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滿山小茶樹 做好茶葉大文章

2020-12-23 金臺資訊

雲臺山茶葉基地一隅

在神奇的北緯30度線上,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孕育出了鍾靈毓秀的雨城區。多夜雨、多雲霧的氣候,也讓此地成了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地區之一。

好山好水出好茶,精耕細作育極品。位於雨城區草壩鎮的雨城區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基地「雲臺山茶葉基地」,更是將這句話體現得淋漓盡致。

2019年以來,雨城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農業多貢獻」要求以及省、市關於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安排部署,以園區建設為帶動,著力構建雨城區現代農業「3 3」產業體系。2020年,雨城區集全區之力、全民之智,全面推進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突出雅安藏茶這一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具有雨城特色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新路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借科技力量

走現代農業之路

「空氣溫度9℃,空氣溼度86.6%,光照強度9547(lux)……」12月8日上午10點,在雲臺山茶葉基地入口處,一塊液晶顯示屏滾動播出著該基地中10260畝茶園的各項參數。與此同時,在雨城區數字茶園管理平臺上,這些實時數據也在同步更新。

山巒疊翠間,一排排茶樹正在生長,雲霧繚繞下,整齊排列的茶樹更顯優雅之美。在該基地內,茶園全面覆蓋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今年還通過社會化服務運用了太抗、捕食蟎等生物防治技術,實現綠色防控全覆蓋,農藥施用量低於全區平均水平。茶園修剪後,小的枝葉直接回歸茶園,較大枝條粉碎後也會回歸茶園,實現肥料化應用,園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實施「豬—沼—茶」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畜禽糞汙有效利用,化肥施用量低於全區平均水平。

大力推廣中小型、智能化、專業型農業裝備和設施,生產機械化率高達58%;率先在全區實現「五良」融合,建成集機械化、智能化、數位化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在基地茶園中,監控攝像頭、農業氣象站、蟲情測報燈、土壤墒情監測站等數字茶園的田間設施一應俱全,收集到的視頻數據、溫度和溼度數據、害蟲發生情況、土壤墒情數據等,全部集中到信息化中心,而這些都是雨城區現代農業數位化的具體表現。

現代農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將信息化技術服務於農業生產全過程和農村管理。在園區建設中,以公共服務中心為基礎搭建了「園區多元功能服務平臺」和「園區數字農業智慧平臺」,從茶葉的生長、採摘到加工、銷售進行全方位監測和服務,用科技為茶產業發展賦能,真正實現茶葉提質增效。

據悉,按照省委、省政府「農業多貢獻」總體思路,結合雨城區產業布局,該區制定了《雅安市雨城區現代農業園區總體規劃》,至2024年,雨城區將建成園區4個,分別是雨城區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雅上線茶葉 食用菌現代農業園區」、西蜀熊貓竹海現代竹產業園、沿周公河冷水魚產業園區。

雨城區重點建設的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按照「茶業立區、工業強區、城市興區、開放活區」的發展思路,重點建設藏茶加工園;中國藏茶村「藏茶科技文化旅遊中心」、中國藏茶城「藏茶工業文化旅遊中心」;標準化機採示範基地、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基地、「兩個替代」綠色發展示範基地;園區多元功能服務平臺、園區數字農業智慧平臺,以此形成「1 2 3 2」抱團發展模式。

「2020年3月,雨城區進入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名單,未來的目標是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雨城區相關負責人說。

中國藏茶看雅安,雅安藏茶出雨城。為推進藏茶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質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帶動農民增收,雨城區依託省科技研發平臺「四川省藏茶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集合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專家力量和農業部門專家,組建園區專家團隊,設立專家工作站,為雨城區茶葉發展領航。

用生態優勢

尋振興發展之計

茶園多美景,一茶一景皆醉人。

在雨城區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雨城區多措並舉,讓農業園區建設實現遍地開花。

雨城區作為全省五個開展「三社」融合試點工作縣之一,率先在園區內開展試點工作。園區內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層供銷社共同成立「雅安市雨城區塘壩供銷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成為雨城區首家「三社」融合公司,實現「三社」聯合發展、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同時,依託茶園美景,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入社會資本,規劃打造精品民宿13處,形成「茶山藝林」精品藝術民宿群落,現已建成厚山坊、茶隱鄉居、野舍3家民宿,盤活農村閒置土地。2020年,雨城區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

該農業園區始終堅持「姓農、務農、為農、興農」原則,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採取「合作社 N」模式,開展新型訂單、股份合作、服務帶動等多種合作經營,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富了企業的同時,也讓群眾分享了全產業鏈發展帶來的財富。

雅安雨城供銷惠農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在該園區內從事茶園管理社會化服務。此舉也讓雲臺山茶葉基地內的茶葉種植戶王永平,感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家中有20畝茶園,無論是春茶採摘還是後續管護,都要花費大量人力,時常出現請不到工人的情況。有了社會化服務這一載體,茶樹的修剪、施肥、除草、病蟲防治及冬季封園管理都不用操心了。」王永平說,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他很放心。

社會化服務不僅能做到茶園的統一管護和病蟲害統防統治,茶園收益也從以往的4000元/畝提升到如今的5000元/畝。同時,社會化服務的用工需求再次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目前該農業園區內社會化服務,就已發放人工工資125萬元,助農增收效果顯著。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輔以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培育出來的有機好茶,一經上市便迅速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

「名優茶較其他地方的茶葉價格更高,大宗茶價格也比其他地方價格高,但是大家都更願意買這裡的茶。」茶葉收購商周磊說,今年他收購了25萬公斤鮮葉,其中雲臺山出產的佔比90%,雖然價格略高,但他深知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做出一杯真正的好茶。

藉助雲臺山良好的生態環境,目前此地正在進行旅遊開發規劃。12月8日,浮雕大師韓德雅正在基地的步遊道(生產便道)上,為鑲嵌其中的十幅茶馬古道浮雕進行最後的裝飾工作。「翻山越嶺」「餐風宿露」「藏茶古鎮」……一幅幅反映茶馬古道道路艱辛,以及茶馬古道帶來的文化、經濟和商貿交流融合的浮雕作品,讓青翠茶園有了點睛之筆。

據了解,該農業園區採用「農旅 」發展模式,使農村變景區、茶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空氣變人氣,全力構建特色農業產業支撐鄉村旅遊、特色新村發展的新格局。

近年來,雨城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挖雨城區茶文化和藏茶特色,先後建成了中國藏茶村和中國藏茶城,並著力打造藏茶科技文化旅遊中心和藏茶工業文化旅遊中心,以此為雨城區文旅、農旅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雅安日報記者 胡月)

相關焦點

  • 雲南一村盛產茶葉,漫山的茶樹價值上億,一斤茶葉能賣到五萬!
    雲南一村盛產茶葉,漫山的茶樹價值上億,一斤茶葉能賣到五萬!現如今全球經濟都在飛速的發展,儘管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可是房價和物價的上升給大家的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一部分人選擇在大城市工作,但是他們卻在小城市裡買房子,畢竟很多城鎮的房價遠遠低於大城市。可是在雲南有一個村莊號稱是全國最有錢的,因為這裡滿山都是能夠賺錢的,這到底是哪個村莊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 大雪山尋訪古茶樹
    野生古茶樹。  本報記者 徐元鋒攝通往森林深處的小路。  本報記者 徐元鋒攝 冰島湖景色。  楊建宇攝 去勐庫大雪山訪茶路上,記者心裡一直嘀咕:那些國內外遊客尤其是茶葉愛好者,千裡迢迢趕來看「不能喝的茶」,到底圖啥?勐庫大雪山地處雲南省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雲南最「有錢」的村莊,家家都是千萬富翁,滿山都是搖錢樹
    雲南最「有錢」的村莊,家家都是千萬富翁,滿山都是搖錢樹,現在旅遊業大火,增加了大家出去旅行的機會,除了比較繁華的大城市,很多村莊也越來越有名了, 有些村莊很有特色,除了吸引很多遊客,提高知名度外,這些村莊也越來越豐富了。
  • 紅茶、綠茶、白茶的茶樹都長什麼樣子?聊聊關於茶葉的那些事
    但是,最近竟然有粉絲朋友問我:「紅茶、白茶、綠茶的茶樹都長什麼樣子?紅茶的葉子是不是紅色的?」聽完這個問題,我實在是震驚萬分,覺得實在有必要給大家科普一下各種茶類是怎麼一回事了!其實,不同的茶類,像紅茶、綠茶、白茶等,都這是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品種,跟茶樹的關係不大。
  • 英國偷走中國茶樹,還污衊中國茶葉有毒,我國損失百億白銀
    茶葉在古代是中國的特產,自從從絲綢之路運送到國外之後,中國茶葉就成了許多歐洲貴族的奢侈品。茶葉,也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在清朝時期,清政府更是通過茶葉,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那裡賺取了巨量的白銀。清朝之前,中國牢牢地掌握著制茶技藝,英國只能從中國進口。
  • 眾興茶葉:大河邊畔的翠綠,七月山間採嫩茶證明了想致富栽茶樹
    茶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想了解茶文化又怎麼能離開貴州茶呢,都勻的毛尖,遵義的毛峰茶和湄潭翠芽以及鳳岡的鋅硒茶葉等聞名於國內外,除了酒,茶葉也是貴州的一大特色。如今貴州的茶葉漫山遍野,甚至有的地方形成了茶葉觀光園,有機地結合了茶葉和旅遊的發展,特別是遵義湄潭縣和鳳岡縣的茶葉發展成為了貴州的茶葉代表,成為了其他縣市的學習典範。
  • 什麼是黃金芽,這個茶葉品種好嗎?
    所謂悶黃就是在殺青和揉捻後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後以溼布蓋上,悶上幾個小時,讓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黃金芽黃金芽屬於山茶類,它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浙江餘姚三七市德氏家茶場場長張完林在附近茶葉地中偶然發現的。黃金芽茶樹是屬於光照敏感型、黃色系變異綠茶新品種,葉子是黃色的。
  • 上工佰草茶葉籽油:科技富農的樣本
    這片區域,北接浙江百山祖,西攬閩北武夷山,東望福鼎太姥山,往南有交溪奔騰向福安而去…… 以壽寧縣為中心,方圓百公裡之內,正是全國茶葉種植最密集,茶園高達300多萬畝,茶樹品種最豐富的區域。此處兼具山地海洋、盆谷地氣候特點,雨水多、光能足、溫差大。
  • 鴨滿塘、茶滿山:光山不「光」
    闞力 攝中新網信陽1月5日電 題:鴨滿塘、茶滿山:光山不「光」作者 闞力「光山是光禿禿的山嗎?」多年前,這句來自靈魂的拷問,直擊老光山人內心。現在聽到這句話,光山人都會莞爾一笑,不多解釋。「請到光山,一看便知。」光山縣地處豫南大別山區,隸屬河南省信陽市,交通閉塞,區位偏遠,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轉機從5年前開始。
  • 茶樹花,歷經磨礪為甘露
    原創: 小丸子 食品與生活這個季節似乎沒有什麼花了,走在水庫邊卻發現這裡有很多茶樹正在開花,零零落落,東一大株西一小片,一副沒人管理自生自滅的樣子。根據中國植物志的記載,茶葉的野生種遍見於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因為能夠製作成茶葉,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自古以來就在各地廣泛栽培。茶樹屬於灌木或小喬木,長得不是很高,葉子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這樣一片小小的葉子,經過加工,既可以變成紅茶也可以變成綠茶,讓如此多的人著迷,每天都離不開它,真是很神奇。
  • 「小茶葉」託起「大產業」
    通訊員 藍海燕 黎清倩裡洞鎮鵝石村是新興縣特別偏遠的小山村,有著平緩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村民素有種茶的習慣。近年來,在該縣人大代表梁建波的帶領下,茶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昔日漫山的荒坡變成如今的「金山銀山」。
  • 「揚子江心水,蒙頂山上茶」,吳理真手植七株茶樹後,唐時成貢品
    蒙頂山,高山雲霧出好茶蒙頂茶是中國傳統綠茶,產於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蒙頂山。產地全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下雨天多達200天。蒙頂山常細雨濛濛、煙霞滿山,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散射光增多,有利於茶葉中合氮物質的形成。
  • 茶樹:一路向北——從「南茶北引」看我國農業發展的種植時空革命
    作為茶葉專管員,擺在王永華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勸說大隊幹部拿出一塊地來種茶。王永華回憶說,後來,生產隊每種一畝地的茶樹,省裡免費給三斤尿素。大家為了拿尿素種糧食,才願意在山坡上種茶。正是這樣靠著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土辦法」和實實在在的「誘惑」,茶樹才真正在山東紮下根。這些茶樹不但「住」了下來,還一不小心產出了好茶。
  •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據茶史考證,最早利用茶的是炎帝神農氏(距今6000~5500年前)。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載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裡的荼就是指茶,意思是能夠以茶解毒。
  • 茶葉好不好,要看這三點!
    一款茶好不好,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合你的口味了,你就覺得好喝,不合你口味了,你就覺得不好喝。別人認為好的,不一定適合你自己。但是,忽略這些「個體差異」的因素,一款茶好不好,還是有一些具體標準的。今天就以綠茶和黑茶這兩種風格迥異的茶葉為例,來說說決定茶葉好壞的幾個因素。一、選對原料綠茶的原料講究細嫩,用料大多很嫩。
  • 雲南大葉種茶-世界優良茶樹種群
    雲南大葉茶是南亞熱帶和地處世界熱帶北緣的準熱帶氣候型茶樹。樹形為喬木或小喬木,葉大而厚軟,芽頭粗壯而多茸毛,發芽早,產量高,茶多酚含量高最適合制傳統普洱茶和滇紅工夫茶。所制普洱茶歷史上有「名重天下」之美譽。所制紅茶具有小葉種紅茶之香、印度紅茶之色和味的品質特點。雲南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哺育出雲南大葉茶優良的品質,也造成雲南大葉茶抗寒性較差的缺點。
  • 抹茶是用哪些茶樹品種做的呢?
    -1- 中茶108 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從龍井43插穗輻射誘變後選育而成的國家級茶樹良種。該品種屬灌木型,中葉類,特早生,葉片呈長橢圓形,葉色綠,葉面微隆,葉尖漸尖,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特點是發芽特早。
  • 雲南鎮沅文怕村:茶樹成為群眾「搖錢樹」
    又到一年春茶飄香的季節,來到雲南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文怕村,在隨處可見的大茶樹上,總能看到茶農們晃悠的身影,靈巧的雙手正在不停地採摘「搖錢樹」上的「金葉子」。以前文怕村茶葉種植及加工技術欠缺,茶樹的經濟效益沒有顯現,群眾增收渠道單一。脫貧攻堅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和省人民銀行的真情幫扶下,文怕茶逐漸走出大山,對外知名度越來越高。鎮黨委政府每年都會邀請老師到文怕村現場教授茶葉管理和製作技術,培訓涉及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茶農。
  • 海拔越高,茶葉會越好嗎?
    海拔越高,茶葉並非就越好。以海拔來論茶葉的好壞,這顯然是不恰當的,海拔不是主要影響茶葉的主要因素,對茶葉影響最大的是其生長的生態環境。也就是說,茶葉的生態環境好,那麼茶葉就長得好。很多名優綠茶的海拔都不高,比如像西湖龍井的海拔都不算高,甚至可以算沒有海拔,但龍井的生態環境很好,長得好,自然製作出來的口感也會好。
  • 茶樹抗凍機制研究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茶樹最適宜生長範圍在20~25℃,高溫和低溫都不利於茶樹的生長。據報導,茶樹春芽萌動的溫度為10℃左右,即生物學最低溫度,茶樹在該溫度以下會受到冷脅迫(駱耀平,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