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譯海登、海典、偕丁,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交響樂之父,出生於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的音樂風格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脫,他將奏鳴曲式從鋼琴發展到弦樂重奏上,他是器樂主調的創始人,將傳統對位法的獨立聲部完全同化了,將主題發展自行展開。後期他訪問英國,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音樂博士頭銜,受到了韓德爾的影響,也受莫扎特的影響,產生旋律優美的抒情色彩,出現類似巴洛克的風格。他用弦樂四重奏代替鋼琴,用管弦樂代替管風琴,創造了兩種新型的和聲演奏形式。海頓同莫扎特和貝多芬三人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
被譽為「交響樂之父」的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海頓是古典音樂時期代表人物,他給小號寫了一部經典小號於樂隊的協奏曲《bE大調小號協奏曲》。幾乎所有小號演奏者都學習演奏過該經典之作,但這部作品在當時是寫給一件什麼樣的小號的?
小編今天跟大家一起介紹下這款特別的小號:
Klappentrompete(德文)、Keyed Trumpet(英文)、指鍵小號
在介紹這款樂器之前這裡不得不需要先介紹下「鍵孔式銅管樂器」。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為銅管樂器技術試驗的種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蛇形大號和它後來的近親一低音號和俄羅斯木管大號(bassonrusse)都證明,帶風孔的銅管樂器是可用的樂器.。在演奏家、樂器製造家和觀眾都感覺到有必要找到適合新音樂的樂器的同時,對徹底半音化的銅管樂器的需求也在增長. 這種音樂是另一類完全不同的銅管音樂家創造的.。例如,安東 · 魏丁格爾(Anton Weidinger)作為行會學徒工所接受的訓練和大眾化的自學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自學是那些追隨他的鍵孔步號和奧非克萊德號演奏者的典型經歷。
費迪南德 · 克爾貝爾(Ferdinand Kolbel)和他女婿亨策爾(Hens-el)是文獻記載中最早的鍵孔圓號的試驗者,他們把這種樂器叫做「愛神號"(AmorSchall).在1756年,他們向聖彼得堡的俄國女沙皇凱薩琳娜二世展示了他 們的兩種樂器.'克爾貝爾的樂器在喇叭口和一根橫管上安裝了指鍵。這種樂器有一個獨特的半球形的喇叭口,這個球形的另一半上布滿了可擴散音響的音孔,因為它能發出特殊音響,它才得到了「愛神號"這一雅號.有記載說這種樂器的音響是「一種迷人的混合體,它包含了普通的獵號、英國管和雙簧管的音響」。 這種樂器採用了一種新技術,它產生的音響與主流樂器的音響不同,這種樂器難以製造而且沒能吸引多少追隨者.圓號演奏者喜歡採用已經確立的和廣為接受的手阻塞音技巧。
舒巴特(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的(音樂的美學概念)(Ideen zu einer Asthetik der Tonkunst)最早提到了鍵孔小號。該書寫於1783至1785年,是著者死後由他的兒子路德維格(Lud-wig)於1806年出版的.'舒巴特把這種鍵孔小號的音響形容為小號與雙簧管的雜交。用鍵孔小號演奏過海頓和胡梅爾(Hummel)協奏曲的現代演奏家,都談論過這種樂器的演奏難度,不過,儘管障礙重重,還是獲得了令人滿意的音樂效果. 米夏爾 · 韋格爾(Michael Woggel)是卡爾斯魯厄(Karlsruhe)的宮廷小號手,他與樂器製造家約翰·安德烈亞斯 · 斯坦(Johann Andreas Stein)合作,把小號彎曲成半月形,為的是能夠用手來阻塞它。 這種手阻塞樂器常被人們稱作「創新小號」(In-ventionstrompete),但這個術語帶來了混亂,因為克裡斯託夫·弗裡德裡希 · 內斯曼(Christoph Friedrich Nessmann)後來也給他的樂器起了這個名字,而且魏丁格爾的鍵孔小號也叫做「創新-小號"(InventionsTrompete).安東·魏丁格爾的鍵孔小號也被稱為「合作化小號」(or-ganisierte Trompete),尤其是他在維也納演奏它的時候。
約翰 · 恩斯特 · 阿爾滕堡(Johann Ernst Altenburg)曾經提到過魏瑪宮廷(1769年後)的施瓦尼茨(Schwanitz)演奏的一種鍵孔小號.施瓦尼茨的小號上有一個音孔和一個皮革滑動器(leather slider),這種樂器(從阿爾滕堡1780-1785年提到它開始)可能一直使用到大約1793年,在這一年,漢堡的小號手內斯曼再次提到了這種樂器.內斯曼發明了一種在小號的繩索下隱蔽三個指鍵的裝置.它能夠使恩斯特·路德維格 · 格貝爾(Ernst Ludwig Gerber)演奏從C到 C,的半音階.恩斯特 · 克爾納(Ernst Kellner)在 1780 年至 1785 年期間在小號上進行了指孔的試驗。 據記載,他曾經用一支帶指孔的小號在荷蘭演奏過,而且可能還在倫敦進行過短期演出。
安德烈亞斯 · 內梅茨(Andreas Nemetz)在他為鍵孔小號編寫的教程中說,他的老師約翰·利奧波德· 庫納特(Johann Leopold Kunerth)是鍵孔小號的第一發明者, 是約瑟夫· 裡德爾(Josef Riedl)對它進行了改進.在該教程裡,有一幅裡德爾的四鍵小號的圖畫.卡爾·奧古斯特 · 米勒(Carl August Muller)也為美因茲的肖特(Schott)製造過鍵孔小號. 最後,這種原型試驗樂器被一種標準型樂器取代. 鍵孔小號大約40公分長,有兩個複式彎管。除了很少的例外,德國和奧地利小號的指鍵都是用左手操縱,而義大利小號則是用右手操縱。 早期的鍵孔小號的調性是D調或E調,有三個指鍵。一般情況下,一次只能打開一個指鍵。1815年之後又增加了更多的指鍵,這種樂器被製造成G、A或A調,而且都配備了可獲得更低調的變調管。 用變調管變調時,需要指鍵的不同組合,這使演奏技巧變得非常複雜。 鍵孔小號的號嘴為二分之一半球的形狀,和以前的自然小號使用的號嘴差不多。
安東·魏丁格爾(1766-1852年)是約瑟夫·海頓和約翰·內油珀克·胡梅爾(Johann Nepomuk Hummel)的朋友,他是第一個以高超的藝術才能應用鍵孔小號從而使批評者們啞口無言的小號手,他還對出時的兩位大作曲家產生了影響,使他們創作出協奏曲,這些作品在今天仍然是小號作品中的傑作.魏丁格爾是著名的首席宮廷小號手彼得.諾伊霍爾德(Peter Neuhold)的徒弟。 他是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帶著一封熱情的學徒期滿推薦信,很快就得到了聘用。 他的工作就是在亞當·恰爾託雷斯基(Adam Czartorisky)王子的胸甲騎兵團服役並擔任野外小號手. 1787 年,他加人了約瑟夫大公(Archduke Joseph) 的騎兵團.1792年他從軍隊退役,加人了維也納的皇家帝國劇院管弦樂隊從野外銅管樂隊的工作向管弦樂隊的演奏藝術需求過渡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因為魏丁格爾具有高超的技巧,所以他完成這個過渡時所經歷的周折比一般的小號手少很多.他很快就在維也納的音樂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他在1797年2月6日舉行了婚禮,約瑟夫·海頓是他的證婚人之一。海頓於 1796年為魏丁格爾創作了一首協奏曲,可以說,他在當時肯定是找到了一個成功的創作原型。這種樂器一般至少會有三個指鍵,它可以把自然泛音提升一個半音、一個全音和三個半音.1798年,魏丁格爾演奏了利奧波德 ·克澤盧赫(Leopold Kozeluch)為曼陀林,E調鍵孔小號、低音提琴、鋼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E大調交響協奏曲》(Symphonie Concertante in bE). 1799 年,約瑟夫 · 魏格爾(Joseph Weigl)的一首室內協奏曲上演. 魏格爾協奏曲的大部分可以用bE調自然小號演奏,但有幾個段落顯然只能用鍵孔小號演奏。報刊主要是《大眾音樂報》(Allgemeine musicalische Zeitung)對魏丁格爾的演奏進行了報導,從而使有關鍵孔小號和魏丁格爾演奏技巧的消息得到了傳播.1803年,魏丁格爾在德國、英國和法國成功的進行了巡演,演奏的曲目包括海頓的協奏曲、幾首無法確認的「助奏旋律"(arieobbligati)和費迪南德 · 考爾(Ferdinand Kauer)的一首六重奏。一首由胡梅爾為鋼琴、小提琴和鍵孔小號而作但已經遺失的三重奏,也產生於這個時期. 胡梅爾的《主旋律小號協奏曲》(Concerto a tromba prin-cipale)的首演是1804年元旦在埃斯特哈齊城堡舉行的。因為該協奏曲的調性是E調,而不是bE調,而且對克拉裡諾(clarino)的音區依賴的也不多,因而許多學者認為魏丁格爾一定是為這次活動製造了一種新型小號。關於這個結論的證據很難尋找,因為魏丁格爾不允許人們查看他的樂器,但音樂本身表明,他必須增加第四指鍵方能正常地演奏這個作品。無論如何,胡梅爾協奏曲的高度複雜性和轉調布局,是成熟演奏家的出色技巧能力和持久的耐力以及優良樂器的證明。
西吉斯蒙德 · 諾伊科姆(Sigismund Neukomm)1815 年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是另一部使魏丁格爾能夠展示他的「創新一小號」的重要作品。 該作品包含了幾個為鍵孔小號、四支圓號和三支長號的合奏而作的插入性段落.1815年之後,維也納還有其他的鍵孔小號手,主要是約瑟夫 · 沃納(Joseph Werner)和安東 · 考伊爾(Anton Khayll). 直到1840年為止,這種樂器一直被維也納用於軍樂.著名的甘巴蒂(Gambati)兄弟曾經在巴黎和倫敦演奏過鍵孔小號.到亞歷山德羅·甘巴蒂移民到紐約的時候,閥鍵式短號已經是標準樂器了。
奧地利音樂學家弗裡德裡希 · 安岑貝格(Friedrich Anzenberger)的研究使人們了解了鍵孔小號的教科書和這種樂器在維也納以外的應用.阿拉爾迪(Araldi)、阿肖利(Asioli)、內梅茨(Nemetz)、羅伊與馬勒(Roy and Muller)以及羅伊的著作涉及了四鍵或五鍵的樂器,而且還詳細的給出了使用不同變調管時的指法. 這些作者的國籍範圍表明了該樂器的區域分布並且證實了它在軍樂和歌劇中的使用。還有一部安岑貝格沒有列出的由美國的普倫蒂斯(Prentiss)出版的著作,也應該把它添加到這個目錄中。
該作品是海頓的最後一部協奏曲。海頓第二次赴英國旅行後返回時,是在1795年的夏天,此曲便是次年(1796年)寫的。距今已有兩個多世紀。在海頓之前的十六、十七世紀和海頓之後的十九、二十世紀,都出現過許多聲譽甚隆的小號音樂,但是歷經幾百年歲月的磨洗,有些聲振一時的曲目鉛華褪盡,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了,而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卻依然絢麗輝煌,它的藝術魅力不減一毫,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的重要曲目。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總體的藝術氣質是絢麗輝煌、生機勃發,充滿了歡樂氣氛。海頓寫這首協奏曲時已經64歲,這個年歲在十八世紀稱得上是高壽了,可是海頓在這個歲數上寫的音樂不見絲毫暮氣,不但完全保持著活潑幽默的風格,而且更加開朗熱情,有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他在晚年攀上了音樂的最高峰,這與他兩次的倫敦之行有很大關係。他回到維也納以後寫下了這部作品,但是這首協奏曲的青春活力甚至要超過他中青年時期的作品,是他的創造力在晚年煥發出的絢麗光彩。二百多年過去了,這首樂曲已成為小號音樂的經典文獻,是每一位專業小號演奏者必備的曲目,世界各大職業交響樂團招聘考試必奏曲目(使用bB調小號演奏第一樂章)。
《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是傳統的協奏曲三樂章結構,按照快、慢、快的原則布局。全曲光輝四射,富於青春活力,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小號輝煌燦爛的音色特性。
第一樂章是快板樂章,海頓並不急於掀起音樂的波瀾,採取欲擒故縱的辦法,先抑後揚,以很輕的力度由弦樂奏出主題,獨奏小號加入以後,與樂隊展開竟奏,逐漸推向高潮。
第二樂章是歌唱性的行板,音樂富於沉思性。在這個樂章裏海頓發揮了魏丁格爾的新樂器能演奏半音的特性,而且儘量發掘它的潛能。他讓小號在音樂進行中向遠關係調轉移,還在走向中用半音階向前過度,這是自然小號和接管小號跟本不可能做到的。這樣幾近奢侈地使用音符,使人覺得海頓是在一個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裡享受。
第三樂章是燦爛的終曲樂章,這部協奏曲就因為這個樂章而遠播四海,成為海頓全部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部。這個樂章的正主題旋律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曲調,許多種古典音樂旋律辭典裡收入這條旋律,國外的電臺廣播裡常採用小號演奏的這段音樂做時段或欄目的開始曲。所以,說海頓的這首小號協奏曲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點也不過分。在這個樂章裡照例留下一段空白的華採樂段,任由小號獨奏者去自由發揮,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表現自己的音樂氣質。在欣賞這部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時,應該仔細留意獨奏者的華採樂段,這裡不僅是技巧的炫耀,也在宣示著演奏者對海頓音樂的獨自見解。演奏得華麗炫目者不一定藝術品範上乘,表現得拙樸平實者未見得木訥平庸,這要看他們是否能夠把握住海頓音樂的精神實質,並準確地表現之。
視頻中這位小號演奏家是來自瑞士的小號演奏家馬庫斯 ·烏什教授。目前是瑞士伯爾尼藝術大學和琉森藝術大學的小號教授。
1955年出生於琉森湖風景秀麗的尼德瓦爾登埃米頓。他在蘇黎世和琉森的音樂學院學習小號和銅管樂團指揮,並在那裡獲得榮譽學位。他贏得了夢寐以求的米格羅斯大賽,隨後獲得了一筆贈款,使他能夠在巴黎國家音樂學院學習了一年。他還與查爾斯·蓋爾(Charles Geyer)一起在伊斯曼音樂學院(Rochester NY)學習,與文森特·西肖維奇(Vincent Cichowicz)一起在芝加哥西北大學學習,與阿道夫·赫賽特(Adolphe Herseth)一起學習(芝加哥交響樂團首席小號)。1981年,馬庫斯獲得了蘇黎世託哈勒管弦樂隊首席小號的職位,擔任首席長達14年之久。1995年,他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和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了一年。在那裡,他跟隨麥可·萊爾德和克裡斯匹安·斯蒂爾·帕金斯學習巴洛克小號、跟隨傑裡米·韋斯特(Cornetto)同時也跟菲利普·瓊斯學習銅管重奏。他曾在琉森國際音樂節和英國音樂劇管弦樂隊擔任獨奏者。
Cornetto
在瑞士國家基金會和伯爾尼藝術大學的支持下,馬庫斯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隨後與樂器造商康拉德·伯裡(Konrad Burri)合作復原了一個19世紀的鍵控小號。最初的樂器是研究的焦點,在伯爾尼附近齊默瓦爾德的康拉德·伯裡的私人收藏中被發現。利用這臺改造過的樂器,馬庫斯在2013年6月繼續演奏並錄製了約瑟夫·海頓和海姆魯克·胡梅爾的小號協奏曲的CD唱片。
近年來,他幾乎只演奏指鍵小號。他經常以小號獨奏家身份演奏海頓和胡梅爾的小號協奏曲與「拉西特拉」樂團和「巴洛克希蒂」(RSI,義大利-瑞士電臺)合作。
上期發布的歷屆濟州國際銅管打擊樂中國獲獎選手名單內容中有兩組臺灣的銅管五重奏,因官網上只有五重奏的組合名稱,小編查遍了各種資料也沒能找到選手名單。感謝各位朋友的積極轉發,後來其中一位臺灣同胞與小編聯繫上了。
自該項賽事成立以來我國先後參賽獲獎的選手名單最終確認版:
2006年:
小號第三名:
何忠謀 (中國臺灣)
現任臺灣長榮交響樂團小號演奏員
2008年:
圓號第一名:
顧聰
現任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圓號副教授
圓號第三名:
江藺
現任香港管弦樂團首席圓號
2010年:
圓號第三名:
何冠峰
現任中國音樂學院管弦系圓號教師、銅管教研室主任
銅管五重奏第三名:
Dash Brass Quintet (中國臺灣)
小號
蔡孟芙 現任浙江交響樂團小號副首席
魏滿均 現任杭州愛樂樂團小號演奏員
圓號
李昕頤 現任臺灣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圓號首席
長號
鄭詔駿 現任高雄市交響樂團長號演奏員
大號
柯閔中 現任浙江交響樂團管樂聲部長、浙江音樂學院外聘大號教師
2012年:
打擊樂第三名:
範妮
旅德打擊樂演奏家、演奏博士,2013年德國萬寶龍(Mont Blanc)青年音樂家大獎獲得者
2013年:
圓號第二名:
曾韻
現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本科二年級
小號第二名:
侯傳安 (中國臺灣)
現任臺灣交響樂團首席小號
2015年:
小號第三名:
郭志成
現任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首席小號
銅管五重奏第二名:
Philharmonia Moment Musicaux
小號
高信譚 現任臺灣長榮交響樂團小號演奏員
鄒佳宏 現任臺灣東吳大學指揮碩士在讀
圓號
崔文瑜 現任臺灣長榮交響樂團圓號演奏員
長號
李季鴻 現任臺灣交響樂團長號演奏員
大號
林一帆 現任臺北市交響樂團附設管樂團大號演奏員
(中國臺灣)
銅管五重奏第三名:
Bronze Brass
小號:
姚天浩 現任杭州愛樂樂團首席小號
高崇偉 現任上海愛樂樂團首席小號
長號:
張華明 現任上海交響樂團長號演奏員
圓號:
昝玥濤 現任杭州愛樂樂團圓號演奏員
大號:
黃榛 現美國羅格斯大學博士在讀
2017年:
長號第二名:
陳翰園
現就讀德國斯圖加特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
長按下方二維碼
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