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是英國公的嫡女,迫於家族利益下嫁給新貴沈國舅,父親英國公三朝元老在京城是首屈一指的貴族,張氏從小受父母寵愛金尊玉貴長大,低嫁給沈國舅這個皇親國戚,很無奈。
沈家比自家門戶低的就罷了,沈國舅不僅二婚還帶三個孩子,沈國舅又對過世妻子表現的情深義重難以忘懷,又納妻妹小鄒氏為妾,還封妾氏為誥命夫人,小鄒氏又是個要強愛搞事情的性子,還處處擠兌張紙,這讓高傲清高的張女士很受不了。
張氏的情形和當年顧廷燁的母親白氏很相似,都是二婚男並且都對亡妻情深義重,念念不忘。
可悲的是白氏散盡家財被人利用完之後早早離開人世,張氏也在渣男沈國舅差不多寵妾滅妻的情況下被壓垮,不過還好她有個強大的娘家,可以站起來,活得很好。
小秦
小妾小鄒氏恃寵而驕不知天高地厚,處處欺負張氏,在她臨場之際差點害了張氏的性命。
驕傲清高的張氏一直不屑和小鄒氏一般見識,張夫人暗地裡為女兒籌謀策劃,順便給傲氣的女兒的洗腦。講道理擺事實的告訴她,光有清高驕傲是不行的,不要總說都是命,你不壓在命頭上,命就要壓到你頭上。然後舉例了永昌侯府的梁夫人。
永昌侯府的梁夫人,那是我打小要好的姊妹,真真跟你一個性子。當初,她也是嫁了不中意的人,便使起了小性子,三天連頭冷著臉,夫妻生了嫌隙,叫通房鑽了空子,趕在她前頭生下兒子。唉……我去勸她也不聽,鬧到如今庶長子爬到他們母子頭上。」
「芬兒呀,世上哪有事事如意的。好日子要過,壞日子也得過下去,還得過好了。」
張氏忍著淚,點點頭,母親的話聽進去了。
另外老父親英國公薑是老的辣,只一番話幫女兒討回了公道。
英國公心疼女兒被一個小妾欺壓差點在生孩子的時候丟了性命,去見皇上的時候仿佛蒼老了10歲,皇帝很愧疚。
英老公爺半句追究之意也無,反還諫言皇帝不必掛懷。「陛下乃天下之主,便是要張家血戰沙場,以命死搏,兒郎們哪個又會皺下眉頭!無論何時,陛下意之所向,老臣劍鋒指向,本是臣子應盡的本分。何況區區兒女婚嫁之事,陛下莫要為婦人哭啼所擾。」
這番話說得鐵骨錚錚,皇帝十分感動,連連道:「愛卿乃國之磐石,寡人之幸。」
感動完了回宮,皇帝慢慢回過味來。
同樣一樁婚事,人張家不樂意,但還是好好履行義務,英國公府的嫡出小姐被個小妾騎在頭上,居然張家也一聲不來抱怨,強自忍耐,這是為何?人家這是在盡忠!
而沈家恰恰相反。
和張家結親是皇帝的意思,報答鄒家是沈家的意思,現在你們姐弟幾個處處抬舉小鄒氏,慢待張氏,到底是什麼意思?莫非是對聖意不滿,不能公然抗命,所以私下報復?!
皇帝開始冷落皇后,又以嬉戲怠學為由斥責大皇子與二皇子。
後來皇后素衣請罪,說自己管束娘家無力。最後妥協的結果是,鄒家大舅爺流徙西南三千裡,二舅爺三十大板,另罰沒泰半家產以作賠償,沈國舅受聖旨申斥,罰俸一年,並閉門思過三個月。小鄒氏被禁足打耳光。
張氏為了孩子,不在是高高在上仙女,放下身段和沈國舅和解,不在冷言冷語,兩個人關係慢慢好起來。
張氏作為將門虎女本來就是又美又颯的,在京城大亂的時候,有小賊竟然跑到沈家偷竊,看到屋裡都一幫女人,欺負她們手無縛雞之力,滿口汙言碎語。
張氏火冒三丈,直接數劍削下兩賊首的耳朵,餵了黑獒。
至此後,沈府上下見了張氏都繞著走;張氏其後數十年的日子也過得極有派頭,妾侍不敢頂嘴,繼子女不敢囉嗦,若說因禍得福也未可知。
有個強大的娘家,自己又能夠立得起來,小妾不管如何作怎麼受寵,也威脅不了她當家主母的位置。
就鄒氏的情形,張家都不用出手,沈國舅收拾鄒家那些爛攤子也把情分給磨沒了,後來小鄒氏被關進來了家廟,白髮蒼蒼才出來,張氏一生生了六個兒女,頗有兒孫之福。
張氏無愛的婚姻裡也能夠過得很好,活出自己,離不開背後強大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