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 東方衛視名醫話養生
腦殼疼
腦殼疼
腦殼疼
我們經常選擇止痛藥緩解腦殼疼
止痛藥能包治百病?
現實當然沒那麼簡單
持續性頭痛不可忽視
頭痛(腦殼疼)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症狀卻是很多顱內腫瘤(腦腫瘤)的首發症狀。
腦腫瘤患者之所以出現頭痛,主要是因為腫瘤產生的佔位效應和局部腦組織水腫,繼而造成顱內壓增高產生頭痛。一些動作如彎腰、打噴嚏等導致顱壓增高也會誘發頭痛,並且會出現噁心嘔吐等伴發症狀,約三分之二的腦腫瘤患者頭痛症狀出現時會伴有噁心、嘔吐等其它症狀。
這種頭痛一般在清晨或夜間較為劇烈,起床後症狀會有所減輕,但在接下來的數天或數周內逐漸加重,每次持續的時間和頻率會有所增加,最後演變為一種持續性、固定性的頭痛。
頭痛≠發生腦腫瘤
首先,頭痛和腦腫瘤之間沒有必然關係。當你出現頭痛症狀並不一定代表得了腦腫瘤。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需要重視:
(1)頭痛症狀持續存在,並且逐漸加重、頭痛發作的形式出現變化(比如疼痛的類型,發作頻率和時間)或者出現新的伴發症狀;
(2)突然發作的頭痛,特別是伴有其他症狀(如噁心、噴射樣嘔吐、癲癇發作、肢體無力等)。
小貼士
如果出現類似症狀大家也不用擔心,建議先去醫院進行頭顱影像學檢查確診。
科學認識顱內腫瘤?
顱內腫瘤大體上分為原發性顱腦腫瘤和轉移瘤:
原發性顱腦腫瘤比較常見的有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神經纖維瘤;
還有一些相對少見的腫瘤,如血管母細胞瘤、畸胎瘤、淋巴瘤、顱咽管瘤等;
大部分種類的顱內腫瘤以良性腫瘤居多,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其中腦膜瘤、垂體瘤、神經纖維瘤等腦組織外的腫瘤手術效果都非常好。惡性的顱腦腫瘤,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輔助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越來越多的患者也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捕捉顱內腫瘤「蛛絲馬跡」
顱內腫瘤的臨床表現比較多樣化,除了頭痛之外,總體還有兩大類:
1、顱內高壓表現:頭痛,噁心,嘔吐,視力下降,視物不清(視乳頭水腫)。這些症狀和腫瘤生長速度快慢、生長部位、年齡會有一定關係。
2、局灶性症狀:不同部位的腦組織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不同位置的腫瘤會有不同的表現;
大腦半球的腫瘤會表現出如下症狀:
1、感覺減退:感覺不到痛、冷熱、觸覺不靈敏;
2、肌力減退:沒力氣、抓不緊,走不動路,一部分病人會出現癲癇,幻嗅、幻聽、幻視,甚至一些精神症狀和記憶力下降等。
蝶鞍區的腫瘤患者顱內高壓少見,視力視野的下降和內分泌的改變是主要的症狀;
小腦和後顱窩的腫瘤常見症狀是頭暈和走路不穩等。
發生顱內腫瘤「罪魁禍首」
目前大多數的顱內腫瘤的病因還不是很明確,和身體其他的腫瘤一樣是多因素綜合作用。
少數幾種腫瘤是明確與遺傳有關,例如神經纖維瘤病,血管網狀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等;
也有物理化學因素誘發的,例如電離輻射和化學致癌物等。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直接導致顱內腫瘤,但是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警惕。
細數顱內腫瘤治療「武器」
由於顱內腫瘤部位的特殊性,目前顱內腫瘤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輔助治療的手段包括放療和化療等。對於一部分具有特異分子病理學特徵的顱內腫瘤,也可以採用靶向和免疫治療的方法。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大多數顱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
隨著技術進步和設備更新,目前手術已經進入了精準微創時代。在多模態影像融合導航的指引下,醫生可在術前規劃最佳手術方案,在術中實時確定精準的解剖位置,在確保腫瘤切除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減少對神經系統功能的損傷。結合術中喚醒、電生理定位以及螢光示蹤等技術,可以幫助醫生更好的判斷大腦重要的功能區域以及腫瘤的邊界,提高手術的療效。
放射治療
根據腫瘤的不同類型以及部位結構可以輔助選用全腦照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以及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等。
化學藥物治療
由於很多藥物難以透過血腦屏障,目前可以應用於顱內腫瘤治療的藥物非常有限,隨著醫療手段和技術的發展,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有效藥物治療顱內腫瘤。
避免「中招」顱內腫瘤
因為目前腦腫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沒有明確的方案來完全防止腦腫瘤的發生。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易感因素,定期體檢,發現任何不適及早就診是應對腦腫瘤最有效方法。同時要避免過度緊張和盲目檢查,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就診和治療。
來源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