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8日,湖南交通頻道特邀國寶級劇團「中國國家京劇院」震撼登陸湖南大劇院,為您帶來大型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珍貴門票正在火熱搶定中,撥打114免費送票上門,或到湖南大劇院官網優先選座,也可親臨湖南大劇院票房。新春大戲,湖南交通頻道邀您共賞。 今天先給大家普及一點京劇知識,各流派的掌門人到底是誰呢?
【四大鬚生】
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的說法。而在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鬚生的著名京劇演員有七位,他們分別是: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前後四大鬚生來歷
20世紀2、30年代,京劇老生演員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鬚生」。20世紀30年代年代末期,高慶奎因嗓疾而漸退舞臺,譚富英崛起替換了高慶奎。餘叔巖和言菊朋均於20世紀40年代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聲譽日盛,在專業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四大鬚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了和餘、言、高、馬四大鬚生區別,譽之以「後四大鬚生」。至此,京劇史上有了「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之分
餘叔巖(1890——1943),又名餘第祺,祖籍湖北羅田,生於北京。老生余三勝之孫,青衣餘紫雲之子。曾從師於吳連奎、薛鳳池、李喜瑞、姚增祿。一度「倒倉」,嗓音變壞,不能演戲。嗓音恢復後,跟譚鑫培學過一出《戰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繼承譚派,又有所創新,形成唱腔剛柔相濟的餘派。
高慶奎(1890——1942),名鎮山,字子君,清末名醜高四保之子。幼時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師從賈洪林、賈麗川等人,後得到劉鴻聲、孫菊仙、汪桂芬、譚鑫培等人指點。他廣學各家,被戲稱為「高雜拌」,他並不在乎。30歲後才唱出名氣,1921年自組「慶興社」(後改慶盛社)。擅唱悲憤激昂、勁拔酣暢的唱腔,形成「高派」。其演唱氣足神完,一氣呵成;念白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做工深刻細緻,精於表情。他的唱念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氣口「滿宮滿調」、長腔拖板的唱法抒發人物感情,以求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除了演《轅門斬子》、《斬黃袍》等,還編演過《竊符救趙》、《史可法》、《哭秦庭》、《楊椒山參嚴嵩》等愛國劇。贏得「南有周信芳,北有高慶奎」的讚譽
言菊朋(1890——1942),名錫,蒙族。初為票友。1923年,與梅蘭芳到上海演出,贏得喝彩,正式「下海」。師承譚鑫培,更注意音律和四聲調值,形成婉轉跌宕的「言派」唱腔。也與程硯秋、尚小雲、楊小樓有過合作。晚年體弱,死於貧病交加。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職,由業餘愛好轉為專業演員。他注重音律,講究以字求腔,於細膩中寄深情,創立婉轉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讓徐州》、《臥龍弔孝》、《汾河灣》等劇目。其子言少朋繼承了他的藝術風格。
馬連良(前、後四大鬚生均在列)(1901—1966),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念白清楚爽朗,聲調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馬派」,代表劇目有:《十老安劉》、《串龍珠》、《春秋筆》、《將相和》、《赤壁之戰》、《趙氏孤兒》等。
譚富英(1906—1977),擅長靠把戲,繼承了「譚(鑫培)派」和「餘(叔巖)派」的風格,並發揮自己的特長,稱為「新譚派」。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空城計》、《戰太平》、《擊鼓罵曹》、《將相和》等。
楊寶森(1909—1958),根據自己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稱為「楊派」。代表劇目有《失空斬》、《伍子胥》、《擊鼓罵曹》、《洪羊洞》、《汾河灣》等。
奚嘯伯(1910—1977)曾得到京劇名老生言菊朋的賞識,授以《擊鼓罵曹》等戲。代表劇目有《白帝城》、《寶蓮燈》、《清官冊》、《蘇武牧羊》、《法門寺》等,尤以《烏龍院》更負盛名。
【四大名旦】
在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結果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梅先生對京劇旦角的唱腔,表演和服飾,做了很多創造性的改革和創新。梅先生的優美大方的唱腔,雍容華貴的表演,對京劇的影響是極大的。梅先生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歡迎,也得到世界的歡迎。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梅派的形成,是梅先生對京劇的巨大貢獻和深遠影響而形成的。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
程硯秋(1904—1958),演青衣,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臺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四大流派】
在各種藝術中形成不同的學派是很自然的。諸如表現派、體驗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識流等。而京劇中的學派都是以演員的名字命名的,所謂梅派,程派等等。這是因為京劇是以主演為中心的演員藝術,都是通過演員本人廣泛學習與繼承前輩的表演技藝,結合本身的性格愛好、生理特徵和藝術修養在藝術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見解,並據此所創造的獨具特色的表演劇目、方式和手段,經過頻繁的演出實踐,得到觀眾的承認和歡迎,從而在京劇舞臺上形成以主要演員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創造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潮流和學派。
梅派:由梅蘭芳創立。梅蘭芳畢生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創造出大量善良、溫柔、華貴、典雅而具有正義感的古代婦女形象。
程派:由程硯秋創立。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過嫻靜凝重的舞臺形象表現古代的女性,尤其善於塑造遭遇悲慘、具有外柔內剛性格的中下層的女性。
荀派:由荀慧生創立。善於塑造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嬌婉的風格。
尚派:由尚小雲創立。以剛健婀娜為特有風格,唱、念、做、打均不尚纖巧,以氣與力取勝,具有陽剛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