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2020-11-19 雅雅媽媽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毋庸置疑,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每年都有如此多的青少年,因為父母和家庭的原因,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這或許和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它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紀錄片裡的主人公之一澤清說過:"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

輟學兩個月的14歲男孩澤清出自於書香門第,但是他卻日夜沉迷於網絡,還辱罵、甚至毆打媽媽。他曾拽著媽媽的頭髮,用"賤"這個詞形容將他養育長大的母親。

在這個家裡,媽媽脾氣暴、愛嘮叨,而爸爸冷漠、暴力又自大,孩子雖然討厭這樣的家庭,但卻漸漸和爸爸媽媽越來越像。澤清的父母雖然總是貶低澤清,覺得他沒出息,但還是為他買好了新房,還準備好了供他去澳洲留學的費用。

02為什麼父母的愛會"養廢"孩子?

澤清的父母跟大多數中國式父母一樣,陷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他們以"為孩子好"為理由,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表達愛意,卻從未傾聽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他們的"愛"對孩子來說,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也是甩也甩不掉的累贅。

父母們卻不知道,他們所強加給孩子的,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正如《小歡喜》裡的英子母女,英子媽媽為了孩子考上清華北大而付出了金錢、時間、精力,可是她卻忘了,孩子的愛好是天文。

父母的這種單方面的付出,最終卻是感動了自己,害苦了孩子。

03父母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愛"?

一、學會傾聽

傾聽孩子的想法,是父母們必須要學會的第一課。《鏡子》裡有一位男生表達出了厭學的情緒,父母們理所應當地認為是早戀導致的。殊不知孩子內心一直都想考大學,但是學校裡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

學不會傾聽的父母,永遠不知道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二、控制情緒

冷靜是溝通的前提。發脾氣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就像是父母拿起武器,跟孩子站在了對抗面,這時候溝通就失去了意義。父母們需要學會冷靜、客觀地面對自己與孩子的矛盾,這樣才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三、尊重孩子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和思想。所以,父母們需要尊重每個孩子身上的個性化差異,不能因為孩子跟自己的期望有所差距,就表達出失望與怨懟。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除了給孩子留下陰影以外,什麼也得不到。

04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反思自己

大多數孩子,用半輩子去等父母說一句道歉;大多數父母,用一輩子等孩子學會感恩。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沒有生來就完美的身份,雙方發生矛盾以後,都需要去反思自己,而不是篤定地認為對方就是錯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贊同"孩子是反射父母的鏡子"這句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鏡子》是一部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關於家庭教育類的紀錄片,具有很強的現實評判意義。該片歷時十年策劃、兩年拍攝,選材來自於武漢的一家專門針對問題少年的心理輔導機構。紀錄片選取了鏡子的題材,將孩子與家長作為鏡子的兩面。並非以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為目的,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警醒當代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鬆懈,讓家長們重新審視自身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父母一生中的必修課。不僅是孩子需要得到教導,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 央視紀錄片《鏡子》: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這幾天,我重溫了央視這組紀錄片《鏡子》火了,總共3集,90分鐘,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直擊當下家庭教育中的親子衝突、情感困境。這部紀錄片讓所謂的「問題少年」說出心聲:父母更需要改造。歷經10年策劃、兩年攝製,紀錄片內容很簡單: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長們也被要求參加6天的家長課堂。
  •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狠狠打了「問題孩子」的家長一耳光
    央視曾重磅推出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這一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分別揭露了三個「問題孩子」身後的教育真相。片子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短短一個半小時,卻是央視耗費了10年時間策劃而成。這也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教育的紀錄片;為此,人大附中還專門停課半天,組織了300多名學生和家長一起觀看。
  • 央視教育記錄片《鏡子》,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但它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心痛。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
  •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有多少父母病了,卻讓孩子拼命吃藥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跟父親打孩子的情節不同,紀錄片中記錄了3個孩子的成長,情節也沒有波瀾壯闊,但對我心靈帶來的震撼卻絲毫不亞於那位毒打孩子的「父親」。這部紀錄片是由央視CCTV-12頻道歷經10年醞釀、2年攝製打造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
  • 育兒模擬器中國式家長 養個別人家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教育過程卻又存在過分溺愛、一味追求應試成績,忽視對人格的樹立。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同一個大環境下成長的我們都有所體會。但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今天介紹的這款手遊《中國式家長》就帶你走進中國父母的內心世界。
  • 當紅女星遭央視痛批:父母是如何養「廢」一個孩子的?
    【棒熊專欄】當紅女星遭央視痛批:父母是如何養「廢」一個孩子的?
  • 「大衣哥」女兒胖成200斤,家裡條件越來越好,為何孩子養廢了
    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給到自己孩子,尤其是當自己覺得以前有愧於孩子的時候,會更加的想要彌補孩子,但是由於過猶不及,反而會對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大衣哥」女兒胖成200斤,家裡日子越來越好,為何把孩子養廢了?
  • 央視10年打造記錄片《鏡子》:別讓愛變成滿滿的傷害
    ◆紀錄片之旅 ◆如果不是背景介紹,我不敢相信紀錄片《鏡子》裡的男孩澤清,竟然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澤清,初二,輟學2個月。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父母也有體面的職業,但卻沒有龍生龍、鳳生鳳。澤清沉迷於網上軍棋,面對母親的關心,竟然罵她「賤」,甚至動手、動刀。
  • 央視紀錄片《中國扶貧故事》播出 聽理縣上孟小學校長講述讓教育...
    記者 吳夢琳8月1日晚,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紀錄片《中國扶貧故事》第三集《上孟》,聚焦阿壩理縣上孟小學,以校長王平為第一講述者,展現教育對貧困家庭、貧困地區的發展命運的真切改變。但家長們願意將孩子送到學校,並不意味著他們重視教育,上孟小學雖然是寄宿制,王平同樣並未放棄對學生家長做工作,在王平看來,家庭的環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李湘女兒英語俏,胡軍兒子帥到爆,別以為中國式教育都是貶義詞
    在如今的觀察階段,王詩齡和胡皓康都經受住了國民的檢閱,這至少證明中國的家長在教育方面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但我們,往往把眼睛,放在那些無能的中國父母身上,把他們的無能歸結為中國式教育的謬誤。BBC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曾經讓中國老師在英國的教學,引發了網絡上對於中國教育的抨擊:「填鴨式教育」「照本宣科」「只教人應付考試,不教人獨立思考」。
  • 12 年跟拍 2 個孩子的不同人生,這部紀錄片值得每一個家長深思
    2017 年,記錄這些孩子成長的 5 集紀錄片《零零後》在央視播出,引起了廣泛討論,豆瓣評分 8.2 分。有人稱它為:每位中國家長都應該觀看的紀錄片。這些孩子從幼兒園畢業了,有的進入公立小學,有的在私立學校,有的上了中國最前衛的家庭學校,有些移民海外.家庭的不同選擇,匯成了一部中國當代教育現狀的奇觀。
  • 「這樣愛你對不對?」中國式家長的教育焦慮
    由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和馬蒂亞斯·多普克(Matthias Doepke)共同編撰的《愛、金錢和孩子:全球養娃經濟學》(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表明,育兒方式正趨於集中化,教育差距同時也在不斷擴大。
  • 真實電影《鏡子》進校園活動
    >點擊進入真實紀錄片【鏡子】片段點擊播放▲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級停課半天。《鏡子》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辦首映典禮暨主創交流會,央視著名主持人任魯豫主持了整場活動。
  • 教育時評 || 孩子可以嬌生,絕不可以慣養!
    @我沒名字: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熊的從來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卷卷餅餅:不好意思,6歲已經能知道很多事了。@孩子王:這一家子才應該真正的被網曝,不教育你兒子,就教育你們這些家長。熊父母毫無原則的溺愛孩子,這不是愛孩子的表現,而是坑害孩子的開始。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沒教《世說新語》有個典故,謝安的夫人教育兒子時,問謝安:「怎麼從來沒有看你教導過兒子呢?
  • 楊迪下跪感謝父母引眾議,中國式家長教育,你的孩子真的喜歡你嗎
    是中國傳統思想裡的含蓄所導致?還是真真正正的孩子們並沒有打心眼兒裡,尊敬自己的父母?不排除有很多良好的家庭關係,而所有的愛也並不一定非得用語言來表達,但是有多少父親母親,感受不到孩子對他們應有的尊敬?其實這本來只是一個很正常的話題,但是上升到很多的言論,比如說父親母親到底應該怎樣做,才會讓自己的孩子打心眼裡尊敬自己,比如說楊迪母親的教育方式在很多家庭裡也都有體現,鼓勵是教育到底好還是不好?總結來說包括以下幾點:言論一:是否要實行鼓勵式教育?
  • 這15部教育紀錄片,直面現實,讓人深思...
    這個故事裡有艱難痛苦也有歡樂喜悅,通過它可以了解中國成千上萬個同它一樣的學校。不僅對一群孩子和一個小鎮的印象有了新的了解,而且能見到中國教育鮮為人知的一面。還深入探討了當代中國青少年在社會高速發展和大變革背景下正在面臨的或可能面臨的問題,折射出來自中國農村和城鎮家庭學生的生活狀況和特有的勤奮、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品質以及對社會、環境的關注和思考。
  • 這15部教育紀錄片,直面現實,讓人深思……
    這個故事裡有艱難痛苦也有歡樂喜悅,通過它可以了解中國成千上萬個同它一樣的學校。不僅對一群孩子和一個小鎮的印象有了新的了解,而且能見到中國教育鮮為人知的一面。 還深入探討了當代中國青少年在社會高速發展和大變革背景下正在面臨的或可能面臨的問題,折射出來自中國農村和城鎮家庭學生的生活狀況和特有的勤奮、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品質以及對社會、環境的關注和思考。
  • 紀錄片《零零後》一部中國式成長實錄
    如今,一部連續十年跟蹤中國零零後孩子成長的系列紀錄片《零零後》,於20日晚登陸央視紀錄片頻道。總導演張同道表示,《零零後》是濃縮十年的一幅人生中景,「我沒有想到拍攝會持續十年之久,是生命成長過程的秘密誘使我不斷前行,我總是好奇地想看到孩子們將會被時間塑造成什麼模樣。」  「零零後」指在2000至2009年之間出生的新新人類,成長於急速轉型發展的中國當代社會。
  • 《中國式家長》玩家化身老父親養女兒,這樣的養成遊戲,你愛嗎?
    《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一經上線就收穫了許多好評,因為它勾起了一代人的回憶,裡面有著許多我們經歷過的元素,只不過當初是孩子,在遊戲裡則是家長養孩子的角度。而《中國式家長》這個遊戲之後也是更新了養女兒的版本,不過只是養的從兒子變女兒,許多玩家的心態就有變化了,紛紛化身老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