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衝著張一山和潘老師追完了《局中人》。
個人感覺整體還不錯,當然作為衛視劇、尤其這種題材來講,在某些方面不能和網絡劇去比較。
客觀講,個人感覺應該是7分上下的分數。但沒想到豆瓣分數很低,上來看看劇評。原來是其中有一條特別誤導人的文章《張一山把演技丟哪了?》
首先,個人認為,這個帖子的作者,很擅長抓眼球,也很擅長靠一種自以為專業且詼諧的方式吸引讀者,增加流量。
但這種純為了黑而黑,純粹為了自己的流量而寫的帖子,著實有些可笑。
這位作者在這裡寫道語病問題,那我也講講我認為沒有語病的看法: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是主語沒錯。
但別忘了在中文語法中,一主語二謂語也是沒錯的。
即: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宣告了中國……
你想黑可以,你說編劇語文初中沒畢業也可以,那我想問問您的中文語法修為究竟幾何?
「分庭抗禮」這一成語雖然常用來形容雙方地位相等、平等對待,但確實含有互相對立的意思,在此處使用並不算錯誤。難道偽政府和國民政府不是對立關係嗎?
從語法上看,確有冗餘,但作為強調中國人民的不屈服,我認為是也可以理解並被接受的。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門口種著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還是棗樹。對於創作方法的不同,本就是見仁見智的。
之後還大放厥詞說什麼一部電視劇「開篇定生死」?
這是什麼歪理?你是網大看多了吧?習慣了前6分鐘評價一部作品。這是電視劇,哪有看了前兩集就能決定一部劇的好壞的?更何況這又是一部諜戰劇,講究的是線索和結構鋪排的複雜性,越往後精密結構的力量越凸顯,很多設計只有看完全劇才能下體現,這樣的東西肯定是看完了以後才能蓋棺定論。
看了幾集就出來下定論的,純屬是惡意煽動大家黑粉。
說這部劇沒有任何邏輯,還說是什麼無用劇情。你是用腳看的劇嗎?什麼都沒看懂就瞎說。
首先沈放擊斃一共四名特務是有設計的,在汪偽政權中潛伏的沈放親自帶隊去抓捕與陳偉奎接頭的方達生。作為一名潛伏的共產黨,他卻奉命抓捕自己人,他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在光天化日擊斃了四名自己的手下,如果不這麼做,就是陳偉奎和方達生的直接暴露。
這麼做當然不夠明智,不能夠「彰顯」沈放的精英諜報人員的人設,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將沈放置入兩難和絕境,究竟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同志遇到危險,還是不惜暴露自己,去提醒和解救同志?這不正是為了營造「危機四伏的緊張感」而做出的設計嗎?
而且也正是由於這幾名特務的死亡,才有了後面日軍包圍方達生住處。這不正是一環套一環的設計嗎?
沈放所處的環境情勢危急,他冒著自己暴露的風險也想嘗試解救方達生,但方達生卻想要犧牲自己,保全沈放。他倆的目的和訴求是完全相反的。
沈放當然知道方達生在此時犧牲掉自己是最明智的選擇。難道他眼看著方達生死,才是「分清局勢輕重緩急」嗎?或許理性上沈放知道自己該這麼做,但情感上他一定不想看到這一幕,即便再冷靜的人身處這樣的情況下都會產生不知所措的情緒和情感,這是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反應,所以此處沈放的不敢抉擇和表現出的慌張都是作為諜報人員的正常反應。
在當時,方達生的決絕是沈放沒有想到的,他衝向方達生是要去解救方達生,難道沈放看到方達生丟手雷時,應該向後退嗎?
你還說方達生為什麼不把手雷丟向沈放?如果方達生那樣做,死的就是沈放了,方達生怎麼會那樣做?為什麼方達生將手雷丟在自己腳下,是因為他不想真的炸傷沈放,所以他在丟手雷的同時將門關上,就是希望儘量減少爆炸的餘波對沈放的危害。
這是充滿了設計感的,怎麼能說是胡來?
而且這個陳偉奎也不是一個無用的人物,在後面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甚至結尾胡半丁的暴露和自殺都是因為這個人,這個人作用小嗎?
你只看了前幾集你當然覺得這個人沒用,那是你沒往後看!
你還說「鏡頭一轉就升官了」。沈放是奉命抓捕的人,雖然方達生死了,但也算是找出了共產黨,踏著自己人的生命升的官,你讀不出他表情裡隱含的痛苦,你當然覺得奇怪。
你說局中人前5集注水?恰恰相反,局中人線索鋪排的非常複雜,看完全劇的人都知道。
首先,在《局中人》整個故事中「沈放的頭部嵌入彈片」是他和沈林獨特人物關係的根源和開始。是非常重要的線索。沈放頭部有彈片是沈林暗殺加藤導致的,等於是親哥哥在弟弟的身體裡埋了一枚定時炸彈,這也是後續情節中沈放對沈林充滿怨氣的直接根源之一,也是後續沈林與沈放相處時難以理直氣壯的根源,可以說這一行為是該劇雙雄人物關係構建的基礎,僅以第一集40分鐘的體量展現這一關鍵情節還能說是注水?
再說說2-4集沈林做局調查沈放和沈放的越獄,這段你之所以認為有注水嫌疑是因為你並沒有往後接著看。在第9集時,揭露了沈林從沈放上軍校時起就一直關注沈放,所以他對沈放的懷疑不僅僅是例行公事,也不僅僅是因為加藤毅一的刺殺事件。
所以沈林才做了這麼一個局,這是沈林第一次主動設局試探沈放,主動性在沈林身上,但沈放不僅識破了沈林的局,還巧妙的證明了自己的清白,這難道不是突顯沈放的心思縝密嗎?
該篇文章中將張一山與《潛伏》中的餘則成進行對比,認為只有餘則成那樣的表演才是諜戰劇中潛伏人員的應有狀態。這是一種對諜戰劇片面的理解。雖然沈放和餘則成二人同為中共地下黨員,但並非所有的中共地下黨員都是一模一樣的形態和千篇一律的表演形式。
沈放與餘則成的人物設定有很大的差異,二人本身的性格有差異、所處環境有差異、身體狀況有差異、人物境遇有差異,最重要的是兩個人潛伏的位置有差異。一名間諜偽裝自己是要根據自身所處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並不是所有的諜戰人員都能永遠保持沉著冷靜,在第一集中,沈放是身處危局之中的,他有那樣的反應是因為環境所迫,而不是機械的一味的表演「老道內斂,穩重機警,謹慎示弱,綿裡藏刀」。
在之後幾集,沈放因為情勢改變,也順勢調整了自己的表演方式。沈放是潛伏在軍統的,他本身又是監察院副院長沈伯年的小兒子,他的身份註定了他稍顯紈絝的做派更能融入環境,所以才有了那樣的表演。而且開篇張一山的表演是有意與後續自己的表演相區分的,隨著後續的觀影,自然可以看到張一山表演的全貌,僅以開篇數集下定論,是以偏概全式的觀影,是盲人摸象。
同理反觀《局中人》裡汪洪濤、任先生、秦參謀、胡管家等潛伏人員,他們的表演各有特點,都是對自身所處環境做出的反應,是「變色龍」式的表演,而不是像孫紅雷在塑造餘則成時一樣,演成「潛伏人員」。
首先該戲是一部雙男主戲。潘粵明飾演的沈林並不是該戲的絕對主角,與《白夜追兇》進行對比有失偏頗。
而且該戲前期是以沈放作為主視角進行敘事的,線索主要圍繞著沈放,沈林的很多重頭戲都在後續的情節中,僅以全劇十分之一的集數便判斷潘粵明的演技是狹隘的。
隨著後續故事情節的發展,沈林表演的複雜性已經有了展現他性格內斂、原則性強、剛直不阿,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僚,在工作環境中本身就會被孤立,再加上自己的妻子眼睜睜在自己眼前死去,更是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身為家中長子,他被寄予厚望,但對弟弟沈放的懷疑,又讓自己置於兩難的境地。身處這樣一個複雜的生活環境和精神環境中的人物,本身就極其壓抑,潘粵明演繹出了沈林所具有的隱忍與克制,更將他內心的孤獨進行了很好的刻畫,而沈林的這種看似不夠「精彩」和「生動」的表演直到他擺脫了自身困境,才真正得到解脫。
上面僅僅對於這篇帖子進行一些個人看法的闡述。我並不是一定要洗白局中人,這部劇和千萬萬萬的影視劇一樣,有他的缺點、槽點、bug。
原貼作者這類自詡為所謂的「影評人」,丹其實不過是靠著這種陰陽怪氣的方式碰瓷、掙錢、掙流量。
你可以認為張一山表演過火,潘粵明面癱,你也可以說不喜歡這部劇,不愛看。但你不能通過片頭的這一篇字幕和前2集就評價一部影視作品的好壞,一部90分鐘的電影你不會看10分鐘就給分吧,那更何況是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呢?
當你沒有看過全劇,就妄下這種為了黑而黑的定論,這是不是對整個製作團隊有些缺乏尊重呢?
當然,可能在這類「影評人」心中,也許根本談不上尊重,他們需要的就是用直接有效的方式讓自己得到關注,讓自己顯得那麼的與眾不同。就像是老師上課,底下一定會有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學生,永遠跳著腳接下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