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呼吸了」,這是對美國體制的絕望

2020-12-28 正北方網

George Floyd之死和時代口號——「I can’t reathe」

這兩天美國的大事不是COVID-19疫情,而是明尼阿波利斯的種族暴亂。我也特意看了一下CNN記者在直播報導現場被州警拘捕的情景。當時的情況是,一堆防爆警察在形如廢墟的城市嚴正以待,四個CNN記者在直播報導,畫面轉向全球。周邊沒有任何其他記者,原因不詳。也許因為是一大早,其他記者沒有那麼敬業;或者因為其他記者知道美國警察不是好惹的,選擇遠離現場。直播畫面中,警察走向正在現場的直播團隊,做了簡短的交涉,立即將他們拘捕,扣上手銬帶離現場。直播攝像機一度被扔到地上。CNN節目主持對現場場景表現吃驚(但其實也沒有那麼吃驚)。警察拘捕的理由據知為認為記者阻礙警察執法(或其他規令),勸告記者馬上離開現場,但記者並沒有迅即離場,還在直播,有惹麻煩的樣子,所以立即被拘捕。

美國警察是絕對的國家機器。違反警察的命令就是對抗國家機器,對抗政府,對抗法律,警察對此零度容忍。因此,警察哪怕知道對方是CNN,正在全國/全球直播,也照樣拘捕不誤。警察的權威是絕對的,不容挑戰的。美國是一個允許公民持械,種族和階層矛盾極為尖銳複雜的移民國家。警察只有掌握了絕對權威(甚至是超法律的權威)才可能維持社會秩序。

再看香港警察自去年夏天以來執法,就是弱爆了。香港警察能夠拘捕那些阻礙警察行動的記者麼?完全不可能。香港法制環境,民眾/社會對警察的授權與期待決定了警察不可能這樣對記者行事。同時還有下文會進一步考慮的體制合法性問題。

再看引發暴亂的事件:46歲的非裔美國人George Floyd在街頭光天化日之下被白人警察按倒在街頭,被用膝蓋壓住頸部達七分鐘之久。過程中,George Floyd一直向警察求饒,並呼喊自己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e」。警察不予理會。不久,Floyd即不省人事。他隨即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後被宣告死亡。

這是令人髮指的警察暴力,背後是令人髮指的種族主義。這也是美國社會的現實。

有一個叫Ta-Nehisi Coates的美國黑人作家的書大家可以找來看看。他2015年寫作的《Between the World and Me》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這本書的內容是結合他的個人經歷和體驗寫作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存在/生存(existence / survival),描述美國的種族問題與不公。黑人關注的生存是一種肉體意義上的存在——無論你的社會地位,只要是黑人,你總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或自己)會不會明天就在街上被警察叫住、質問、刁難,發生摩擦,被傷害,甚至丟掉性命。這種威脅無時無刻存在,對黑人來說真實殘酷,同時也是美國白人世界難以理解的。

發生在George Floyd身上的就是美國社會的現實。George Floyd遭遇的不幸令人扼腕,他最大「貢獻」是留下了這樣的字句——「I can’t breathe!」——這正是黑人在美國生存境地的反映,是無數黑人的心聲。它簡單而有力,正在升化為一種能夠凝聚力量的口號。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街頭,應該都出可以看到「I can’t breathe」的塗鴉。

現在我們討論的現實問題是,美國社會將如何看待這樣令人髮指的不公?他們會如何看待警察暴力?美國人會反思美國體制麼,會對美國政治提出批評麼?

「罵不倒的美國體制」

筆者給大家提供的分析是:這只是每年美國警察對黑人無數暴力事件的一個「大寫」事件。當你在家裡地板上看到一個蟑螂時,那說明背後有無數的蟑螂。在這樣一個事件背後,有無數的惡性事件。美國每隔數年就會爆發這種種族衝突;每隔個十來年就會有個大型暴力衝突,但這些反映的只是這種極端惡性事件出現的頻率和概率,美國社會本身並沒有發生實質變化。警察和原來一樣暴力,執法機構和原來一樣的種族主義。

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一套平行體系(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是平行關係),各個政府的行政與立法的關鍵崗位都是明選。這種制度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夠對整個體系和大局負責,人民似乎總有主動權,貌似能夠改變政治現狀。這種安排使得美國社會能夠很快的消化、消解內在矛盾。

——執法的警察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察。這只能說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警察局管理有問題。肯定和美國其他地方的政府、政客沒有關係,和美國體制更拉不上關係。

——明尼阿波利斯市是民主黨/左翼重鎮,請明尼阿波利斯市來收拾這個爛攤子,和美國其他地方沒有關係。明尼阿波利斯市市民如果覺得市長、市議會有問題,那可以通過選舉來更換班子啊。權力都在你們手裡。

——明尼蘇達州的各種選舉政客——包括代表明尼蘇達州的國會參議員及眾議員、州長、州檢察官、州議會都可以出來表態譴責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說正確的話,表正確的態,順便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全國各種政客,從白宮、聯邦政府各部門,國會代表各州的參議員與眾議員,各州的州長及州議會議員、各地方的市長、市議會成員即選舉政治家、各種政黨及政治團體領袖都可以出來,說正確的話,表正確的態,順便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

——媒體是「白左」控制的,也會說各種正確的話,表正確的態,譴責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輿論上一片自由開放、充滿正能量的大好形勢。

——各種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社會組織、企業也會出來表態譴責,使得美國呈現一副向前邁進的場景。

結果是,一大堆政客通過說正確的話撈取了政治資本;公眾覺得事件的後續昭顯了美國制度的開放與先進性,人們把全部矛盾和責任聚焦在具體執法的警員身上(也就是那個把膝蓋按到George Floyd 的白人警員身上),同時對美國體制的自信進一步提升,認為這裡是最先進、最開化、最文明的地方,是人類自由和民主的燈塔。同時,更最重要的是,人們迅即因此自滿,同時美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不會有任何變化。

下一個黑人被警察無故殺害可能是幾天後的事;下一個被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虐殺的George Floyd可能發生在數年後(也可能更短)。

美國社會並不會因為George Floyd發生變化,絕大多數的公眾(我們把非裔美國人排除在外)也不會因此對美國的體制產生質疑。恰恰相反,會更加迷信美國體制。

筆者反覆試圖說明的是,美國的分權制度使其具有分解、消化、瓦解政治批評的無與倫比的能力,它能夠將任何對制度、政治的批評化解為微觀技術事件,或者化解為僅針對具體政客或機構、個人,但絕不會構成對美國價值觀、美國體制、美國建制與社會基礎的批評。

美國自詡為西方民主體制(liberal democracy)的典範,但事實上,美國社會並不是一個更加公正、文明的社會,甚至頗為野蠻、反智和庸俗。基於選舉的分權體制並不是社會公正運轉的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相反還有負面作用,使得美國成為一個比所有其他國家都更能化解、瓦解人們對政府與體制批評的社會。即便這個社會並不公正,並不那麼文明,它也有能力讓大部分國民擁有一種自信,認為自己處在全世界最公正、最文明、最開化、最幸福的世界裡,認為其他地方只能是蠻夷的待改造之地。

這就是美國體制具有的迷惑性。通過在形式上向普羅大眾讓渡選舉權利,讓普羅大眾以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既是美國體制的妙處(因為它似乎永遠不會內爆及被推翻),也是美國體制自我營造的陷阱(因為美國人陷入了某種體制陷阱,被剝奪了反思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美國不會相信不同體制的國家做得比美國更好,譬如中國在COVID-19抗疫上表現更加出色,則美國只會堅定的、由衷的相信中國在進行數據造假。這不僅僅是Trump的政治措辭,而是美國普羅大眾的真實想法。

最後要補充且強調的一點。是不是放開輿論,允許老百姓隨意的罵政府,政府公信力就提高了?不是的。美國體制的抗罵能力不在於輿論公開,而在於政府分權(任何一級政府的權力都在被無限縮小,政客的權力被充分限定)及選舉政治(大部分關鍵崗位都是選舉而成,人民覺得自己權力無限)。中央集權的一體化的政府是無法效仿美國體制的。以中國為例,人們把所有公共權力視為一個整體——今年2月份,從武漢衛健委、武漢市、湖北省、武漢病毒所、到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中心、中央政府,到紅十字會乃至其他機構,都被視為是一個有機的、相互承擔連帶責任的整體。這和美國的分權有本質不同。

警察暴力問題

這裡的警察暴力不是指在街頭虐殺George Floyd的警察,而是指鎮壓廣大示威者的警察及政府對暴力執法的態度(包括Trump本人)。

很多人也立即會將美國警察武力執法與去年夏天以來香港警察的執法進行比較,指出美國警察遠比香港警察更加暴力,並質問西方社會為何採取雙重標準,刁難香港警察。

實際上,西方的標準是,只要是民選政府,警察執法無論如何暴力都具有廣義的合法性。這背後的邏輯是:

1) 警察就是國家機器,代表政府履行國家意志。又因為主權在民,政府是選舉產生,擁有充分的公民授權,所以警察有主權授權,帶有最高的合法性;

2) 民眾如果對警察的表現不滿意,可以訴諸表達,並通過選舉更替政治領導人,所以權力始終掌握在群眾手裡。

這就是西方人真實相信的邏輯。所以,一個國家只要在形式上推行了西方制度,引入了充分的liberal democracy機制,被納入到西方政治的大體系裡,就可以享受與美國警察訴諸暴力同樣的邏輯了。韓國、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地都被納入西方政治體系,因此他們的警察自動就能獲得西方世界更高的道德「授權」。

因此,印度的警察訴諸武力不會受到西方關注,因為印度被視為是民主國家,相當於有了豁免金牌。

但其他國家的警察如果訴諸武力(例如中國/中國香港),西方就不會善罷甘休了,立即把你標籤為警察暴力。進行政治上的批判和道德上的全盤否定。

西方的行為及結果顯然是雙重標準的——一方面縱容自己警察的暴力,一方面批判香港警察的武力執法。但他們的動機又不完全是雙重標準的:他們由衷認為選舉政府之下的警察是不同的,具有更高的合法性和授權,即使警察訴諸更大的暴力也可以被容忍;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權力在人民手裡,民眾有權定期更換政客,影響政府行為,因此對政府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西方認為,非民選政府的警察是無論如何都不具備授權——他們只要訴諸一點暴力就會被上綱上線、稱違反了政治權及公民權。如果警察對抗的是社會運動,示威者祭出了「民主」大旗,警察也仍然進行鎮壓,則西方政府更難接受,將警察上升為「自由世界的敵人」。

————————————————————————————————————————————

今天我們討論的就是美國體制的獨特性。在現實世界裡,特別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會日漸撕裂的21世紀裡,美國體制並不必然能夠帶來正義(justice),或者說這樣的體制設計本身並不能保證正義:美國體制的存在並不是一個社會實現正義的充分條件。恰恰相反,美國體制因過度去中心化、過度分權、在形式上對民眾讓渡了太多權利,同時又有表面的開放性,使得人們一方面自我感覺有巨大的授權和自由,一方面又很難對美國體制進行有效的、宏觀的批評,只能無的放矢,隔靴撓癢,將矛頭對準具體的機構和具體的政客身上。結果是必然無法幫助美國社會反思,無法幫助美國改變自身政治。

現在看來,中國的敵人似乎是美國。

美國的敵人是什麼?是Trump麼?不一定。現在看來,美國的敵人可能就是美國體制本身。當明尼蘇達阿波利斯的黑人們喊出「I can’t breathe」時,反映的正是他們對美國體制的絕望。

[責任編輯:寶華]

相關焦點

  • 美國一男子被八名警察踩壓,苦喊:「我不能呼吸」
    「我不能呼吸」,這句話最近常聽到,源自於5月底,美國黑人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脖殺前反覆多次哀求,說出的話。 弗洛伊德的死,點燃了全美怒火,一場反種族歧視和反警察暴力執法的示威遊行運動,轟轟烈烈地席捲全美,「我不能呼吸」,這句話也成為了遊行口號之一。
  • 從被美國警察虐殺黑人的「I can't breathe」到美國體制
    同時還有下文會進一步考慮的體制合法性問題。 再看引發暴亂的事件:46歲的非裔美國人George Floyd在街頭光天化日之下被白人警察按倒在街頭,被用膝蓋壓住頸部達七分鐘之久。過程中,George Floyd一直向警察求饒,並呼喊自己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e」。警察不予理會。不久,Floyd即不省人事。他隨即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後被宣告死亡。
  • 川粉衝擊美國國會:對美國民主與中國體制的感想
    我想他不希望因為他老爸最後的偏執和瘋狂而葬送自己的職業前途。他在Trump基本盤裡是有影響力的。他還想當總統。也許四年後,Trump的基本盤需要「柔和」一點的Trump:我稱之為「Trump Lite」。這可以是小川普努力的方向。4.
  • 演員楊雅慧:我不能單槍匹馬改變對亞裔心存偏見的體制
    楊雅慧(Michelle Krusiec)作為一名演員,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證明自己「足夠好」。由於我的種族血統——我是臺灣裔美國人——這意味著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總要努力證明「足夠美國化」。
  • 32歲美國確診患者絕望求助,我不想死他們把我當流感治,我要轉院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華裔醫生詹姆斯蔡敏是新澤西州第一例確診病例。此前,蔡敏在一家診所上班,在出現不適後前往當地醫院治療。在治療期間,蔡敏表示醫生只給他感冒藥,自己根本就沒有得到有效治療。他只有32歲,沒有任何基礎病,也不吸菸,但病情卻一天比一天糟糕。
  • 又一個美國黑人被警察「摁死」,曾16次大喊「我不能呼吸」
    亞太日報 艾仁據《今日美國》報導,當非裔美國人赫克託·阿雷奧拉2017年死於美國警察之手時,年僅30歲。近日其家人發布了一段長達4分鐘的視頻,重演赫克託生命的最後時刻,希望能再次喚起人們對這起事件的關注。
  • 美國兒童頻道8分鐘黑屏支持抗議,視頻中央寫著「我不能呼吸」
    2日,播放《海綿寶寶》、《忍者神龜》等動畫而出名的美國「尼克國際兒童頻道」,在節目中插播了一條8分46秒的黑屏片段,與弗洛伊德被跪壓致死的時間一致。視頻中央寫著明亮起伏的「我不能呼吸」的字樣,伴隨著陣陣的喘息聲,為這次的抗議示威活動發聲。
  • 【時評】警惕美國特色「舉國體制」的形成
    二、警惕美國特色「舉國體制」的形成美國國會通過並獲得川普籤署的「與臺灣交往法」的立法過程中,眾議院435票、參議院100票,竟然沒有一票反對,相形之下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國會唱名表決對日宣戰時還有議員投下了一票反對。這一現象向我們發出了十分危險的信號:將敵對目標指向中國的美國特色的舉國體制正在形成。
  • 《監視者2》:讓玩家進入體制、改變體制的冒險遊戲
    那麼如果蘇聯還沒解體,並且恰好有人想進入體製做出改變,那麼我們就有了《監視者2》。伴隨著開場動畫中主角的父親從樓上摔了下來,遊戲也正式開始。我們扮演的因父親莫名死去而被招進體制的大學畢業生伊凡。與《監視者》初代不同,初代中的玩家作為公寓管理員只能盡力獨善其身,而這一次我們則能夠進入體制,改變體制,或者成為體制。《監視者2》是一款包含角色扮演元素的冒險遊戲,包含養成元素。
  • 從改變世界到無法呼吸 弗洛伊德葬禮上這首歌唱哭美國人
    「生活是如此的艱辛,但我懼怕死亡,因為我不知道,穹頂之外還有些什麼。雖然已等待了很久很久,但是我知道改變會來的。」當地時間6月9日,因遭暴力執法死亡的非裔男子弗洛伊德的私人葬禮,在得州休斯敦舉行。葬禮上,美國民權運動的標誌性歌曲《改變即將到來》響起。
  • ​「我無法呼吸!」美國正在上演Pink Floyd 《The Wall》
    報導還稱,甚至有示威者當街焚燒美國國旗。社交媒體推特上也流傳了多段示威者焚燒美國國旗的視頻。「我無法呼吸」——同為少數族裔的美國華人,檢驗我們的時候來了非裔從來就是弱勢群體,歷史上承受的凌辱之殘忍讓人難以直面。
  • 喬治·弗洛伊德:你的美國可以呼吸嗎
    他的死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寫這一群體的故事腳本?種族歧視下的美國,他們何時才能真正呼吸?全球震驚弗洛伊德,46歲,5月25日因使用假鈔嫌疑,遭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白人警察德雷克·肖萬「跪頸」執法近9分鐘,其間多次掙扎求饒「我無法呼吸」,最終送醫不治。
  • 美國警察,直播殺人
    在美國明尼蘇達,一位白人警察在眾目睽睽之下,用膝蓋頂住一位黑人的脖子,把他壓在地上,對方手無寸鐵,不斷求饒,喊著「媽媽」,足足有七分鐘,直到口鼻出血,失去呼吸。政府職員光天化日直播殺人,什麼是法西斯,這就是法西斯。
  • 絕望主婦不絕望?從Felicity Huffman案談最大招生醜聞
    這位美劇《絕望的主婦》中的知名演員,由於在今年上半年的美國大學招生醜聞中,被爆出花了1.5萬美元幫助女兒在SAT考試中作弊(修改答案和延長考試時間),最終被聯邦判處:3萬美元罰款 1年監外察看250「我的所作所為沒有藉口,也不可辯解。我要向我的女兒、丈夫家人以及教育界道歉。我尤其要向那些為了進入大學每日刻苦學習、以及為了支持子女而付出巨大努力的家長們道歉。」「我承諾,在未來我將努力地去過誠實的生活,為家庭樹立更好的榜樣,在需要我之處貢獻時間和精力。我希望我的家人、朋友和社區可以原諒我的行為。」
  • 據說這部片子讓人95%的時候都緊張到不能呼吸!
    讓人95%的時候都緊張到不能呼吸!這就是《深海浩劫》的魅力!IMD評分7.5,這是什麼概念?
  • 《守法公民》一部諷刺美國法律體制的電影
    《守法公民》又名《知法犯法》,整部電影主旨在於嘲諷當時美國司法機構以及法律體制的不完善。讓許多罪犯逍遙法外束手無策,同時也諷刺許多官員貪汙腐敗。今天一起來解析這一部《守法公民》接下來劇情開始跌宕起伏:因為兩名主犯已經被男主設計解決,那麼接下來男主要對付的就是在司法體制內的人
  • 2020世界面孔|喬治·弗洛伊德:你的美國可以呼吸嗎
    他的死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寫這一群體的故事腳本?種族歧視下的美國,他們何時才能真正呼吸?全球震驚弗洛伊德,46歲,5月25日因使用假鈔嫌疑,遭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白人警察德雷克·肖萬「跪頸」執法近9分鐘,其間多次掙扎求饒「我無法呼吸」,最終送醫不治。
  • 體制內是深井,體制外是江湖
    在座位上打盹的我,突然想起,就是去年的今天,我割斷了原來的生活,心裡裝著盲目的勇敢和樂觀,飛了1200公裡,來到香港這片陌生的土地。 一晃,一年了。心裡唏噓一聲,像做夢一樣,掐自己一下,疼。  一年之間,兩個世界,猶如硬幣的正反面,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另一種完全新鮮的人生體驗。
  • 年輕力壯設計師染新冠肺炎送急診 IG發文:我幾乎不能正常呼吸
    來自埃及尋求庇護的塔瑞克現居美國,近期因新冠肺炎而進急診室。他在IG上發了一篇自己染疫的文章:「我不想要嚇大家,或是拿我的文章散布恐慌讓事情更糟,」塔瑞克在限時動態上寫著,告訴大家自己有比較好了。「我知道儘管我很年輕和健康,我還是經歷一段艱辛的過程,但這不表示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只是零星案例,希望不要發生。」 「我發這篇文只是想請大家待在家裡,認真看待這件事,」塔瑞克說,「別仗著你年輕就和朋友外出玩樂,你得戴上口罩,你得小心,這很重要。」
  • 罵總統不等於糾錯,美國體制回應社會關切的速度太慢了
    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一個需要思想的時代,思想也必將引領這個時代。本著這樣的信念,我們中國研究院每年都舉行一次思想者論壇,邀請國內外有影響的思想者進行深度對話。今年我們聯繫了斯蒂格利茨教授等一批海內外知名學者,一起探討「疫情後的世界向何處去」。這次我和他聚焦美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等一些問題,進行了一場蠻有意義的視頻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