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記載,建安十八年(211年),曹操率大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率軍抵抗,打了一個多月,不分勝負,曹操遠望孫權軍,見軍容威嚴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戎馬半生,南徵北戰,滅二袁,殺呂布,降劉表,克馬超,可謂文韜武略,英雄一世。他在生兒子這方面也是不遑多讓,據統計,曹操一生共有25個兒子,其中不乏驚採絕豔之人,為何曹操還會生出生兒子要像孫仲謀這樣的感慨呢?
曹操的25個兒子中,比較有才能的有五個,分別是,曹昂,曹彰,曹丕,曹植,曹衝。曹昂是曹操長子,聰明過人,性情剛勇而有膽略,深得曹操喜愛,可惜的是,建安二年,曹昂在隨曹操出徵張繡時,突遇張繡襲擊,曹昂讓馬救父,戰死於宛城。嫡長子曹丕,也就是後來的魏文帝,博覽群書,又善騎馬射箭,可謂文武全才,在後來的繼承權爭奪戰中擊敗了曹植,順利繼承魏王之位。曹彰,曹丕之弟,立志為將,自幼習武,不愛讀書,勇武過人,但不善謀略。曹植,才思敏捷,語言犀利,極具才氣,但是為人狂放不羈,書生氣重。世子之爭敗北後,不問朝政,潛心文學創作,232年在憂鬱中去世。曹衝,是曹操幼子,自幼聰明過人,」曹衝稱象「的典故流傳至今,曹操甚是喜愛,可惜的是,曹衝年僅13歲就病逝了。其餘的20個兒子,基本都屬於資質平平,不堪大用。
曹操蕩平袁紹,擁有黃河流域南北廣大地區後,即將兵鋒指向南方,企圖一鼓作氣,攻佔長江流域,進而統一全國。當時的南方,荊州有劉表,江東有孫權,益州有劉璋,漢中有張魯,都各自為政,割據一方。其中,以「江東集團」的孫權和投奔劉表的劉備最具雄才大略,成為與曹操爭奪天下的真正對手。
「江東集團」是一個歷經兩代三世建立起來的地方割據政權,它的創始人是孫堅,奠基者是孫策,發展壯大者是孫權。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志》說他是春秋軍事家孫武的後人,不知是真是假。孫堅年輕的時候就以勇力聞名於當地。
孫堅——江東猛虎
東漢末年,會稽郡一帶發生了牛鼻子道士許生領導的農民起義。孫堅時任吳郡司馬,召募壯丁千餘人,會同州郡官兵,協力討伐,擊潰了這股勢力,受到了江東一帶的地主階級的重視。
黃巾起義爆發後,孫堅跟隨中郎將朱儁積極參與鎮壓農民軍的戰爭,因軍功升為長沙太守,封烏程侯。
董卓之亂時,關東諸軍聯合西進,打著討伐的旗號,卻日日縱酒,不圖進取,真正憂國憂民出兵作戰的,除了曹操,就是孫堅。當時孫堅正依附於袁術,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表現積極,幾乎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最後於洛陽不遠處的魯陽一帶大破敵軍,殺了董卓的都督華雄(正史中記載不是關羽殺的)。
可惜,孫堅雖然勇猛,但是有些驕狂輕敵。初平二年(191)四月,孫堅在與劉表部將黃祖的戰鬥中,因單槍匹馬陷於敵陣而被射殺,終年37歲。接著,繼承孫堅事業的,是他年僅17歲的長子孫策。
孫策字伯符,英武一如其父,人送外號「小霸王」,別看他年齡不大,可是在江淮之間已經結交了許多名士,有了較高的聲譽。孫堅死後,孫策前往投靠袁紹的弟弟袁術,為袁術所嫉,沒有受到重用。直到興平二年(195),孫策才得袁術同意領兵進攻揚州刺史劉繇。孫策率領父親舊部約千餘人出發,沿途召集流民入軍,很快發展至五六千人。待到打敗劉繇,吸收大量劉繇部屬,孫策勢力更是進一步擴大,人數達到兩萬多人。
孫策——江東小霸王
建安二年(197),一直做著皇帝夢的袁術稱帝,成為眾矢之的。在江東正發展事業的孫策獲知消息後,與之絕交,決定獨立發展。孫策先後擊敗吳郡太守許貢、會稽太守王朗,並自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198),曹操上奏獻帝任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之後,孫策連克廬江、豫章等郡,擊敗劉勳、黃祖、華歆等人,縱橫江東,無人能敵。
然而,孫策儘管繼承了他父親的優點,可同時也繼承了他父親的缺點,比如意氣用事,要面子,愛殺人,等等。其中,孫策就是死在愛面子這件事上。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和《吳歷》記載,建安五年(200)四月,孫策在丹徒(今屬江蘇鎮江)一帶打獵,突然遭到原吳郡太守許貢下屬的偷襲,被射中了面部。本來這個傷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但是在靜養期間,好面子的孫策卻偏去照鏡子。結果,當他發現原本儀表堂堂的自己變成疤臉刀客時,再也無法接受現實,大吼一聲:「臉都變成這樣了,還能建功立業嗎?」致使創口破裂,流血不止,當夜便身亡,時年26歲。
孫策臨終前,可能是忽然頓悟的緣故吧,沒有把權力交給性格作風與自己很像的三弟孫翊,而是選擇了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二弟孫權。他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是的,孫氏基業經過孫堅、孫策父子的多年打拼,已經基本成型,現在,它最為需要的其實是一個老成謀國的政治家,而非敢打敢拼的軍事家。
孫權,一個沒有多少政治歷練,年僅18歲的年輕人,真的能肩負起哥哥交給自己的重擔嗎?
能!
建安五年,孫權從兄長孫策手中接過江東基業,雖然擁有會稽、丹陽、豫章、廬陵等6郡,但是這些地方剛被佔領不久,人心未歸,統治不穩,多股江東勢力對時局的發展抱著觀望的態度。即使是孫氏家族的內部成員,也不太信服孫權的統治權威,有的甚至想搶班奪權,另立新主。就在這緊要關頭,與孫策生前交好的江東名士周瑜從外地率軍趕來,明確表示支持孫權,安撫了軍心。託孤大臣張昭也極力說服大家齊心輔佐孫權,政局這才逐漸穩定下來。
內部問題解決後,孫權除了致力於鞏固已有的戰果,對於如何擴大江東基業的事情,同樣十分上心。他的謀士魯肅給他分析天下大勢時說:「漢王朝看來是不行了,曹操一時半會兒又清除不掉。所以,為將軍您打算,只有據有江東,成鼎力之勢,以觀天下之變;然後再乘北方混亂之際,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將整個長江流域全部佔有。到那時,將軍您就可以稱帝王之號,以圖天下。這可是高皇帝的功業啊!」孫權聽了十分高興,決定按照魯肅規劃的藍圖去做,首先剿滅黃祖。對外命周瑜拒曹魏,防劉表,安撫山越,對內則團結群臣,發展經濟。可以說,孫權很好的繼承了兄長的遺志,優秀的完成了交接。是一個出色的接班人。
回到我們的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曹操遇到了什麼問題,才能知道曹操在頭疼什麼。曹操性格多疑,剛愎自用,在曹操的一生中,他遭遇了數次背叛和密謀誅殺他的行動,例如董承,張邈、張繡、耿紀等人都曾在背後捅曹操刀子,而曹操性格多疑,身邊又多將少帥,使曹操每戰必親徵。而他只要一離開自己的根據地之後,就要擔心會不會遭遇叛亂或者偷襲,導致曹操經常戰至一半,不得不班師回救,顧此失彼。
這樣一分析,我們發現,曹操身邊猛將如雲,夏侯兄弟,曹仁,典韋,許褚等等都是世之虎將,但是,卻不是能夠獨自領大軍指揮一場對諸侯勢力進行大規模集團軍作戰的帥才,曹操身邊謀士如雲,荀彧、郭嘉、程昱等等都是不世出的天才,但是他們卻很難如諸葛亮般樹立自己的威信,以至於,一旦曹操不在的話,他們基本上無法發揮作用。這是曹操的悲哀,終曹操一生,強勢的曹操,使謀士活在他的陰影下,使武將只需要按照他的指揮作戰。
成就霸業的左右手——五子良將
曹操太需要一個像關羽和周瑜這樣的人物了,將絕對忠誠,主絕對信任。進可功伐,退可拒守。劉備進川時,關羽是守荊州的不二人選,劉備有關羽守荊州可謂斷絕後顧之憂。東吳北伐時,孫權在建業高枕無憂,自有周瑜在前運籌帷幄。而曹操,左支右絀,親徵則憂心無人守家,不親徵,又憂心無人可獨當一面統領大軍。這也是為什麼當曹操遇到關羽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喜愛,那麼想為自己所用,不是因為關羽的勇武,曹操不缺猛將,而是曹操缺少一個對他絕對忠誠他又可以無限信任,並且,還能獨當一面的帥才。
話說回來,曹操身邊之所以沒有這樣的人,跟曹操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曹操生性多疑,他做不到放權他人。
所以,曹操最最希望的,是希望有一個強勢的兒子站出來,在他徵伐的時候,能夠坐鎮大本營,免除他的後顧之憂!可惜的是,最有希望成為這樣的曹昂早亡,聰明絕頂的曹聰早亡,剩下的,曹彰雖勇武,卻少謀略,無法獨當一面,曹植,性格狂放隨性,也是個靠不住的主兒,稍微靠譜的曹丕呢?雖然善謀略,但是卻過于謹小慎微,不夠強勢果決。
往更遠一點說,曹操已過知天命的年紀,選擇接班人是他的當務之急,而此時,子嗣之中,卻無一人能令曹操百分百滿意,曹操不由得擔憂自己去世後,子嗣能不能順利接過大業,守住基業,平定天下,而對面站著的孫權,顯然,已經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繼承者,曹操多希望自己也有這樣一個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