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吃日本料理的時候,看著這些高大上的名詞「本膳」、「懷石」、「會席」、「割烹」、「料亭」,雲裡霧裡一頭霧水?沒關係,小族幫你hold住場面,日料「黑話」科普開始:
這些高大上的名詞都是什麼意思呢?通過翻書,我們發現,這些名詞不僅是聽起來高大上,其代表的料理本身……也很高大上。
本膳料理的興起,源於鎌倉時代(1185~1333)末期武士階層開始追求奢華的生活。進入室町時代(1336~1573)後,本膳料理在烹飪上發展出了日本的特色,而儀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規律。
菜碟或碗會置於「折敷」,也就是一種託盤中呈上來。第一個託盤呈上的就叫第一膳,或者就叫做本膳,接著往下是二の膳、三の膳。在形式上,一般菜碟或者飯菜的數目為7、5、3這樣的奇數。
所以最基本的本膳料理形式就是三膳,「本膳」有7菜,「二の膳」有5菜,「三の膳」有3菜。上菜時,所有的菜按照一定的順序
擺放,全部擺放好之後,吃的時候也要按照本膳、二の膳、三の膳這樣的順序來吃。級別較高的則有七膳之多,並且都有御果子相配。
起源於武士階層的本膳料理除膳之外,還有獻,獻的作用是供大家喝酒,每一獻也有相應的食物供應。最基本的儀式為「式三獻」,這是吃本膳之前,按一定的順序先喝三輪酒。酒過三巡之後開始吃正餐。所有的膳用完之後,再接著喝酒,則從四獻算起,歷史上有貴族舉辦的宴會有多達二十一獻。
類似歐洲中世紀時的宴會,吃喝的間隙還有表演,在日本叫做「能」劇。
本膳料理到了現今已經只出現在少數儀式場合了,出現也會遵循以前的制度。故而這個詞的意思跟以前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上海世博會的時候,日本產業館內開設了料亭,提供人均3000元的懷石料理。就算這價格也擋不住中國人民的消費。但到底什麼才是懷石料理呢?
提及懷石則不能不提茶道。喝茶在日本自鎌倉時代末期就流行於各個階層,伴隨喝茶,還有各種各樣的遊戲。到了室町時代初期,也出現了一些佐茶的食物。
由市井的喝茶走向風雅的茶道,最初由奈良僧人村田珠光(1423~1502)發起的。珠光和尚的師傅是個在中國的挺有名的人物。
珠光和尚的師傅一休珠光跟一休學禪,達到了茶禪一味的境界,確立了閒寂茶道觀。
武野紹鷗(1502~1555)進一步對茶道中的外物作了簡化,把用茶引起人興奮娛樂,轉為欣賞、享受茶本身,規定伴隨茶的飲食不能超過一汁(就是湯)三菜。
一汁三菜的概念早於紹鷗的年代,是日本人家常飲食的規格(實際在物資匱乏時,這個也是達不到的),而如果家裡來了客人,這個規格就升級到二汁五菜。
一汁三菜的規格到了紹鷗的弟子,「茶聖」千利休(1522~1591),他把之前茶會之後的酒宴從茶會中剝離了,視茶會為純粹品茶的場所,更重視閒寂的精神追求,並且堅持一汁三菜作為茶道飲食的理想數量。
《利休にたずねよ》 劇照,他本人應該沒這麼帥……利休雖然是閒寂茶的集大成者,對茶道的一些規定影響也非常之大,但在他生前,甚至包括他死後的一段時間,閒寂茶都並不是茶道的主流。在貴族中,追求奢華的大名茶更為常見。大名茶雖然也遵循一汁三菜的規定,但從餐具到食材都極盡奢侈之能事。
《利休にたずねよ》 劇照,貴族喝茶,陣仗可真大利休死後,茶道逐漸向更多的階層流行開來。到了利休去世約百年後,著名《南方錄》被發現,內容是利休弟子對其言論的記錄,類似於《論語》。不過後世考證這是一本偽書,或者是摻雜了一些真實記錄的偽書。但不管怎麼樣,這本書的影響很大,推動了閒寂茶的捲土重來,閒寂茶在大概十七世紀末最終佔據主流。
在利休時代,伴隨茶道的飲食被稱為會席。到了《南方錄》,為了將閒寂茶的飲食與大名茶的飲食區別開來,借用了與「會席」同音的「懷石」一詞。書中記載了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說因為懷石在禪林中叫菜石,將烤熱的溫石放入懷中以溫暖肚腹。
此處的會席不同於江戶後期化政時代(1804~1829)興起的會席料理。而因為今天的懷石料理又明顯不同於南方錄時代的懷石,所以對於這種嚴格存在於茶道中的懷石,在前面加個茶字,以示是茶道中的食物。
簡單總結來說:
會席(利休時代) ≈ 懷石(《南方錄》時代) = 茶懷石(今)≠ 懷石(今)
進入到江戶時代(1603~1868)之後,餐飲文化開始發展,特別是寶曆至天明時期(1751~1789),江戶等大城市出現了一批高級餐館,甚至期間出版了一些餐廳的評價指南。之後雖然沉寂了一段時間,但又在化政時期(1804~1829)達到了頂點。
這一時期的餐館推出了會席料理,將懷石料理中廚師總結出來的烹飪技藝繼承下來,然後從茶道中剝離出來,形成了專門服務於餐飲的形式。當時有「會席」和「即席」兩種,會席是提前預定或按餐館定下的固定菜譜來吃,即席則是去了之後可以點單的。
會席料理有資料提到說會席料理是以飲酒為中心的料理,但似乎又不全是這樣。
美食、美酒、表演、唱歌、跳舞、聊天、娛樂,所有的享受都可以是會席料理的元素。而最奢華的會席料理,就是在「八百善」這樣的高級料亭裡的。
八百善,江戶時代最著名的料亭因為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飲食風氣發生了巨變,所以今天的會席料理,一般也是仿化政時期的。
京料理一詞是明治維新之後才有的,而今天以京都為首的懷石料理,一方面繼承了會席料理部分傳統,又在日本西化中吸收西洋元素,逐漸演變的出一道一道上菜的風格,另外還借用了一些茶懷石裡的理念,讓端坐的食客們感嘆 「果然是借屍還魂」 。
(註:一道一道上菜的風格,未經詳細考證,但與十九世紀法國流行的俄式上菜制service à la russe十分相似)。
也因此今天的懷石料理,並無通行的嚴格規定,各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現代懷石料理中的「八寸」簡單總結來說:
會席(利休時代) ≠ 會席(化政時期) ≈ 會席(今) ≠ 懷石(今)
料亭是較高級的日本餐廳,在以前最重要的是擁有奢侈的大空間,供表演節目等娛樂之用。
料亭現在料亭最鮮明的特色除了特別貴,就是有女將服侍用餐。一般來說,不大接待生客,大阪的料亭到現在仍然是會員制。在器皿上的選擇也非常講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因為地方大,廚房離得遠,菜上來就冷了。而食客也見不到廚師,無法與廚師交流。
所以另一種餐廳應運而生。
割烹一詞源自《孟子·萬章上》裡「伊尹以割烹要湯」,沒什麼特別,就是這兩個字的本義。在日本,割烹並不是一種料理,而是描述直接坐在廚房前面能看到廚師料理的這麼一種餐館,可以很高檔,也可以很市井。
米其林三星的銀座 小十,主廚奧田將餐廳開為割烹的形式據說割烹餐館最早是十九世紀出現在大阪,但不是特別盛行。直到二十世紀後半段,關東地區才流行割烹的形式。我們猜測這與明治維新後日本廚房的西化脫不了干係。
大概1890年左右,傳統的日本廚房就開始改變格局變為長條形操作,二十世紀初逐漸有了自來水,煤氣。到了六十年後,有了系統的櫥櫃,可以把所有廚具雜物收納起來。同時期還有了冰箱等電器。有了這些便利,可能才使得割烹在關東也流行開來。
網上流傳這樣一幅圖
看了這些解釋後,是不是漲了不少姿勢呢,準備好錢包君,一起優雅的去吃高大上的日本料理吧!
本文分享自果殼網旗下知識社區
回復「尋人」,了解如何成為Travelzoo旅遊族達人作家!
猛戳「閱讀原文」,立即訂閱最新最優旅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