫堅勇武,無人能敵,只好派將軍李■前去和親,許以高官厚爵。孫堅怒道:「董卓逆大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其三族,懸示四海,吾死不暝目也!」進軍大谷,距洛陽九十裡。董卓見敗勢已定,只好挾持天子,劫遷白姓,一把人火將京城洛陽燒成灰燼,奔長安去了。
孫堅率領將十,首進洛剛城,急令救火!時夜,星月交輝,孫堅獨坐宮闈,感嘆道:「賊臣亂國,萬比塗炭!」說後淚下。忽有衛士報告:「殿南井中有五色毫光顯見。」孫堅即命兵士下井打撈,撈上一婦人屍體,項下掛有一錦袋。取袋驗看,袋內有一朱紅小盒,金鎖封盒。打開金鎖,仍系傳國玉璽,上有篆刻銘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四)孫鍾種瓜白鶴山
孫鍾種瓜需要澆灌,挖了一口「灌瓜井」。一日天熱,路旁來了三位少年,向孫鍾乞瓜。孫鍾去瓜田揀了一隻碩大的熟瓜,打開後,鮮甜可口。三少年吃了,連說「好瓜、好瓜!」分別時,一少年對孫鍾說:「此山靈異,日後子孫貴不可言。君向山下百步,乃君安葬之地也。」孫鍾依言,往山下行走,約行至二十餘步時,回頭一看,三少年攸然不見,只見三隻白鶴凌空離他而去。後人將孫鍾種瓜的地方定名「白鶴山」,建「白鶴三仙祠」、「三仙橋」以示紀念。千百年來,丹陽西門外(今司徒鎮),一直流傳著這則美麗動人的傳說。而孫鍾灌瓜井、孫鍾墓、白鶴三仙祠,都作為古蹟供遊人觀賞或朝拜祭祀。《丹陽縣誌》載:「白鶴三仙祠,原名三仙院,縣西十五裡,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明朝景泰中重修並浚灌瓜井,歲時焚香,香火不怠。每年三月十五日孫鍾誕辰日,有司致祭。」
(五)五龍河側孫堅墓
孫堅喜得傳國玉璽之後,京城大火也基本撲滅了,有些緩緩才來的諸侯的兵馬,眼見如此情景,原來為國為民的壯氣,一下落到低點。紙包不住火,孫堅得到玉璽的消息傳到了盟主袁紹耳內。袁紹,自袁安以後,四世三公,系東漢末年的大軍閥。袁紹威逼孫堅交出玉璽,孫堅拒絕,也不願再留此地,背盟撤兵。孫堅的隊伍,途經荊州,劉表早接袁紹密信,嚴陣以待。孫堅剛剛進入荊州地域,劉表隨即到來,強迫孫堅交出國寶玉璽。語言不合,雙方交戰。孫堅部伍,多日行軍,將士疲於奔波。劉表以逸待勞,而兵馬眾多,以多壓少。孫堅寡不敵眾,損失慘重。在部將黃蓋、程普、韓當三將併力掩護卜,才逃過這場劫難。
漢獻帝初平三年,袁術向劉表借糧,不予而怨。袁術利用孫堅與劉表「斷路逼璽」之仇,使堅擊表。劉表派部將黃祖迎戰於樊城、鄧城之間,被孫堅擊破。孫堅領軍深入,遂圍襄陽。劉表夜遣黃祖越城引領援軍前來解救,黃祖又敗,竄入距襄陽城南十裡的峴山中。孫堅乘勝緊追,黑夜山路崎嶇,竹木茂密,孫堅被黃祖部下暗箭射殺。
公元194午,孫堅靈柩運抵曲阿,埋葬在五龍河南側。五龍河,今稱「吳陵河」,墓稱大墳。
(六)孫策壽春從袁術
孫堅去世,部隊失去主帥。幸好,孫堅在初創這支部伍時,就將侄子孫賁,妻弟吳景等親眷安插在重要位置。吳景與孫賁商議後,將隊伍帶去壽春,投奔袁術,將士們一致同意,袁術更為高興。袁術為了分散部隊的領導力量,將吳景調任丹陽太守,孫賁授職丹陽都尉。
孫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孫堅長子。少有壯志,在曲阿守墓時期,就招兵買馬得百餘人。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赴壽春投奔袁術,術甚奇之,嘆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袁術用人多疑,先許孫策為九江太守,後允孫策為廬江太守,先後失信。孫策感嘆道:「寄人籬下,何時舒展!」孫堅舊部朱治,見孫策鬱鬱不樂,獻計曰:「歸取江東。」孫策對袁術說:「家有舊恩在東,願助舅(吳景)討伐橫江,橫江拔之,投本土招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君定天下。」袁術許之。表策為折衝校尉,將孫堅舊部千餘人,騎數十匹給策。時年,朝廷派遣侍御史劉繇為揚州刺史,州治在壽春,已被袁術佔據。劉繇欲南渡長江,吳景、孫賁迎劉繇治曲阿,築城。《丹陽縣誌》載:「漢末有劉繇城,在今縣西南二百四十步,繇自揚州徙治曲阿所築。」孫策攻廬江,劉繇聞而懼,以吳景、孫賁皆孫堅舊部,又受袁術所置,追逐景、賁。景、賁退屯歷陽(今安徽和縣)。
(七)東吳基業在曲阿
孫策引領其父舊部,如虎添翼,行至歷陽與景、賁軍伍匯合,共有馬步軍五千餘人。進擊橫江,當塗皆拔之,攻打牛渚營,盡得糧草武器。襲江寧,破梅根,佔湖熟,奪江乘,孫策所到軍令嚴肅,軍不擾民。百姓人悅,競以牛酒勞軍。孫策在進擊曲阿途中,至神亭(在今金壇茅東鄉神亭村)路遇劉繇將太史慈,孫策與太史慈戰,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古時的軍冠),會兩家兵騎來赴,於是停戰。孫策領兵進襲曲阿城,劉繇不敵,敗走丹徒。策據曲阿,勞賜將士,發恩布令,告諭諸縣。旬日之間,四方投軍人員,雲集曲阿。得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江東。策將呂範獻言「事業日大,將士日眾,綱紀必整」。孫策委以都督,呂範訓練將士,整治軍紀。由此「軍中肅睦,威禁大行」。東吳基業初創,曲阿為其根本。孫策以張昭為長史,以張■為正議校尉,委以重任。每出徵公元195年,孫策部將朱治,襲擊吳郡,太守許貢敗走,逃亡深山依靠山賊嚴白虎,朱治遂佔吳郡。孫策欲取會稽,諸將欲先剿滅嚴白虎。孫策說:「白虎等群盜,沒有大志,會稽一平,回首再滅此賊,易如反掌。」
(八)東吳佔有六郡地
孫策率領將士橫渡錢塘江,襲擊會稽。會稽功曹虞翻對太守王朗說:「孫策善於用兵,不如避之。」王朗不從,發兵拒策。孫策數次水戰,皆不能克。孫策求於叔父孫靜,靜說:「王朗拒戰,易守難攻。可繞道數十裡,經■瀆進擊,謂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策依計,正面佯攻,虛張聲勢,■瀆將士從側面猛擊,王朗兵敗潰逃,策緊追不捨,王朗只好投降。孫策自領會稽太守。孫策領兵回歸曲阿,順路剿滅嚴白虎群盜,吳郡太平。
建安四年(公元199午),孫策與周瑜領兵二萬,攻佔皖城。俘獲廬江太守劉勳妻子及將士三萬餘人,以及皖城「二喬」,百姓等盡遷吳地。孫賁、孫輔領八千人屯彭澤,擊潰劉勳。劉勳求救於黃祖,黃祖派其子黃射率軍船五千助勳。孫策、孫賁合兵,迎戰劉勳、黃射於長江,大勝,俘船千艘,將士二千餘人。劉勳北歸曹操,黃射逃亡。孫策乘勝進袋黃祖,劉表派侄子劉虎、韓唏將長矛五千支援黃祖,兩軍激戰,黃祖慘敗,將士殺溺死者萬千,獲其妻子及戰船六千艘,黃祖逃命。孫策佔領豫章,分豫章為廬陵郡。自此,孫策佔有會稽、吳、丹陽、廬江、豫章、廬陵六郡,境內有吳淞、錢塘、浦陽三江之固,東吳霸業初定。
(九)帝業未成命歸天
東漢建安五年,原吳郡太守許貢,躲避深山而逃過劫難,見孫策勢力日漸壯大,上書漢獻帝,書曰:「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師,爾見詔不得不去京,若放於外,必作世患。」此書被孫策所得,大怒,捕而殺之。許貢門人,多忠義之士。為替主人復仇,一直遊蕩、潛伏於曲阿、丹徒之間。孫策接到密報得知,曹操親領大軍徵伐袁紹,京城空虛。久有雄心壯志的孫策,不覺喜上眉稍。立即調遣人馬,在丹徒江邊待令,欲突襲京城,挾持大子。糧草尚未撥齊,平時愛好射獵的孫策,趁一時空閒在江灘野外騎馬遊獵,馳騁至丹徒汝山附近,被埋伏在草木叢中的許貢門客暗箭射中面頰,雖即時治療,傷口逐漸收縮,醫生告誡:「切忌動怒!」江東道士于吉,以符水治病,甚得將士與百姓愛戴。這日,孫策坐城樓閒談,守城將士見于吉來近,紛紛下城前去迎接,孫策見狀,怒拘于吉入獄。諸將聯名保釋于吉,不許。曲阿百姓跪求孫策之母吳氏,求她說情。吳氏說:「於先生亦助軍添福,醫治將士,宜釋而放之。」孫策不聽母命,反說:「此人妖妄,能幻惑眾心,不可不除。」遂殺于吉。孫策常疑心生鬼,一照銅鏡,就見于吉索命,大叫一聲,箭創破裂而亡,時年二十六歲。
孫策,是孫堅長子,死後墓葬何地,至今還是一個謎。有人說在丹徒,有人說在丹陽,究竟在何處?尚待後人發現。
歷史評說:孫策生在亂世,能建功立業,亂世英雄,在激蕩歲月中成長。孫策,東徵西戰,拼搏於千軍萬馬之中,水戰在激流洶湧之間,奪取六郡之地,事業有望,不幸殉難,悲哉!
(十)女中賢淑孫夫人
孫堅妻子吳氏,世稱「孫夫人」。志譜皆沒有記載她的名字。《資治通鑑》載:「錢塘吳氏生策、權、翊、匡及一女。」
孫堅與夫人,婚姻美滿,夫妻恩愛。動蕩歲月,孫堅多次職務凋動,吳氏隨夫育子,四處奔波。孩子斷乳,有的交給曲阿公公孫鍾攜帶教育,小的隨身教養,負擔之重,可想而知。孫夫人徵求孫堅同意,又與弟弟吳景商議,將住在吳郡的小妹嫁給孫堅。《延陵吳氏族譜》載:「吳■,生二子(熊慶、景),二女(皆嫁孫堅)。次女生一子(孫朗)一女(孫仁)。」孫堅娶吳氏姐妹,家事不要操心,可以一心救國,這都是賢內助的功勞。
吳氏深明大義,佐夫教子,甚得將士之心。東吳創業,奠定百年江山,孫夫人付山很多精力和心血。公元207年,夫人去世,東吳將士,無不悲泣。殯葬這天,曲阿百姓,東吳文武官員,夾道號淘。夫人與夫孫堅合葬司徒大墳。夫人長眠在五龍河南岸,歷一千八百年風雨滄桑,古墓依然,墓上草木茂盛,青碧相映。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
孫氏家族文化公眾號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您發現公眾號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