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勞改犯要看女兒,而她女兒只是一段影片裡一個一秒鐘的鏡頭。影片共有三個主人公,勞改犯張譯要看影片,放映員範電影要保自己的名聲,孤兒少女劉閨女要偷膠片保護弟弟,於是三人開始了一場勾心鬥角驚險刺激的對決。
兩組矛盾,第一組張譯要看影片,但是劉閨女要偷影片,於是二人為爭奪影片而開始了一場纏鬥,影片的前半部分就是講這二人為了一段錄影帶相互追逐勾心鬥角的故事,最後兩個人不打不相識,把話說開了,張譯是為了看女兒,劉閨女是為了保弟弟,兩個人惺惺相惜,從此和解。
第二組矛盾是勞改犯張譯和放映員範電影,張譯要範電影給他放影片,態度強硬,而範電影則是貪圖富貴愛慕虛榮,只想保全自己。於是兩個人在電影院裡也開始了一場鬥智鬥勇,張譯先是放了個大招,掏出刀子把範電影逼到牆角,直接爆出了身份亮了底牌,範電影欺軟怕硬的性子一下認了慫,乖乖配合,但是背地裡聯繫了保安隊的人,準備抓捕張譯。兩個人在放映室裡最終和解,兩個人都因自己的過錯深深傷害了孩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張譯因為打架被勞改,然後連累了女兒,女兒為了擺脫負面影響,不得不積極表現,爭著扛麻袋,最後意外身亡;而範電影的孩子則是因為誤食了膠片清洗液,高燒不退,沒來得及搶救,腦子燒壞了,只能趕車。兩個失敗的父親彼此互訴衷腸,相互安慰。這一幕十分感人。
影片的最後三個人都收穫了自己想要的結局,勞改犯張譯看到了女兒的影片,哪怕只是一秒,卻看了幾十遍,痛哭流涕;劉閨女如願得到了燈罩,拯救了自己和弟弟;範電影因為舉報有功,繼續保住了放映員的位置,名利雙收。
最後一幕,那張印著張譯女兒的膠片,靜靜地躺在了沙漠裡,那讓三個人驚心動魄的一秒鐘,也從此被淡忘,那段艱苦而悲劇的歲月,就這樣埋在了時間的沙河中,無聲無響。
這是一個關於三個人,三個西部鄉村家庭的,簡單而悲劇的故事。它反映出的,是那個時代的荒涼和悲慘,是時代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傷痕。電影中處處體現著這種傷痕的反思,一面是樸實的農村人民對於電影的狂熱,一面是範電影為了保全自己各種煽動輿論控制群眾,一面是電影中老父親的英雄面孔,一面是現實中沒能保護女兒而落魄窘困冷流滿面聲嘶力竭的勞改犯爸爸,一面是新聞中為了爭取先進而扛麵粉的十四歲少女,一面是為了保護弟弟永不放棄勇敢無畏的孤兒姐姐。電影裡的人物們那樣光明偉岸,而現實中的小英雄們,為了堅持信念,落魄的不行。而最終,這些發生在共和國初期的,西部文革往事,都會像那張膠片一樣,慢慢風化消失。
這部片子,非常張藝謀,或者說,是他最初也是最熟悉的味道。他今年七十歲了,到了隨心所欲的年紀,果然又開始拍自己最熟悉的片子了。張譯身上的那一股倔勁,像驢子一般的犟,和秋菊一樣,和招娣一樣,和千裡走單騎的關老爺一樣,和一個都不能少的教師丫頭一樣,那是一種來自黃土高原的執拗的生命力,是張藝謀內心最深處的力量,來自家鄉的力量。黃土黃沙,破布棉襖,鄉村煙火,油潑扯麵,等等這些,都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東西。還有新一代謀女郎劉浩存,充滿靈氣又不失天真和傻氣,給整個灰黃色的世界裡,添了一抹生機。最後,還是不可避免地,對於那個時代的反思與感懷。張導用這些平凡而微小的元素,見微知著,描繪出了一個時代的底色。治大國如烹小鮮,舉重若輕之處,是七十年人生的豐富底蘊,更是從業四十餘年所積累的嫻熟自如。
像驢一般倔強的西北人民,黃土黃沙與紅辣子的顏色,靈氣稚嫩的少女,以及特殊時代的沉重感,所有這些,構成了我心中的張藝謀。以及他所敘述的,中國西部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