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有人來說三國都是一段獨一無二的歷史傳奇,東吳孫氏家族人才輩出,第一位孫堅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後一位鮮為人知!
孫堅(155年-192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將領、軍閥,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 ),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號「小霸王」。
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徵得袁術許可,東渡長江,進攻樊能、於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大敗劉繇。建安元年(196年),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後,孫策與袁術決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及劉表部將黃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奪取豫章郡後統一江東;同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門客所傷,不久後身亡,享年二十六歲。其弟孫權接掌孫策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
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於神鳳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孫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孫吳政治人物,吳大帝孫權長子,會稽王孫亮、景帝孫休異母兄。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他多次勸諫孫權,對時政多有匡弼。鎮守武昌時,處理政務謹慎得體。嘉禾元年(232年),還居建業。
赤烏四年(241年),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諡號宣太子。臨終時上疏舉薦賢才。孫權深感悲慟,此後只要談到孫登就流淚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