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易經》八卦源自山東,64卦384爻是天文學大數據統計!
【引子】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說「黑旋風」李逵回到老家山東沂水(濰坊南鄰),遇到劫道的「李鬼」,大喝一聲:
「你這廝是甚麼鳥人,敢在這裡剪徑!」
鳥人,是山東地區的一種對人歧視或調侃的說法,原本卻是東夷部落打招呼的用語,類似「你是哪裡人?」
01 鳥人的由來與伏羲創作八卦有關
傳說太昊伏羲氏管理天下時,還沒有法度,於是就創作發明了《易經》八卦用來治理天下,在八卦的創作過程中,曾受「鳥獸」的啟發。
《白虎通》說「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聖法度,故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象萬物之情也。」
伏羲之後的少昊金天氏,以「鳥」為官,治理天下。
《千字文》說「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龍師」說的是太昊伏羲氏,而「鳥官」說的是少昊金天氏,二者皆是東夷部落首領,「龍鳳呈祥」的成語也是源於此。
少昊金天氏沿襲伏羲的管理方式,並將玄鳥(燕子)作為本部落的圖騰,後來有鳳來儀,於是改以鳳鳥為圖騰,遷都曲阜後,將所轄部族以鳥為名,進行治理,有風鳥氏、 玄鳥氏、 青鳥氏等共二十四個氏族部落。不同部落的人見面打招呼會問諸如「你是哪裡的鳥人?」等問題,以確定對方身份,久而久之,「鳥人」這個說法就流傳下來,但可能是源於部落戰爭或外族歧視,東夷「鳥圖騰」部落沒落後,「鳥人」也就成了歧視性的稱呼。
02《易經》與東夷部落「太陽鳥」崇拜
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陶製大口尊上的刻畫太陽符號
易,由「日」+「勿」上下構成,「易」就是「日」,也就是太陽,源於古人的太陽神崇拜,目前北方很多地區仍然稱「太陽」為「易頭」,也就是《易經》的源頭;「勿」是「日」的投影,有四條斜線,分別代表「春夏秋冬」,與古人通過建木測量日影長度判定四時的活動記錄有關。
由此可見,《易經》的發明人應該在黃河流域,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區,最有可能的就是山東。
因為傳說,伏羲畫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序》說「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前漢紀》說「《易》稱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
認為太皞就是「伏羲」,而且震木對應正東方。
《帝王世紀》也認為伏羲出生地為山東雷澤(菏澤、濟寧附近),
「太暤帝包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
(易、鳥)
山東古代屬東夷,東夷部落的圖騰正是太陽和鳥,而《易經》的「易」不光代表太陽,還是鳥的形象,上面的「日」是鳥頭,下面的「勿」為鳥身,並突出了翅膀。
《易經》的《彖傳》傳說為周公或孔子所作。比如:
《周易》第一卦,乾為天。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正義》說,「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
彖字的金文寫法象一頭豬,「豕」的本意就是「豬」,又象一條龍,而具體到「彖」有「斷」的意思,彖還是「鳥喙」,古今中外都有小鳥抽籤算命的形式。
由此可見,豬、龍、鳥,三者之間有某種神秘的聯繫,可能與部落交流,民族融合有關。
比如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部落圖騰為鳥,黃帝部落圖騰為「龍」,而東北地區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證明龍與豬有關。
有意思的是,「彖」字特指鳥嘴,延伸為「鳥語」。
傳說孔子的女婿公冶長就懂鳥語,而公冶長是山東濰坊安丘人,安丘也屬於古代東夷部落。
03 《易經》是古人的《天氣預報》
古人認為,鳥是「天使」,通過觀察鳥的飛翔規律,可以判斷節氣的變化,鳥成為24節氣變化的重要標誌性符號。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學者認為就是太陽東升所在的扶桑樹(建木)
古人用建木的方式(後來用「日晷」或「圭」替代建木),測量日影長短變化,並記錄,用於計時,天氣預報或天時規律統計分析。
而建木上的神鳥也與天時有關。
《月令七十二候》在描述24節氣時,大量引用鳥的狀態就是明證,比如:
鴻鴈北(雨水)、倉庚鳴、鷹化為鳩(驚蟄)、元鳥至(春分)、田鼠化為鴽(清明)、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穀雨)、鵙始鳴(芒種)、鷹始擊(小暑)、鷹乃祭鳥(處暑)、鴻雁來、元鳥歸(白露)、鴻雁來賓、雀入大水(寒露)、雉入大水為蜃(立冬)、鶡鴠不鳴(大雪)、雁北鄉、鵲始巢、雉雊(小寒)、雞乳、徵鳥厲疾(大寒)……
幾乎24節氣每個節氣都有關於飛鳥習性變化的紀錄。
這是因為,古人在觀察天氣、氣候、季節變化時,將鳥作為重要的參照物,而這一現象的源頭正是《易經》,這部天書最早就與觀察天象、記錄時光和四季變化規律有關。
04 窺探《易經》64卦384爻與太陽黃道、24節氣和五行關係
《易經》有64卦,其中乾坤坎離四卦分別對應「天、地、水(月)、火(日)」,天地孕育萬物。
所以《周易》以乾為天、坤為地二卦開篇,統領全篇,又以水火既濟、火水未濟二卦收尾,做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寓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乾、坤、既濟、未濟這四卦分別有六爻,四六二十四對應24節氣,剩餘60卦也是各有六爻,得360爻,恰恰是周天度數,太陽黃道數,也與一個圓周360°對應。
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天動地靜,圓形代表運動,方形代表靜止,所以這個周天也好,圓周也好,其特質就是運動,循環。
從五行來看,金木水火土,五行木代表生長發展和運動,《易經》五行屬木的卦為震為雷和巽為風,也都是運動的,所以乾、坤、既濟、未濟之外的60卦形成360爻的動態循環,也就是五行木或者炁(氣)的屬性。
同時,乾為天,五行金,坤為地,五行土,坎離分別代表水火,火水未濟代表火上水下,水火既濟代表水上火下,這樣64卦384爻就構成了一個大周天系統,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由此可以看出《易經》與《尚書·五行》之間的密切聯繫。
綜上所述,《易經》源自東夷部落太陽崇拜和鳥圖騰崇拜,《易經》最初是古代的天時(天氣、氣候、天體運行等)觀測報告,是一年或多年天時大數據分析報告,《易經》64卦是對大數據分析後的規律總結,是一種「數據預測模型」,是天文學、氣象學、五行學說等在生產生活、管理治理方面的大數據分析應用系統,閃耀著中國古人科學而又浪漫的探索自然、認識自然、改造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之光。
end
3.易經智慧:現代人為什麼讀不懂《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