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百 小刀|編輯
沐陽 筠涼|作者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設備解鎖變得越來越重要而解鎖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從圖案解鎖、指紋識別、虹膜解鎖在到現在的面容解鎖方式大行其道。一層層的解鎖方式保護著我們的隱私還要財產安全,那我們不禁問哪一種方式最安全,今天我們來說說面容識別技術。
你手機的面部識別技術真的安全嗎?
面部識別技術廣泛應用於手機安全識別上,包括但不限於手機。像一些商店也會用到面部支付的設備。我們拿手機舉例,現在市面的手機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手機的解決方案,就是直接通過前置攝像頭實現的2D人臉識別。另一種則是像一些品牌的高端旗艦手機,在其前置的「劉海」部分的紅外線元器件實現的3D結構光人臉識別。
下面我們分別介紹這兩種解鎖方式。
2D人臉識別簡單來說就是手機攝像頭先多次採集用戶照片,並從中篩選出較為清晰,面部特徵明顯的照片。然後手機從這些照片中採集人臉特徵點,比如眼睛間距、鼻子大小、嘴巴高度等能夠量化儲存的幾何信息,並且儲存在手機的解鎖程序之中,這樣就算是面部信息錄入成功了。接下來就等待用戶解鎖時,手機攝像頭再次重複前面的步驟,採集出解鎖當前持有手機的人的面部特徵信息,並與錄入信息核對,只要兩者的面部特徵點在一個大範圍內保持一致即可解鎖手機。
如果說2D面部解鎖的識別維度還僅限於一個平面,即擁有長和寬兩個維度,那麼3D結構光的面部識別就加入了深度這一維度,來使得面部識別的精準度更高也更難破解。
那麼深度這一維度是通過怎樣的技術來實現的呢?
3D結構光技術它利用了人的雙眼能夠感知深度的原理,在結構光模塊中放置兩顆攝像頭模擬人眼所看到的畫面,然後通過對左右攝像頭拍攝到的圖片進行特徵點對比,由於左右兩個攝像頭拍攝到的照片並不是完全一樣的,這樣就可以通過三角測量來計算出畫面內的物體的深度信息,與此同時為了減少這種算法帶來的大量計算量,也是為了提高解鎖的速度,模塊中還加入了紅外發射模組,通過這個裝置投射出大量的不可見紅外點來輔助計算人臉的深度信息。
下面我們具體講一講面部的安全性,也就是講是不是只有你自己唯一才可以解鎖手機。有這樣一則新聞,據俄羅斯新聞通訊社(塔斯社)報導,2018年1月30號一對來自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市的雙胞胎,向蘋果公司索賠2000萬盧布(約合224萬人民幣),理由是蘋果最新的iPhone X手機內置的Face ID面部識別功能,無法有效辨別二人的面部特徵。
為此很多人做了這樣的測試,發現確實有小概率發生這種情況。但這種也是在極小的概率下發生並且發生在新手機上。在雙胞胎中的一人長時間使用手機之後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手機繼續也在不停的學習。比如你今天突然起了個痘痘,你的手機儲存信息也會隨著改變。
但是隨著發展,面部黑產也愈演愈烈。主要為人臉信息的販賣等等那這樣我們的小夥伴就大驚失色,難道我們要關閉支付平臺面部支付了嗎?關於這個問題可以一句話概括:不用擔心,刷臉支付安全性非常高!
目前,支付平臺人臉識別準確率超過99.6%,結合虹膜、眼紋等多因子驗證,對人臉面部3000多個特徵進行採集,準確率能達到99.99%,超過肉眼識別97%的識別率。只要人眼能區別的人,識別程序就能認出。而程序能分辨出區別的,人眼不一定認得出。
我們經常在一些視頻中看到,妻子拿著手機趁老公睡著的時候刷臉支付,那這刷臉安全嗎?男同志們大可不必擔心 ,刷臉支付是採用Face++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身份驗證。在驗證的時候需要對著手機鏡頭眨眼、轉頭,完成動作才能登錄的叫3D交互式活體檢驗。你不可能睡覺的時候還能不停的眨眼睛,同理,用照片、視頻或者軟體模擬都逃不過系統的「眼睛」。
人臉識別支付技術有上百個識別特徵點,所以即便是雙胞胎也有細微差別。而對於這個差別來講,機器識別比人用眼看更加準確。另外在支付時,支付平臺並未將人臉識別作為唯一的風控手段。對登錄信息等會有全方位的風控。換言之人臉識別是為我們的風控多加一把鎖,而不是唯一的一把鎖。
目前的面部識別技術良莠不齊。很多公司等採用2D平面技術,或許用一張照片就可以解鎖,在小區物業等應用場景中,相對而言在這種場景中也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我們應該加強安全意識。
技術沒有絕對完美,就像人無完人。好在技術會不斷迭代,人類也會不斷學習進步。面部識別支付被攻破不應當成為普通用戶產生焦慮的來源,更不能一口否定技術發展。不斷完善面部識別技術——這樣的焦慮應當交給技術研發人員。
目前受限於成本,3D 面部識別技術應用不如 2D 面部識別廣泛。但返過去看 2D 面部識別技術剛興起的那段時間,成本同樣居高不下。如今它們能滲透到消費級電子產品當中,說明該技術的成熟度以及成本都已經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技術的進步會給社會帶來便利,這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力量。然而技術在完善的同時也必然會有各種不完善。我們應該相信的是,技術的漏洞可以去彌補,但是人心出了漏洞,那就難了。
所以,什麼技術最安全?
是你的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