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觀眾口碑裡的國產好劇越來越多了,但也始終沒有讓我養成追劇的習慣,可今年的一部算不上全方位好劇的《局中人》,卻讓我沉浸其中。
單憑這個名字,就很有味道,局中人,乍一看似乎再普通不過,我相信如果是前幾些年的風格,這部劇一定會被叫《風鈴》,看完這部劇你才真正明白,以往的類似劇,其實只主講一個主角,而《局中人》,是講的所有人。
網上也看過了一些評論,大多數是批評態度,這些評論我不否認,比如說張一山的演技還是不能算真正的實力派,比如有的劇情的安排有漏洞,但我覺得相比起來,這部劇的可圈可點之處更多,給我帶來的思考更多,所以我認為它總體勉強是個瑕不掩瑜的作品。
《局中人》的背景是日本投降到解放戰爭勝利,這四五年期間充滿了國共雙方的明爭暗鬥,明爭是正面戰場不用多說,暗鬥的情報戰、間諜戰某種程度上說比正面戰場更加驚心動魄,更有可挖掘的題材和故事。
《局中人》想表現在這個背景下國家的各種身份的有良知的人對時局對理想世界的思考而導致的或是信仰變化,最終都導向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主旨也很明了。但這個深奧的道理,《局中人》沒有像很多劇一樣讓角色去教條地去說教,而是給各個角色安排的一件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而使他們思想上自然而然的產生變化,可能是因為編劇懂得,有過經歷的人說出來的話,才更能讓人動容。
《局中人》最大的看點,不是間諜戰多麼精彩,不是情報對峙多麼縝密讓人拍案叫絕,而是劇中主角和各個配角的思想的成長,和人性的真實。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不對此劇的間諜工作部分的劇情紕漏作過多吐槽,因為它從來就沒有側重於間諜工作,所以當劇中所有主要角色的思想蛻變這個主要任務完成了之後,最後一集的劇情就顯得十分倉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了。
說到成長,主角沈放從不願意做敵後工作到即便有機會撤離也要堅守崗位,從不認父兄到深愛家人的改變固然讓人欣慰,但更能讓人欣喜的莫過於看到作為一個國民黨特務的沈林的變化了。可以看出,為了沈林的成長,編劇安排了一個又一個配角的成長甚至犧牲來作為對沈林的刺激,但還能做到不顯刻意和突兀,可以說非常難得了。
對沈林來說,父親身為國民黨元老卻深明大義最終以死明志,下級姚碧君不願意再監視沈放而只願過普通人的生活,秘書李向輝因未婚妻的悲慘遭遇而對黨國的質疑,學生線人喬治其從做臥底到懷疑再到為了保護遊行女友而被國民黨警察打死等等,這些事,這些人,或者說所有的人,因社會環境的惡劣而被改變的命運,無一不被沈林看在眼裡,一點點,一步步的摧毀著沈林的黨國信仰,而每一個配角的結局,也都無一不震撼著觀眾,也引起觀眾不僅僅是「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思考。
成長背後,反映的是真實,而本劇的真實,不僅僅只在成長。在本劇中,作為觀眾,你幾乎無法把一個扛不住國民黨酷刑的人直接定義為十惡不赦的叛徒,這應該是更符合人性的,觀眾看到的酷刑,其實還遠沒有真實歷史的更殘忍,但觀眾會想,「這正常人誰受得了啊」,從對受刑者的同理心進而自然會想到那些飽受酷刑仍然堅持信仰的烈士,從而不由心生敬意。這種敬意有的時候,比正面宣傳可能更有效果。
劇中的一個話劇團編劇周飛是共產黨預備黨員,被抓之後背叛了同志,但是在同志即將落入國民黨圈套的關鍵時刻,毅然與抱著國民黨特務一同摔下樓,看著最後死不瞑目眼角含淚的周飛,你知道他戰勝了自己內心的恐懼,為了同志付出了生命,你沒法再怪他先前的背叛,因為他是普通人中的英雄。
周飛事件中我們也同時看到了話劇團導演曾牧之的單純和自負,他雖然也是黨員,但做事不考慮後果,對事情進展缺乏有效分析,只認自己的任務不管別人,是個典型的自負型書呆子,這種人到現在也依然有很多。包括喬治其的女友,喬治其不想去示威遊行,因為他提前知道會有危險,這種反應是正常的,女友罵他膽小鬼懦夫,在那種學生都吃不飽飯的背景下,我們也可以理解,但通過前幾次喬治其女友的出現,我們也能管中窺豹看出學生們的單純性和理想性。
沒有人不犯錯,即便是身處敵後的地下黨,很多觀眾認為只有像餘則成那樣的完美特工才算真正的間諜,但他們沒有想過,這麼多年的戰爭,需要多少特工,這些特工不是機器人,是人就有性格和其他各方面的差距,我相信真正的歷史中,也不會是每個特工都是十項全能的優秀吧,偶爾犯錯,但及時和同志一起趕緊彌補,這也許才是一般地下黨同志的常態。
只談人性不談信仰,難免搖擺;只談信仰不談人性,未免無情,這兩種思路都不長久。兼顧人性和信仰,這就是《局中人》的真實,也是普通人應該有的樣子,因為我們都是局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