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臺山茶葉基地一隅
在神奇的北緯30度線上,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孕育出了鍾靈毓秀的雨城區。多夜雨、多雲霧的氣候,也讓此地成了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地區之一。
好山好水出好茶,精耕細作育極品。位於雨城區草壩鎮的雨城區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基地「雲臺山茶葉基地」,更是將這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
2019年以來,雨城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農業多貢獻」要求以及省、市關於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安排部署,以園區建設為帶動,著力構建雨城區現代農業「3 3」產業體系。2020年,雨城區集全區之力、全民之智,全面推進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突出雅安藏茶這一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雨城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新路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借科技力量
走現代農業之路
「空氣溫度9℃,空氣溼度86.6%,光照強度9547(lux)……」12月8日上午10點,在雲臺山茶葉基地入口處,一塊液晶顯示屏滾動播出著該基地中10260畝茶園的各項參數。與此同時,在雨城區數字茶園管理平臺上,這些實時數據也在同步更新。
山巒疊翠間,一排排茶樹正在生長,雲霧繚繞下,整齊排列的茶樹更顯優雅之美。在該基地內,茶園全面覆蓋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今年還通過社會化服務運用了太抗、捕食蟎等生物防治技術,實現綠色防控全覆蓋,農藥施用量低於全區平均水平。茶園修剪後,小的枝葉直接回歸茶園,較大枝條粉碎後也會回歸茶園,實現肥料化應用,園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實施「豬—沼—茶」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畜禽糞汙有效利用,化肥施用量低於全區平均水平。
大力推廣中小型、智能化、專業型農業裝備和設施,生產機械化率高達58%;率先在全區實現「五良」融合,建成集機械化、智能化、數位化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在基地茶園中,監控攝像頭、農業氣象站、蟲情測報燈、土壤墒情監測站等數字茶園的田間設施一應俱全,收集到的視頻數據、溫度和溼度數據、害蟲發生情況、土壤墒情數據等,全部集中到信息化中心,而這些都是雨城區現代農業數位化的具體表現。
現代農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將信息化技術服務於農業生產全過程和農村管理。在園區建設中,以公共服務中心為基礎搭建了「園區多元功能服務平臺」和「園區數字農業智慧平臺」,從茶葉的生長、採摘到加工、銷售進行全方位監測和服務,用科技為茶產業發展賦能,真正實現茶葉提質增效。
據悉,按照省委、省政府「農業多貢獻」總體思路,結合雨城區產業布局,該區制定了《雅安市雨城區現代農業園區總體規劃》,至2024年,雨城區將建成園區4個,分別是雨城區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雅上線茶葉 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西蜀熊貓竹海現代竹產業園、沿周公河冷水魚產業園區。
雨城區重點建設的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按照「茶業立區、工業強區、城市興區、開放活區」的發展思路,重點建設藏茶加工園;中國藏茶村「藏茶科技文化旅遊中心」、中國藏茶城「藏茶工業文化旅遊中心」;標準化機採示範基地、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基地、「兩個替代」綠色發展示範基地;園區多元功能服務平臺、園區數字農業智慧平臺,以此形成「1 2 3 2」抱團發展模式。
「2020年3月,雨城區進入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名單,未來的目標是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雨城區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藏茶看雅安,雅安藏茶出雨城。為推進藏茶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質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帶動農民增收,雨城區依託省科技研發平臺「四川省藏茶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集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專家力量和農業部門專家,組建園區專家團隊,設立專家工作站,為雨城區茶葉發展領航。
用生態優勢
尋振興發展之計
茶園多美景,一茶一景皆醉人。
在雨城區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雨城區多措並舉,讓農業園區建設實現遍地開花。
雨城區作為全省五個開展「三社」融合試點工作縣之一,率先在園區內開展試點工作。園區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社共同成立「雅安市雨城區塘壩供銷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成為雨城區首家「三社」融合公司,實現「三社」聯合發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同時,依託茶園美景,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入社會資本,規劃打造精品民宿13處,形成「茶山藝林」精品藝術民宿群落,現已建成厚山坊、茶隱鄉居、野舍3家民宿,盤活農村閒置土地。2020年,雨城區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
該農業園區始終堅持「姓農、務農、為農、興農」原則,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採取「合作社 N」模式,開展新型訂單、股份合作、服務帶動等多種合作經營,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富了企業的同時,也讓群眾分享了全產業鏈發展帶來的財富。
雅安雨城供銷惠農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在該園區內從事茶園管理社會化服務。此舉也讓雲臺山茶葉基地內的茶葉種植戶王永平,感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家中有20畝茶園,無論是春茶採摘還是後續管護,都要花費大量人力,時常出現請不到工人的情況。有了社會化服務這一載體,茶樹的修剪、施肥、除草、病蟲防治及冬季封園管理都不用操心了。」王永平說,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他很放心。
社會化服務不僅能做到茶園的統一管護和病蟲害統防統治,茶園收益也從以往的4000元/畝提升到如今的5000元/畝。同時,社會化服務的用工需求再次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目前該農業園區內社會化服務,就已發放人工工資125萬元,助農增收效果顯著。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輔以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培育出來的有機好茶,一經上市便迅速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
「名優茶較其他地方的茶葉價格更高,大宗茶價格也比其他地方價格高,但是大家都更願意買這裡的茶。」茶葉收購商周磊說,今年他收購了25萬公斤鮮葉,其中雲臺山出產的佔比90%,雖然價格略高,但他深知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做出一杯真正的好茶。
藉助雲臺山良好的生態環境,目前此地正在進行旅遊開發規劃。12月8日,浮雕大師韓德雅正在基地的步遊道(生產便道)上,為鑲嵌其中的十幅茶馬古道浮雕進行最後的裝飾工作。「翻山越嶺」「餐風宿露」「藏茶古鎮」……一幅幅反映茶馬古道道路艱辛,以及茶馬古道帶來的文化、經濟和商貿交流融合的浮雕作品,讓青翠茶園有了點睛之筆。
據了解,該農業園區採用「農旅 」發展模式,使農村變景區、茶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空氣變人氣,全力構建特色農業產業支撐鄉村旅遊、特色新村發展的新格局。
近年來,雨城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挖雨城區茶文化和藏茶特色,先後建成了中國藏茶村和中國藏茶城,並著力打造藏茶科技文化旅遊中心和藏茶工業文化旅遊中心,以此為雨城區文旅、農旅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雅安日報記者 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