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事變:日本帝國走向自我毀滅的起點

2021-01-12 騰訊網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日本走向二戰的毀滅之路?

20世紀初的日本帝國,由於外交層面的成功而一直順風順水。從1900年的庚子事變,再到稍後的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以戰勝國姿態撈得好處。但國力的上升,並不意味著內部矛盾就能夠被迅速磨平。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突然出現,日本的脆弱經濟結構也遭受重創。

於是,在226事變的陰霾之下,帝國加速開啟了自我毀滅的按鈕。

畸形的經濟結構

日本的226事變 其實由1929年的金融危機觸發

日本226事變的直接誘因,當然是爆發於1929年的國際經濟危機。這場金融浩劫從起始地紐約開始,迅速影響到大西洋對岸的歐洲各國,並陸續傳導至列強的海外殖民地和專屬勢力範圍。經過一年的快速蔓延,又在遠東重創了日本經濟。

1930年,日本國內的商品價價開始急劇下跌。米價從原來的每石27日元,突然暴跌至17日元每石,讓負責耕作的農民大量破產。為了餬口,很多人不惜賣兒賣女,並希望在城市中尋找工作機會。但城裡的中小企業主們也很快受到經濟蕭條影響,不僅產能大跌,不少人還直接宣布破產。當部分農民湧入城市,發現那裡已經被失業的工人們佔據。雖然自明治維新以來,任何國力上升都沒有帶來大幅度的生活水平提高,但如此重擊還是讓很多人在感情層面就接受不了。

20-30年代的日本街景

就在這民不聊生同時,政局也極度混亂。當時日本的民政黨和政友會兩大政黨權力鬥爭趨於白熱化,行賄受賄事件層出不窮,這些政客們只盤算自己和本黨的利益,不顧民眾的死活,這更激化了日本社會的矛盾。作為政治核心的天皇,卻對這樣的現象表示滿意。因為只有不同利益集團的分裂對抗,才能確保自己的獨特地位不受動搖。他本人早已不再是那個沒有實權的虛君,反而通過幾十年的改革撮取了大量利益。在整個1920年代,日本皇室已持有的股票和公債達6000萬-1億5000萬之間,旗下的森林、牧場和耕地總量也價值4-5億日元。

此外,日本帝國長期以軍隊作為自己最有價值的資產,並進而圈養出一個握有武力的龐大利益集團。軍部麾下的武裝部隊約有17個師團,總兵力達25萬人。經濟危機爆發後,大量工廠無法接到外貿訂單,轉而完全為擴軍備戰計劃服務。軍費很快就從1932-1936年之間暴漲到5.11億日元,誓要在亞洲大陸上同擁兵百萬的蘇聯陸軍相抗衡。同時,海軍也不甘人後,在1936年將軍費提升到5.67億日元。他們的目標當然不是配合陸軍迎戰蘇聯,而是要在浩瀚的大洋兩頭迎戰美國和英國。因此,兩隻吞金巨獸聯手佔據了每年國家預算的一半份額。

截止1940年時的日本帝國海軍艦隊

暴走的下級軍官

軍費的上漲 並不能緩解中下級軍官們的生活困難

在軍費暴漲的同時,日軍下級軍官的生活水平卻由於通貨膨脹而不斷下跌。整個社會的經濟蕭條,也讓他們的家庭陷入饑饉,引起了這部分人的強烈不滿。但從來只接受片面信息灌輸的他們,並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困難源自何處。相反,任何反對繼續擴軍備戰的人士,就成為了他們發洩不滿的訴求對象。因此,226事變的爆發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1936年2月25日夜,東京下起了三十年來罕見的大雪。即將調駐滿洲的第1師團的步兵第1和第3聯隊,以及近衛師團的近衛步兵第3聯隊、野戰重炮兵第7聯隊中的1483名士兵,在青年軍官的命令下分獲得槍枝彈藥。然後,所有人集合聽取軍官們的暴動宣言。經過一段煽情而反智的鼓動,軍官帶著部隊從第1師團駐地出發,兵分數路發起了理不直氣壯的「天誅」行動。

參與226事變的青年軍官與士兵

2月26日凌晨5點,21名軍官的帶領叛軍發起了襲擊行動。當時的首相官邸、內大臣私邸等官員的住處都遭到攻擊。陸軍省、參謀本部、警視廳、陸軍大臣官邸和東京的朝日新聞社也紛紛遭到佔領。被叛軍殺害的有被誤認為是岡田首相的松尾傳藏大佐、內大臣齋藤實、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甚至還有明治維新的元老--藏相高橋是清。到這天上午,整個東京已陷入一片恐怖之中。叛軍還要求時任陸軍大臣的川島義之,將自己昭和維新、忠君愛國的義舉上奏天皇,實現政權的更迭。

然而,叛軍們的忠心耿耿,並沒有讓天皇們把他們當一回事。後者甚至輕描淡寫的表示,不管其精神如何,都不是自己的期望。顯然,作為一個政治野心家,天皇本人是不可能贊成這類下克上的謀反舉動。倒是日本陸軍高層不乏同情叛軍的人,以至於對叛軍採取姑息忍讓態度,引起天皇本人的大為不滿。軍部迫於皇室壓力,才從附近調集了4000援軍進入東京,將叛軍駐地全部包圍起來。但任何象徵性的非暴力解決方案,都無法化解下級軍官們的暴走之心。

明治天皇對表忠心切的叛軍不削一顧

興奮的海軍

進入東京勤王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士兵

當陸軍因226事變而處於尷尬地位之時,素來與之爭奪軍費預算的海軍可謂興奮不已。鑑於天皇並不支持叛軍的態度和陸軍對於暴力解決的態度曖昧,海軍主動提出由自己代勞,為皇國平息事變。

很快,海軍的陸戰隊陸續從佐世保等基地趕往東京。耗費巨資建造的戰列艦也駛入東京灣,用違反《華盛頓條約》的大口徑主炮對準了幾處叛軍據點。陸軍方面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想辦法勸幾位帶頭的軍官自裁謝罪。然而,早已上頭的青年軍官們卻不想善罷甘休,而強調最高控制權的天皇也不準備放過罪魁禍首。於是,陸軍官僚們只得調入了更多兵力施壓,並不停的廣播放送天皇敕令和《告士兵書》。最後還撒下3萬張傳單,勸誘加入叛軍的士兵們歸隊。

返回原先軍營的226叛軍

眼見大勢已去,叛軍軍官只得放任全體士兵歸隊。但除1人自盡之外,其餘人都對苟活抱有希望。但因為觸犯了天皇對軍隊的最高統帥權,共有17名肇事者被軍事法庭處以死刑。整個226事件也經過4天的緊張對峙而得以平息。

然而,226肇事者的最終目的,卻在事態平息後被幾乎全部實現。原本就非常好戰的軍部,此後對於下克上的青年軍官更加放任,並引得道貌岸然的天皇也陸續「加入」其中。至於那些依然提倡理性的個別政治家,也因為自己的身家性命所考慮,選擇以隨大流的方式默許了激進道路。

第二年 日本陸軍就開始陷入中國戰場

也是在當年,日本正式同德國和義大利籤署了三國軸心協議,為後來的二戰格局奠定基礎。一年後,大批激進軍官便義無反顧的踏入了中國戰場。

相關焦點

  • 帝國的毀滅 | 當惡魔走向終點
    帝國的毀滅 Der Untergang  (2004)導演:奧利弗·希施比格爾編劇:貝爾恩德·艾辛格 / 約阿希姆·費斯特 / Melissa Müller主演:布魯諾·甘茨 / 茱莉安·柯勒 / 烏爾裡希·馬特斯 / 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娜 / 科琳娜·哈弗奇 / 克裡斯蒂安·貝克爾 / 託馬斯·克萊舒曼 / 海諾·費爾希 / 馬蒂亞斯·哈比希 / 米歇爾
  • 劉三解:明治盛世後日本為何大步走向毀滅?(上)
    事後,兵變在昭和天皇的強硬要求下被鎮壓,主謀軍官一律死刑,然而,日本走向「軍部」主導的軍國主義的進程卻大大加快了,看起來好像歷史開了個玩笑。『滿洲事變』(編者註: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青森第五聯隊送回戰死者的遺骨時,戰死者的親屬為了想得到撫恤金,在兵營門前演出了遺骨爭奪戰!其中也有的父母給出徵的兒子寫信說:『戰死之後用國家發給的錢來盡孝吧。』」
  • 人類在未來可能會走向自我毀滅,以另一種生命形式存在
    在自然界,我們會發現一些自我毀滅的奇怪生物現象,比如經常會有一些動物選擇集體自殺,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生物現象,科學家也搞不明白這些動物到底是為什麼要這樣做?難道是它們集體抽風,腦子壞掉了?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 二二六事變:昭和青年和他們的帝國夢|讀嘉
    雖然少壯派的二二六政變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北一輝本人也被當時的日本政府以教唆政變的思想主導犯為名正式起訴而遭槍決,但是,也正是經由這一事件,日本的軍政主張和輿論風向,向北一輝和少壯派的方向傾斜,日本從此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深淵。北一輝(1883年4月3日-1937年8月19日),日本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政治哲學家、國家社會主義和超國家主義的提倡者、法西斯理論思想家。
  • 梁文道:如果你想了解近現代的日本,這是唯一的選擇
    1895年開始,短短幾十年的日本,如何狂熱擴張,又怎樣走向自我毀滅?看理想最新節目《日本帝國興亡史:1895-1945》將為你抽絲剝繭,從歷史視角解答以上這些問題。節目現已上線看理想App。但是為什麼又必然走向後來的擴張之路?這段歷史,今天重溫,不只是因為跟我們中國人息息相關,我們需要了解另一方的故事,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也需要思索——在大國崛起的過程當中,面對著怎麼樣的誘惑、面對著怎麼樣的機會、如何避免以前的人所犯的錯誤,如何為自己找到一個更清晰、更可行的前路?這就是我們推出這一檔節目《日本帝國興亡史》的基本立意。
  • 汪小菲醉酒不滿大S帶娃風波後,發文:你們在走向自我毀滅的路上
    汪小菲醉酒不滿大S帶娃風波後,發文:你們在走向自我毀滅的路上。在事件持續發酵之後,汪小菲終於忍無可忍地在凌晨四點鐘發出了一篇博文,他生氣地表示,很多造謠者都是在看圖說話,並且聲稱他們是在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上,最後還用柱子哥的話來為自己鳴不平,因此也有很多支持大S和汪小菲的粉絲表示,黑粉們就不要再欺負老實人了,畢竟,再老實的人也是有脾氣的。
  • 帝國的毀滅:希特勒人生的最後12天,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
    關注【十肆】微信公號回復 但是,想想他所製造的那些罪惡吧,他殺害了多少人,他又帶給了多少家庭以死亡和悽涼。當惡魔走向終點,總是見令受害者大快人心的事情,他們的感受來得乾脆真實,而對相對的局外人來說,感情就有些複雜了。描述希特勒最後日子的《帝國陷落》就因此,獲得了不同的評價,陷入了巨大的爭議。
  •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作為巖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帝國時期》介紹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歷史。1890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1952年,則是《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本卷承續上卷《明治維新》,全面回顧了改革之後的日本走向現代化、深度融入世界和不斷發起、參與戰爭的歷程。這段歷史不僅給日本,而且給中國、亞洲乃至世界都帶來了影響至今的深刻變化。
  • 「七七事變」是顆後悔藥:日本原不想擴大事變
    得了手,嘗到了甜頭,一發而不可收拾,第二年又發生了「盧溝橋事變」。不少日本人喜歡探討所謂「盧溝橋事變的真相」,研究是誰開的第一槍,除了日本人的嚴謹習性之外,更多的是出於一種「悔不當初」的感情。雖然更加親英美,但蔣介石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什麼「仇日派」,就是這個並不仇日的蔣介石,也對日本帝國做了最後的忠告:「這四點立場,是弱國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對方猶能設身處地為東方民族作一個遠大的打算,不想促成兩國關係達於最後關頭,不願造成中日兩國世代永遠的仇恨,對於我們這最低限度之立場,應該不至於漠視。」
  • 德富蘇峰:日本帝國的「戈培爾」
    但是隨著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這個本來呼喚和平主義的言論家卻突然轉向,狂熱地鼓吹戰爭,提出「大日本膨脹論」。在他看來,這場戰爭是「膨脹的日本,進行膨脹的活動之良機」,日本一旦取勝,「可促使朝鮮改革,可訂立北京城下之盟,可獲得幾個億的賠款,我日本確立在世界上的地位,這些豈不都是在此一舉嗎」。從此,他從平民主義走向帝國主義,而且毫不掩飾地以「帝國主義的急先鋒」自命。
  • 《湮滅》自我毀滅的毀滅
    對於外來物質我們首先要問是好的還是壞的,會不會毀滅人類。人類,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人類的自我毀滅性!影片裡去燈塔都是去送死的,她們有一個共同點把原本好的生活弄得一團糟。因為出軌被丈夫知道了心裡總覺得虧欠,女主開頭一再強調是虧欠男主才去的燈塔,而且她知道原本的男主不在了。因此看出(原生女主)是有自我毀滅意識的男女主出來後都表現出了沉思憂鬱,對自我的懷疑。
  • 本尼:自我救贖?自我毀滅
    今天介紹的一部英美劇叫做《梅爾羅斯》,講述的一個出生在上層階級家庭的在童年遭受家庭暴力男主角派屈克-梅爾羅斯,從一開始的自甘墮落到慢慢走向自我救贖的故事。主角背景:兒時受到父親非人般的虐待,因此對父親一直有著陰影。
  • 電影《帝國的毀滅》觀後感
    一、影片初印象1) 影片介紹    《帝國的毀滅》(德語:Der Untergang,英語:Downfall
  • 《黑客帝國》:AI毀滅不了人類,只有人類自己可以毀滅
    1994年,沃卓斯基兄弟創作了《黑客帝國》的劇本,好萊塢的製片人看到如此科幻的劇情,心底暗暗打鼓:這玩意兒能拍得出來嗎?要知道,當時的沃卓斯基兄弟只是好萊塢新人編劇,沒有大佬推薦,也缺乏知名作品背書。所以《黑客帝國》被擱置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 《元首的憤怒》出處在這裡-簡評《帝國的毀滅》
    昨天晚上把《帝國的毀滅》看完了,事實上不是一次性看完的,因為電影太長了,所以我分了兩天看完。我為什麼看《帝國的毀滅》,並不是因為我對世界歷史感興趣或者是我對希特勒這個人物感興趣,而是因為《元首的憤怒》。《元首的憤怒》惡搞版本非常之多,以至於元首的出名程度遠遠超出這個角色本身。
  • 錯判日本野心釀劇變 史達林與「九一八事變」
    史達林由於情報缺失而完全錯判形勢,致使整個遠東格局產生劇變。在處理中國對日抗戰的問題上,蘇聯的外交策略基本上也大致遵循相似的套路,它從1937年到1941年的種種反覆,或已能從「九一八事變」前後看出端倪。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虎石臺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在瀋陽以北的柳條湖南滿鐵路段引爆事先安放的炸藥。緊接著,關東軍立刻聲稱這是東北軍所為,隨即開始進攻北大營。
  • 周六薦書 |《巖波日本史:帝國時期》
    :帝國時期》是日本歷史學家由井正臣的代表作。作為巖波日本史系列的第八卷,《帝國時期》介紹了1890至1952年的日本歷史。1890年,是依據前一年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明治憲法》)召開第一次帝國議會的年份;1952年,則是《對日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生效的年份。本卷承續上卷《明治維新》,全面回顧了改革之後的日本走向現代化、深度融入世界和不斷發起、參與戰爭的歷程。這段歷史不僅給日本,而且給中國、亞洲乃至世界都帶來了影響至今的深刻變化。
  • 二戰電影《帝國的毀滅》觀後感
    一、影片初印象1) 影片介紹 《帝國的毀滅電影《帝國的毀滅 2) 電影的主要情節 這個周末說好要看一部電影的,正好在西瓜視頻上看到了 放映 二戰納粹德國戰敗的最後時光的電影《帝國的毀滅》,所以就看了起來。看過之後還是受到了不少的震撼。
  • 引發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日軍,全部死於非命
    關於七七事變的意義,幾十年來已經研究得夠多的了,各種著作汗牛充棟,客棧就不再囉嗦了,今天咱來看看當年引發衝突的日軍都有什麼樣的下場。這位無意中成為導火索的志村菊次郎,很快就被遣送回國,並被開除出軍隊,這也是為了毀滅罪證吧,還好沒有殺人滅口。不過,到了戰爭後期,日軍消耗太大,志村菊次郎於1944年再次被徵召入伍,派到了緬甸戰場。沒過多久,志村菊次郎就被孫立人的遠徵軍打死,橫屍異國。剛才提到的日軍第3大隊大隊長一木清直,就是進攻盧溝橋的直接指揮官,也正是他打響了全面侵華的第一槍。
  •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最終走向太平洋戰爭?|文化客廳
    近代日本與軍事主義的曖昧關係從來都是學界研究探討的核心議題。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仿佛走上了一條「民族切腹之路」,而這條路的終點導向了太平洋戰爭。回顧太平洋戰爭前的這十年,我們不禁疑問叢生——近代日本的軍政結構與對外戰爭的決策邏輯是什麼?作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勝利者,近代日本又會有哪些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