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其實後面還有一句,讓劉表十分難堪

2020-12-25 看三國

三國時期有很多名言,比如那句"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之戰時罵王朗的話,起初王朗想佔領道德制高點羞辱諸葛亮,沒想到被諸葛亮將計就計,給王朗蓋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帽子,氣得王朗吐血身亡。

還有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曹操對孫權能力的肯定,也變相彰顯孫權的能力,算得上讚美語句。而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的背後還有一句話,只不過是用來罵人的,串聯起來可以發現兩人實力差距太明顯。

生子當如孫仲謀

先來看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出處。赤壁之戰曹操被劉孫聯軍擊敗,手上的水軍被周瑜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再加上劉孫聯軍的反攻,曹操無奈只能拋棄荊州逃回北方。隨後荊州戰略要地南郡被劉備佔領,劉備依靠南郡作為基地僅用半年時間就攻略荊南四郡,時隔十年後再次成為一州之主。

曹操認為這場戰敗是自己貪功失誤導致,並不認為真正被劉孫聯軍擊敗。回到鄴城後繼續開鑿玄武湖,平日裡到玄武湖指揮水軍訓練,同時命人在徐州、廣陵、北海等沿海地區建造戰艦。兩件事同時進行,企圖日後繼續南下攻克江東。孫權得知消息後命令士兵加緊訓練,同時派遣多數船隻入海,企圖尋找曹魏領土的薄弱點,因為孫權要反攻曹操。

公元210年曹操的水軍已經訓練完畢,這一次他特意領兵從平原郡出發,走黃河經北海獲取補給後沿海南下徐州,最終在廣陵停滯。曹操本次作戰目的就是要從廣陵渡江南下攻打江東的曲阿城,佔領曲阿後通過水路源源不斷運兵到陸地作戰。而且曲阿是個戰略要地,從這裡北上可以攻打建鄴,南下可以攻打吳郡、會稽郡等江東腹地。

曹操的動作自然瞞不過孫權,儘管江東大都督周瑜已經離世,但孫權果斷任命同樣很有才華的魯肅做大都督。魯肅認為曹操本次士氣雖然旺盛,但江東水軍天下無敵,建議孫權即刻北上和曹操決戰。孫權乘坐東吳戰艦逆江而上,在廣陵南邊的江面上和曹操水軍決戰,結果是江東水軍再一次殺得曹軍丟盔棄甲,連戰艦都被江東搶走兩艘。孫權非常開心,確認曹軍沒有反擊力氣後命令江東水軍逼近曹軍但不作戰,目的只是炫耀武力。曹操在岸邊眼巴巴看著面前的東吳水軍戰艦,想到孫權年少繼位就能穩定江東局面,而且十年時間不僅沒讓江東國力倒退,反而能讓和自己平分秋色,不由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劉景升兒子若豚犬爾

當曹操撤軍回鄴城的路上越想越不舒服,想到了劉表的兒子和劉琮同樣的年紀,兩人差距竟然那麼大,隨即又說道:"景升兒子若豚犬尓。"原來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是他的正妻所生,次子劉琮是劉表到荊州之後續弦的蔡氏所生。蔡氏出身荊州名門望族,家族勢力很大。劉表依靠蔡家的力量才穩固統治,所以一直偏愛蔡氏,同樣也偏愛劉琮。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南徵荊州,劉表命令劉備抵禦曹操,結果曹操在新野城殺退劉備,帶著幾十萬大軍強行南下。就在這危難時刻劉表竟然給嚇死了,再加上他生前沒有確定接班人,一時間劉備想擁劉琦接班,而蔡氏和荊州士族則擁劉琮接班。最終劉琮成功接班,而劉琦則被趕到江夏定居。

原本曹操以為劉琮會繼續任用劉備等人抵禦他,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劉琮竟然帶著荊州全境投降曹操,這讓曹操喜出望外也極度鄙視。全面接管荊州後並沒有重視劉琮和他背後的荊州士族,而是在荊州大換血,強行把有影響力的士族遷到北方各個郡城,然後在從北方調任一部分官員,再啟用部分荊州本地官員一起治理荊州,不費吹灰之力控制這塊地區。

抵禦還是有一線生機

在曹操看來,荊州明顯還有防禦的能力。首先自己手上沒有精銳的水軍,更沒有大戰船,僅有幾十條蒙衝鬥艦。荊州軍隊雖然疲弱,但水軍和江東水軍常年在江夏地區交戰,雖然輸多勝少但戰力明顯比曹操新訓練出來的水軍要高不少。假如荊州願意指揮這些軍隊橫在長江上,任憑曹操的陸軍戰力再強也很難突破長江防線。

況且荊州並不是沒有人才,劉關張三兄弟就在荊州,雖然自己剛攻破劉關張的新野城,但這是因為兵力對比差距太大,再加上新野城小,更是多實力差距所致。但假如整合荊州的兵力物力,讓劉關張三兄弟或者是其他有功的將領來指揮還是可以和曹操決戰,甚至曹操本人都做好了和荊州打持久戰的準備。

假如是換曹操本人或者是一個稍微有點能力的人掌權荊州,結果也不可能是這樣。這也就是曹操鄙視、諷刺、厭惡劉琮的原因。劉琮和孫權算得上同一個年紀,但兩人性格、實力對比差距太明顯,曹操也只能搖搖頭。想到這裡曹操特意做了一道命令,但凡是跟著劉琮一起投降的世家子弟,以後不論他們有多大的才能都不能用,因為曹操不想讓這種軟骨頭感染整個集團。

小結

曹操孫權劉備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亂世,在這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裡,人活下去是最大的訴求,也是對一個人最大的考核。活下來的方法有很多種,第一種就是拿起刀抗爭,第二種就是投降,祈求別人給自己一條生路。

很顯然曹操、劉備、孫權選擇了後者,而劉琮選擇了前者。不能說前者後者不好,只是曹操作為一個軍閥,作為亂世裡面站出來逆天改命的人物,他更欣賞孫權、劉備這樣的人,所以不看好甚至鄙視那些投降派。事實也證明只有曹操、劉備、孫權這些抗爭派才過得更好。

相關焦點

  • 曹操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後面還有句更狠的話,知道的人很少
    導語:曹操曾經評價過孫權,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
    對於周瑜的元勳功業,他十分肯定,認為後來人沒有可與之相提並論。對魯肅,孫權認為有「二快一短」。「二快」即合榻對飲時給出「大略帝王之業」;赤壁之戰前魯肅駁斥投降派的主張,力挺孫權抗擊曹操,「一短」則是為了維護兩家關係,赤壁之戰後勸孫權借荊州之地給劉備,不敢硬生生地要回來。儘管如此,孫權還是將魯肅視為自己的鄧禹(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重要將領)。
  •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兒子人才輩出,為何還會長嘆!
    據《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記載,建安十八年(211年),曹操率大軍攻打濡須,孫權親自率軍抵抗,打了一個多月,不分勝負,曹操遠望孫權軍,見軍容威嚴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戎馬半生,南徵北戰,滅二袁,殺呂布,降劉表,克馬超,可謂文韜武略,英雄一世。
  • 曹操為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看孫權在「濡須之戰」中的表現
    其實,孫權在戰鬥中沒有一點亮眼的表現是不行的,在第一次"溼胡之戰"中的表現就相當不錯,否則曹操也不會稱讚"小兒當如孫仲謀"了。淺談溼胡水和溼胡塢。雖然說"赤壁之戰"的失敗導致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但說曹操元氣大傷,無法再南下,也是言過其實。
  • 生子當如孫仲謀,做人要學蘇東坡
    南宋辛棄疾壯志未酬,以詞詠志,曾感嘆曰:「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 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逍遙津之戰張遼殺了多少江表虎臣和吳兵?
    生子當如孫仲謀,合肥十萬送人頭。曹操誇獎孫權的一句話,後來成了笑話。但是從這個笑話裡,我們也看出了問題:三國三位梟雄,為何孫權最不受尊重?
  • 生子當如孫仲謀(三)孫堅的十七歲
    小曹同學早就機智地看透了一切,在曹操和孫堅還沒長大的時候,世道其實已經亂了。 此刻,十七歲的孫堅終於親眼見證了傳說中的海賊胡玉。然而,小孫對父親說的話,並不是請求,而是告知。 老孫的話還沒說完,小孫提著刀跳上了岸。 小孫上岸以後,回頭揮手,向左前方和右前方指了指,好像小孫身後跟著大隊人馬。
  • 劉表怕曹操,其實是人才不足,荊州不穩,胸無大志!
    下面從荊州的人才,環境和劉表志向三個方面進行分析。1.人才方面,劉表雖然人才濟濟,卻與曹操仍有差距。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吸引天下人才投靠曹操。同時,曹操已擁有諸多宗親將領,如八虎將,還有其他眾多將領。
  • 三國異聞錄孫權孫仲謀 北伐合肥次次爆炸
    孫權,字仲謀。三國一代目,子嗣眾多,其中最傑出的一位莫過於孫權。人妻愛好者曹操看著自家的一堆兒子,氣不打一處來。
  •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晚年為什麼會變得極其昏庸?
    ——喬萬尼奧裡(意)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962,閱讀約2分鐘「孩子應該像孫仲謀一樣,如果劉景生的兒子,海豚狗耳朵!」孫權,三國東吳最傑出的領袖,忍辱負重。「任才尚謀,既有勾踐之奇觀,又有英國人之出眾品格,故能精於河桌,成於專業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到了晚年卻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為什麼?。
  • 曹操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真不是蓋的!
    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荊州,兵鋒直指江東,張昭卻主張向曹操投降。這算是張昭一生中最大的汙點。或許是因為曹操打著漢帝的招牌,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吧!於是在周瑜、魯肅、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孫權劉備結成同盟軍,在赤壁一舉打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打敗曹操,東吳的國際地位大為提高。孫權依舊重用張昭,託以內政大事。張昭也盡心盡力地輔佐孫權治理江東。算是文官之首。孫權選丞相,大傢伙都推舉張昭,論資歷論能力非張昭莫屬,但孫權先後任用孫邵、顧雍為丞相,卻不用張昭。
  • 三國時期流行最廣的十句名言
    這是趙雲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裡趙雲並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於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麼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雲跟了自己這麼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其實後面還有一句,一直被世人忽略
    公元200年,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並且曹操說了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梟雄曹操,子女教育的典範
    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對子女教育很明確。在他的心目中,「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孫仲謀」一樣,有膽識有謀略,並避免孩子像劉景升的兒子劉琮,把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這種不忠不孝沒有骨氣的傢伙?為此,曹操在子女教育中,首要培養的是治國之能才。 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目標,曹操為兒子們擇良師,並要求他們要尊敬自己的老師。他給兒子們選擇老師的標準是「德行堂堂、深明法度」。
  • 劉備與劉表
    而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更加不堪,像個道學先生,滿嘴的仁義道德,而且總是哭哭啼啼,十分窩囊,怎麼看都像是諸葛亮的陪襯。  那麼,總是失敗的劉備為什麼最後能成功?其實劉備成功的秘密可以從其不斷跳槽的經歷中尋找到。呂布也有過跳槽的經歷,但是呂布沒有劉備跳槽跳的勤,而呂布的結局卻是以命喪白門樓收場,劉備不僅沒有成為呂布第二,最後卻意外的成為贏家。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上文小編已經提到了,在討伐董卓失敗之後,曹操依附袁紹,劉備投奔公孫瓚。在當時地方軍閥形成兩個對立的軍事聯盟,一方是袁紹、曹操、劉表;一方是袁術、公孫瓚、陶謙。劉備和曹操站在對立的立場上,也有過刀兵相見的經歷。
  • 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劉備聽了估計會大哭
    臥龍、鳳雛者得一可安天下,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劉備聽了估計會大哭眾所周知,適逢亂世國家就會出現一種「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