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首福利,關注公眾號,回復「s1測試視頻」,可得到lumix s1 vlog模式在不同曝光不同iso下的測試視頻!!!
進入正題~
這次和電影學院的同學進行了一次視頻作業的拍攝,我主要負責設備的調試,本次使用lumix s1相機,s1的強大功能給攝影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本文帶來一些拍攝心得,也是對這次拍攝的一個總結,期待在以後的拍攝中,lumix s1可以帶來更多的驚喜。
同時也給冷師哥道個歉,因為是雙攝影的設置,我一直在拍攝中帶有情緒,在曝光、鏡頭使用、白平衡設置上也產生了很多分歧。以後我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給攝製組增添麻煩。
先上一波截圖,佳能35mm F1.4鏡頭,4000iso,vlog模式拍攝,arri lut直出。
讓我非常驚奇的一點是,vlog模式下有「降噪」這一功能,並且其強大使人嘆為觀止。
log曲線對暗部的處理,簡單理解是——增加暗部曝光量獲得更多暗部細節,所以,暗部非常容易產生噪點,給後期的降噪帶來很大的困難,並且後期電腦的配置也不能太低。
「降噪」為拍攝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vlog模式下「降噪」有十檔的選擇範圍,5檔之後,效果顯著。本次拍攝,夜戲非常多,我們iso開到4000,欠曝四檔,降噪八檔,視頻畫面依然可以滿足大屏幕播放需要。
降噪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後期提亮暗部細節,會發現噪點同樣減少,這就增加了對畫面明暗二次調整的可能性。要知道後期提升暗部亮度,噪點滿天飛,很多人看了就頭疼。但這一功能使得後期工作變得簡單起來。
文章開始的截圖都是僅僅套了一個lut,沒有進行其他的任何後期處理,在放映時已經可以媲美電影級別的降噪效果,同時機內降噪對細節的損傷較小,除非超出寬容度範圍會出現色彩斷層,其他盡可放心使用。
由於疫情的緣故,只帶了一塊原廠電池回家,這塊DMW-BLJ31電池,額定容量3050mAh,7.4v充電限制電壓8.4v。雖然額定容量很大,但s1的機身功率也是相當大的,我們從晚上十二點開拍,勉強支撐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後續使用充電寶通過type-c接口進行供電。除了耗電較多,tpye-c供電毫無壓力。為了保險起見,我們配備了影辰的v口電池掛板,通過usb輸出大電池的電量進行供電,像電影機一樣方便。
其實對松下原廠的709lut一直不是很滿意,還原709後畫面偏灰,飽和度較低,對紅色很敏感,整體有些偏暖紅色。
松下的vlog是對arri的logc的曲線的模仿,那麼是否可以套用arri的709lut進行還原呢?sony的slog3也是對這一曲線的模仿,使用song的官方lut又是怎樣的呢?
針對這一問題曾經和松下影像的王麒老師討論過,理論上是可以的,但不同廠家有不同的色彩科學、影像風格,實際效果還需要自己試驗。
以下是vlog分別套用arri、松下、索尼的709lut呈現效果。
三者有什麼差異呢?說說我自己的感受。
首先,松下是三者中灰度最高、反差最小的,偏紀錄片風格,對於高光和暗部都有很好的還原,第一眼看的時候並沒有很強的衝擊力,但時間長了就會很舒服,適合拍攝拍現實主義或者文藝題材。色彩方面,對白色的還原是三者中最好的,很少受到有色物體反光的影響,色彩純淨。過曝頗有小清新風格。對紅色物體尤為敏感,整體偏暖紅色調。
sony的lut還原畫面反差大,對暗部細節還原差,欠曝五檔死黑一片,但畫面凌厲,很有科幻感,適合營造驚悚恐怖的效果,畫面中黃色特別明顯,人臉在欠曝時也會呈現蠟黃色。拿老法師的話來說,畫面「塑料感」很強。
arri給我的感覺是最舒服的,影調反差舒適,畫面柔和,色彩清新,有些偏藍青調。對於暗部的還原不是很理想,容易偏藍紫色,尤其是在s1的屏幕上監看時會特別明顯,影響前期拍攝的判斷。但也不失為一種影像風格。
雖然s1屏幕強的一批,大可所見即所得,但曝光數據遠比肉眼要靠譜。這次拍攝帶著美能達的測光表,但到現場後,除了打燈測照度訂光比,基本上就沒再用過,s1機內曝光輔助使用起來更加方便、快速。
點測光一直是被忽略的神器般的存在。s1觸屏快速方便,點在哪裡,配合點測光就可以瞬間在曝光標尺上給出該點的亮度!!!對的,快速、準確。如果你對觸屏的區域選擇不是那麼相信,那麼還可以通過遙杆來選擇點測光區域,按下遙杆放大檢查,16倍的放大不僅可以清楚的判斷曝光,還可以對焦點、噪點進行檢查。
拍攝中,甚至在我還未拿出測光表的時候,掌機人員就已經完成了所用區域的亮度測量,不得不感嘆,太強了。
但是點測光有一個缺點,不知道為什麼,曝光標尺只能顯示+3到-3檔之間的曝光讀數,這就導致超出這個區間的曝光量還需要用亮度測光表進行檢查。
此外,另一個強大的曝光輔助工具——波形示波器。
s1號稱有10bit位深,log拍攝可以媲美電影機,果真名不虛傳。在前期的測試中,我們對vlog的寬容度進行測試,這個測試會在之後的文章中為大家展示,這裡先列一下結果。
在iso640時,欠曝8個光圈,過曝6個光圈依然有細節;在iso4000時,欠曝6個光圈,過曝7個光圈依然有細節。vlog的寬容度已經接近電影級別的14bit。並且4000iso時的寬容度分布更加均勻,暗部和亮部很好的兼顧。
由於我們的燈光設備較少,攝影老師一直使用4000iso進行拍攝,畫面中除了高光點外其他區域大多處於欠曝3個光圈以上。拍攝時確實挺不放心的,但在電腦上回放時,暗部細節都清晰可見,對場景真實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