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局中人是一部諜戰劇,不如說,他描繪了一幅非常真實的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到新中國建立前夕的一幅中高階層以上的生活百態圖。劇中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十分的鮮明,是那個時代一類人的縮影。在這裡,我想先記錄一下本劇的一系列次要角色形象。
首先,以郭連生為代表的,在物慾橫流中迷失了自己忘記了曾經的夢想和赤誠的那一類人。郭連生在劇中只出現在了一個片段中,即沈放在查詢共產黨地下聯絡人汪洪濤同志犧牲的真正原因時。劇中並沒有介紹郭連生的政治成分,但是跟他一起接受汪洪濤組織聯繫的另一位同志周達元先生在犧牲的時候,有給過周達元先生個人的五分鐘鏡頭。我們可以大概推斷出,郭連生和周達元一樣,可能並未加入共產黨,而是由於某種契機,自願為黨在南京持續進行地下工作。但是在國民政府回歸南京之後,他陸續參與了軍統和中統的系列挪用軍需等操作,並最終成為了中統的線人。這個人物形象在劇中只有郭連生一人,但就已經極具代表性。他代表了這樣的一群人。長在戰亂年代,沒有什麼崇高的信仰,卻不願意淪為亡國奴。因而,他會主動地為抗日的力量工作。可是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涉及到國共兩黨之爭時,他的眼界就很局限了。因而,他會為了錢,參與軍統的走私。為了命,成為中統的線人,毫不猶豫地將匕首刺向他的同胞。我們作為局外人,郭連生的行為固然是小人行徑。然而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戰戰兢兢終於將異國侵略者趕出家鄉,再不想過漂浮的生活這種想法確是可以理解的。這種人,有民族大義在,卻也很容易被利慾薰心。
其二,以周達元先生為代表的那一群可以看清時局,政治成分游離在國民黨和共產黨之外的愛國人士。周達元先生在獄中和沈柏年的對話,是我對這部劇正視的開始。他這樣講過:」這個世界是需要改變的。我寧肯多受些痛苦,也想看到這個世界有所改變。「他明白這份改變是需要代價的,」但國民政府讓民眾承受的折磨不比我承受的輕微「,」改變一定會來的「,」我堅信「,感情層層推進,一句比一句強烈。」怕死,但如果我的死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改變,哪怕是一點點,值了", "您應該為我感到驕傲,因為您的學生,他在追求光明"。周達元在劇中出現的場景前後加起來應該不超過十分鐘,但卻是給我留下印象非深的一個角色。與以往的在主線人物的身上能更多的看到信仰和對光明的追求不同,這部劇,除了在沈柏年和周達元師生二人之外,再沒有做更多的贅述。包括主人公沈放為什麼最早成為了中共的情報人員也沒有做更多的背景描述。但師生二人的獄中對話,卻基本側面說明了沈放和沈林相繼成為風鈴的家學傳承。
第三,以陳偉奎為代表的,為了自身的種種因素(非物質原因)而後選擇叛變的人。其情可憫,其心可誅。陳偉奎在劇中一共出現過三次。第一次為了引出主人公的身份,沈放在日偽政治保衛部情報科的一次行動中,放走了陳偉奎,並以真面目面對了他。第二次是陳偉奎被中統扣押,沈林以其老母要挾,差點被策反。第三次是回到蘇北之後因為身體無法忍受疾病,回到南京準備以沈放的秘密敲詐沈林。三次出現,從中共地下情報人員到被情報人員直接除去,陳偉奎的變化其實也是人之常情。與郭連生的因為物質原因的叛變不同,陳偉奎在第一次被中統扣押被沈林以老母相要挾之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傳統意義上值得尊敬的革命戰士。他是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可是,家人的生死,他卻不能不顧。」忠孝「自古難兩全,這種設定,讓陳偉奎革命戰士的形象之外,更加生動。提及家中老母,當年的洪承疇經略也糾結之後降了大清。並不是所有的母親都跟嶽飛的老母一樣在孩子出門前先在背上刻上」精忠報國「的。前段時間聽張一山先生朗讀了一篇」冷少農烈士寫給母親的一封信「,那封信中描繪的家人對於隱藏戰士的誤解才應該是當時的常態。家人會認為地下人員」不忠不孝,忘恩負義「。然而這樣的地下人員,在真正的面臨」忠孝抉擇「的時候往往才是最難的。但可惜,陳偉奎的最終叛變並不是因為老母,而是因為自身的身體不堪重負。從情理上講,這樣的叛變,比因為老母親的叛變更為人不齒。但,在生命垂危時日無多的情況下,想要更多的感受世界最後的美好生活這樣想法的人絕非少數。陳偉奎在第三次出現的時候,只不過由一個戰士回歸到了一個普通人。然而,這樣的普通人,就讓很多觀眾都難以理解了。其實,在面對那種境遇的時候,我們中的大多數可能處理地較陳偉奎還要遜色。
第四,以喬治其為代表的懵懂學生派。喬治其因為沈林的關係,可以算是一個邊緣的中統的線人。他代表了當時的一個普通又不普通的學生形象。和1912年一直走在學生運動前列的大學生不同,1945年的中學生一方面因為年紀的關係對於政府,理想和信仰的概念還是懵懂模糊的。而另一方面,他們熱情衝動,又是很好的運動生力軍。劇中喬治其一開始和沈林見面的時候是國民大會前夕,喬治其的原話是」這次我覺得他們是有點過頭了「。他口中的這次,指的是,國民大會當天大家要提出民主和自由的一次集會。然而在喬治其為代表的一類學生中,這樣的公然與政府難堪的集會就是過頭的。喬治其的第二次出現是出賣心裡喜歡的女孩的叔叔。這一點拋去喬治其本身與沈林關係的這一層原因之外,其實也代表了學生這一群體其實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而最後一次出場,則是在一次集會中被憲兵警察隊毆打致死。在死亡之前,經由他之口,說出了那個年代,很多民眾的心聲。大家不過求一個」不挨餓「,只不過求一個」安穩「。而很多學生,只是想」畢業以後當一個普通的學生「。大家沒有誰是生來喜歡找虐型的,在亂世中大家也只不過想求一個活路而已。這是典型的中國人民的特徵,我們國家的人民在歷史上一向如此,若有一口吃食,便不會起兵事。這類形象並不會成為時代的領導者,可是讓這類人信服並追隨,就會有一個新的世界誕生。
最後,以秦參謀,方達生,汪洪濤和照相館犧牲的三名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地下情報人員。這是傳統的我黨情報人員的形象,他們以一人之死換同胞的生,換更有」價值「的人的生。雖然角色立意並不新穎,大家和這樣的形象也比較熟悉。但是」鄙人汪洪濤,金陵地界兒上大事兒小事兒我都熟「的汪洪濤,身陷囹圄卻偽裝到底,保留了軍統人員傲氣的秦參謀,還有堅定的赴死的方達生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照相館三名同志。
雖然他們代表了不同的人群,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劇中的形象都很真實。無論是貪圖私利,還是捨生忘死,這部劇都會讓我相信,那樣的人們曾經鮮活地生活在那個時代。他們或許被時代左右,或許集體左右著時代。
PS:以羅立忠等人為代表的國民黨政要的形象會放到下一篇主要形象中,沈家的發展與他們無法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