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天書,「易」就是鳥,源於東夷部落鳥圖騰崇拜!

2020-12-22 騰訊網

原標題:《易經》八卦源自山東,64卦384爻是天文學大數據統計!

【引子】

《水滸傳》第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說「黑旋風」李逵回到老家山東沂水(濰坊南鄰),遇到劫道的「李鬼」,大喝一聲:

「你這廝是甚麼鳥人,敢在這裡剪徑!」

鳥人,是山東地區的一種對人歧視或調侃的說法,原本卻是東夷部落打招呼的用語,類似「你是哪裡人?」

01 鳥人的由來與伏羲創作八卦有關

傳說太昊伏羲氏管理天下時,還沒有法度,於是就創作發明了《易經》八卦用來治理天下,在八卦的創作過程中,曾受「鳥獸」的啟發。

《白虎通》說「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聖法度,故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察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象萬物之情也。」

伏羲之後的少昊金天氏,以「鳥」為官,治理天下。

《千字文》說「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龍師」說的是太昊伏羲氏,而「鳥官」說的是少昊金天氏,二者皆是東夷部落首領,「龍鳳呈祥」的成語也是源於此。

少昊金天氏沿襲伏羲的管理方式,並將玄鳥(燕子)作為本部落的圖騰,後來有鳳來儀,於是改以鳳鳥為圖騰,遷都曲阜後,將所轄部族以鳥為名,進行治理,有風鳥氏、 玄鳥氏、 青鳥氏等共二十四個氏族部落。不同部落的人見面打招呼會問諸如「你是哪裡的鳥人?」等問題,以確定對方身份,久而久之,「鳥人」這個說法就流傳下來,但可能是源於部落戰爭或外族歧視,東夷「鳥圖騰」部落沒落後,「鳥人」也就成了歧視性的稱呼。

02《易經》與東夷部落「太陽鳥」崇拜

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陶製大口尊上的刻畫太陽符號

易,由「日」+「勿」上下構成,「易」就是「日」,也就是太陽,源於古人的太陽神崇拜,目前北方很多地區仍然稱「太陽」為「易頭」,也就是《易經》的源頭;「勿」是「日」的投影,有四條斜線,分別代表「春夏秋冬」,與古人通過建木測量日影長度判定四時的活動記錄有關。

由此可見,《易經》的發明人應該在黃河流域,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區,最有可能的就是山東。

因為傳說,伏羲畫八卦,《史記·太史公自序》說「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前漢紀》說「《易》稱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

認為太皞就是「伏羲」,而且震木對應正東方。

《帝王世紀》也認為伏羲出生地為山東雷澤(菏澤、濟寧附近),

「太暤帝包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

(易、鳥)

山東古代屬東夷,東夷部落的圖騰正是太陽和鳥,而《易經》的「易」不光代表太陽,還是鳥的形象,上面的「日」是鳥頭,下面的「勿」為鳥身,並突出了翅膀。

《易經》的《彖傳》傳說為周公或孔子所作。比如:

《周易》第一卦,乾為天。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正義》說,「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

彖字的金文寫法象一頭豬,「豕」的本意就是「豬」,又象一條龍,而具體到「彖」有「斷」的意思,彖還是「鳥喙」,古今中外都有小鳥抽籤算命的形式。

由此可見,豬、龍、鳥,三者之間有某種神秘的聯繫可能與部落交流,民族融合有關。

比如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炎帝部落圖騰為鳥,黃帝部落圖騰為「龍」,而東北地區紅山文化出土的「玉豬龍」,證明龍與豬有關。

有意思的是,「彖」字特指鳥嘴,延伸為「鳥語」。

傳說孔子的女婿公冶長就懂鳥語,而公冶長是山東濰坊安丘人,安丘也屬於古代東夷部落。

03 《易經》是古人的《天氣預報》

古人認為,鳥是「天使」,通過觀察鳥的飛翔規律,可以判斷節氣的變化,鳥成為24節氣變化的重要標誌性符號。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學者認為就是太陽東升所在的扶桑樹(建木)

古人用建木的方式(後來用「日晷」或「圭」替代建木),測量日影長短變化,並記錄,用於計時,天氣預報或天時規律統計分析。

而建木上的神鳥也與天時有關。

《月令七十二候》在描述24節氣時,大量引用鳥的狀態就是明證,比如:

鴻鴈北(雨水)、倉庚鳴、鷹化為鳩(驚蟄)、元鳥至(春分)、田鼠化為鴽(清明)、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穀雨)、鵙始鳴(芒種)、鷹始擊(小暑)、鷹乃祭鳥(處暑)、鴻雁來、元鳥歸(白露)、鴻雁來賓、雀入大水(寒露)、雉入大水為蜃(立冬)、鶡鴠不鳴(大雪)、雁北鄉、鵲始巢、雉雊(小寒)、雞乳、徵鳥厲疾(大寒)……

幾乎24節氣每個節氣都有關於飛鳥習性變化的紀錄。

這是因為,古人在觀察天氣、氣候、季節變化時,將鳥作為重要的參照物,而這一現象的源頭正是《易經》,這部天書最早就與觀察天象、記錄時光和四季變化規律有關。

04 窺探《易經》64卦384爻與太陽黃道、24節氣和五行關係

《易經》有64卦,其中乾坤坎離四卦分別對應「天、地、水(月)、火(日)」,天地孕育萬物。

所以《周易》以乾為天、坤為地二卦開篇,統領全篇,又以水火既濟、火水未濟二卦收尾,做了一個開放性的結局,寓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乾、坤、既濟、未濟這四卦分別有六爻,四六二十四對應24節氣,剩餘60卦也是各有六爻,得360爻,恰恰是周天度數,太陽黃道數,也與一個圓周360°對應。

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天動地靜,圓形代表運動,方形代表靜止,所以這個周天也好,圓周也好,其特質就是運動,循環。

從五行來看,金木水火土,五行木代表生長發展和運動,《易經》五行屬木的卦為震為雷和巽為風,也都是運動的,所以乾、坤、既濟、未濟之外的60卦形成360爻的動態循環,也就是五行木或者炁(氣)的屬性

同時,乾為天,五行金,坤為地,五行土,坎離分別代表水火,火水未濟代表火上水下,水火既濟代表水上火下,這樣64卦384爻就構成了一個大周天系統,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

由此可以看出《易經》與《尚書·五行》之間的密切聯繫。

綜上所述,《易經》源自東夷部落太陽崇拜和鳥圖騰崇拜,《易經》最初是古代的天時(天氣、氣候、天體運行等)觀測報告,是一年或多年天時大數據分析報告,《易經》64卦是對大數據分析後的規律總結,是一種「數據預測模型」,是天文學、氣象學、五行學說等在生產生活、管理治理方面的大數據分析應用系統,閃耀著中國古人科學而又浪漫的探索自然、認識自然、改造社會、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之光。

end

3.易經智慧:現代人為什麼讀不懂《易經》?

相關焦點

  • 《易經》是太陽經,與月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原標題:《易經》是太陽經,與月亮沒有半毛錢關係!《易經》被認為是中華文化之源,關於「易」的說法,比較權威的是東漢鄭玄的意見: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而「易」字的由來,一堂國學認為也至少有四種說法:一是蜥蜴(變色龍),二是飛鳥,三是日月,四是太陽及其在大地上的投影,也就是所謂的天地變化。一堂國學堅信,《易經》是人類祖先記錄太陽運行周期的智慧產物,《易經》講陰陽。
  • 《易經說什麼》 之 明夷於飛
    徐夷祖先徐若木是伯益次子,伯益是大禹繼承人,禹死後被夏啟所殺,是山海經神首「窫窳」的原型,以鳥為部落圖騰,《海外西經》中的滅蒙鳥就是伯益。準確地說,大禹部落存在著蟲-蛇-龍之鱗長類動物崇拜。大禹姒姓,與蛇和私有關,似乎是章太炎的觀點。邏輯鏈延長:夷-淇-其-它-蛇-私-姒-夏-商《中孚》之鳴鶴為商王,現在追加一個,初九的「有它不燕」之它(蛇),也是商王,難怪武王渡河時很不爽。
  • 《易經》是天書,源自古人對太陽東升西落,鳥類南北遷徙的觀察
    原標題:為什麼說《易經》與鳥圖騰有關? 《易經》八卦的產生,與先民對天地自然萬物變化觀察及其規律的總結有關。
  • 巴人圖騰為何為白虎?白虎究竟有什麼寓意?
    這就是巴人先祖廩君的事跡,以及白虎崇拜的由來。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巴氏子務相所處的時代,正是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的時代,時間大概晚於炎黃時期,與堯舜時代大致相同。巴氏子務相(廩君)統一南方四大姓,這四大姓應該是四大部落,因而成為了五姓共主,成了巴人共同尊崇的先祖。從《山海經》的記載來看,可以肯定巴氏子務相為伏羲太嗥的後裔。
  • 彩陶|魚和鳥的故事
    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曾從「圖騰說」角度對這件器物進行了解讀,他認為鸛和魚是兩個不同部落聯盟的圖騰,兩個部落間進行了戰爭並最終以「鸛」部落取勝而告終。結合魚紋主要流行於半坡文化、鳥紋主要流行於廟底溝文化,石斧又象徵著武力的事實推測,「鸛魚石斧圖」可能正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之間相互爭鬥的寫照。
  • 美國國鳥是只鷹,法國國鳥是雄雞,中國國鳥是什麼?大多數會答錯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在上古時期,圖騰是一個部落的象徵,隨著社會發展,圖騰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民族的標誌,是跟每個民族緊密相關的。如果要問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是什麼,一半人會大聲告訴你,是"龍";為何只有一半人這麼認為?因為另一半人會表示,"鳳凰"才是我們的代表圖騰。  不論古今,龍鳳總是一同出現的。
  • 玉鳥來儀——商代鳥形玉飾賞析
    三足烏載著太陽升起和降落,鳥對於崇拜太陽的東夷族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詩經·商頌·玄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有:「殷契,母曰簡狄……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鳥是商代祖先崇拜的重要對象。《殷墟小屯·文字丙編》117條,「翌癸卯,帝不令鳳?貞、翌癸卯,帝其令鳳」,卜問的是帝令不令鳳,鳳來不來?很清楚,鳳是作為天帝的使者,承載著溝通天地的重任。
  • 黯淡的鳳凰圖騰
    近幾年IP劇大火,其中《甄嬛傳》又是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IP劇之一,它的片尾曲《鳳凰于飛》勾起了我對鳳凰這種圖騰最初的興趣。自古以來,龍就是華夏民族的象徵。鳳凰這個圖騰貫穿了楚文化的發展歷程,楚文化狹義地說來也就是鳳凰文化。在上古時代的部族遷徙中逐漸有北方崇龍,南方尚鳳的傳統。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表明,楚人是火神祝融的後裔,史料記載楚國別封之君夔子由於不祭祀祝融和鬻熊而慘遭滅國之禍。祝融就是赤鳳的化身。南方尚鳳最初就是源於對祖先火神祝融的崇拜,司馬遷稱祝融:「能昭顯天地之光明,其功大也。」 《白虎通義》說:「祝融者,其精為鳥,離為鸞鳳。」
  • 從東夷到西戎:秦人身上的異域文化疊加現象
    秦人的起源就是東方的殷商-東夷文化圈從比較神話和土文獻清華簡系年的角度看,秦人最早是東夷文化圈的成員隨著上古三代的互相替換,秦人也先後沾染了東夷、周和戎的文化元素。秦的起源神話就和殷商、東夷類似。帝顓頊的孫女修吞玄鳥蛋生子,出現了一個以玄鳥為圖騰的部族,是當時東夷聯盟的一份子。後來由於大費善於訓練鳥獸,所以大禹賜予了秦人祖先以嬴姓。早期秦文化中的人鳥巫師,也會在日後中偶爾出現。
  • 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
    導語:歷史上最迷信的王朝——商王朝,它的國號「商」竟來源於一種鳥。比如我們就通過對「甲骨文」的解讀,了解到商人迷信鬼神、崇拜祖先、喜歡遷移、農牧兼營等特點,可以說「甲骨文」是我們了解商王朝歷史的重要工具。商朝為何被稱為「殷商」,商人為何被稱為「殷人」?
  • 武當山的烏鴉崇拜,一種被遺忘的吉祥鳥
    本為吉祥鳥 今人對烏鴉的印象多為不好其實早在古代,烏鴉的鳴聲用於鳥佔佔斷時,實為吉祥的預兆。 《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覆)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雲。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約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 從靈井鳥雕看「許昌人」的生活風貌
    傳遞智慧的精神密碼由於鳥類與人類生產、生活關係密切,先民們往往根據生存環境的不同而選擇各種形態的鳥作為圖騰。因此,在中國史前文化中,鳥形象是一個被廣為體現的題材。在考古發現中,鳥類雕像多出現於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諸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以及石家河文化等。梁思成在《中國雕塑史》中,也曾有「帝堯之時,鸞雛來集,麒麟來遊。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各姓氏圖騰簡介
    蔡圖騰由兩個鳥的圖形組成,右面的鳥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鳥代表炎帝的丹鳳,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權的氏族,同樣也是炎帝族的別稱。周公封文王孫胡於蔡,稱蔡鍾(一作仲),子孫以國為姓 賈姓圖騰,賈姓圖騰.賈姓是源於炎帝氏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集市。所以賈由「西」、「鳥」、「貝」、「基」組成。
  • 《錦秀丹寨》首演告捷 感恩最後的鳥圖騰 (附精彩劇照)
    晚上8點首映開始,劇場內座無虛席,舞臺變幻多端、聲光電炫目,隨著故事的展開,由序幕《稻花神祭》以及《涿鹿戀歌》《楓茂方尤》《尋稻之路》《愛灑人間》和尾聲《圖騰之舞》6幕劇鋪陳開來。LED主屏上播放的壯觀精美的自然風光、炫酷特技與劇中情景相融合,隨劇情的變化,舞臺的噴泉效果隨之變換,帶給觀眾身臨其境、震撼的視覺與聽覺體驗。
  • 每個姓氏都有自己專屬的圖騰,你姓什麼,看看你的姓氏圖騰是什麼
    圖騰有守護神的寓意,因此大家在取名時都會非常謹慎,不知道大家姓氏背後的守護神是誰呢?在上古傳說中,一開始人們非常的崇拜動物,因為原始時期動物的能力要遠高於人類,因此就有許多關於動物的神話傳說,公元54年,班固開始撰寫《漢書》。
  • 八月·鳥丨青鸞
    在小說《西遊記》中,有一位人物的出場非常酷炫,他一出現便霞光萬丈,身邊圍繞著神鳥仙童,這位男神就是——東華帝君。而東華帝君在《西遊記》中出場時身邊圍繞的青鸞鳥,也與西王母有著非常大的關聯。早期的西王母形象西王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王母娘娘,這位女神很早就出現在我們的文化之中。關於西王母的記載,最早見於先秦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