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往事裡的「一秒鐘」-大衛芬奇《曼克》影評

2020-12-28 雨苔的小作坊

很多導演都會有那麼一點迷影的情節,去年昆汀剛剛用《好萊塢往事》復原了好萊塢60年代的圖景,馮小剛的《一秒鐘》也才用膠片串聯起一段時代的悲劇,再早一些,馬丁斯科塞斯用《雨果》重回默片時代,《兇線》裡的德爾瑪,也讓影片中的音效師通過紀錄電影的聲音揭開懸案的謎蹤。

大衛芬奇對於電影的迷戀自然不逞多讓,這部貫穿美國好萊塢30年代的影片,聚焦在美國大蕭條中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奧遜威爾斯《公民凱恩》劇本的始末還有政治與電影永遠無法分割的關係云云。

這樣糅雜了諸多元素的電影確實對很多觀眾而言並不友好,它所要表現的情緒過於雜亂,純粹當作當時好萊塢的圖景復原又實在零散,但是電影至少在拍攝的鏡頭手法與技術運用上都展現出了一種藝術品的質感。

就像電影中說的那樣,你無法在兩個小時之內講完一個人的一生,於是觀眾看完電影,只會留下對主角的印象,《曼克》或許想做到這樣的效果,但是看完電影後,加裡奧德曼飾演的曼克,所表現出來的,也真的就是赫爾曼·曼凱維奇生平的一角而已。

《公民凱恩》劇本究竟由該由誰署名是電影學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大概的故事就是當紅的奧遜威爾斯僱傭因為車禍腿部骨折且急需工作的赫爾曼·曼凱維奇編寫劇本,奧遜威爾斯在赫爾曼劇本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改並最終拍出了《公民凱恩》這樣的作品。

不過之後兩個人因為這部作品真正屬於誰而各執一詞,鬧得不歡而散。

《曼克》其實解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將赫爾曼寫「公民凱恩」的歷程與他人生中諸多素材所結合(當然公民凱恩的原型人物赫斯特也在電影中承擔了很重的戲份),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酗酒,但是又才華橫溢的「曼克」,對資本,政治涉足藝術創作,欺騙民眾的控訴。

而關於《公民凱恩》最終署名的事件,又牽扯進與奧遜威爾斯的合同,還有諸多親近之人,同僚,還有赫斯特彼此交織的鏈條,讓曼克在電影中最終「爭取署名」這件事情,有了更深層的意蘊。

這部電影最早的劇本來自於大衛芬奇的父親,幾經周折最終被大衛芬奇本人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現給了觀眾,既然是劇本,那必然有很多戲說的部分,雖然裡面關於競選,關於赫爾曼本人的性格,酗酒,腿部骨折,與妻子的不和等都是真事,但是赫爾曼和奧遜威爾斯對於《公民凱恩》這部電影劇本的貢獻度究竟幾何,是否真的如同電影中呈現的那樣,大家看個樂就好。

說回電影本身,《曼克》這部電影在形式上其實非常像《公民凱恩》的復刻,雖然劇情不同,但是無論是開篇的滾動字幕,黑白影像的呈現,偶爾出現的膠片上的打孔(大衛芬奇在搏擊俱樂部中就用過這樣的方法),還有刻意模仿30年代的收音效果,一些復古拍攝手法的重現,甚至某些和《公民凱恩》非常肖似的鏡頭,都讓本片在觀看途中變成了一場尋找電影史彩蛋的旅程。

而雖然有著復古的質感,本片在鏡頭,光線的運用之上可以說將黑白電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阿曼達飾演的赫斯特的情婦瑪麗恩戴維斯的一頭金髮瞬間點亮了影片灰暗的基調。

(順帶一提,阿曼達真的和瑪麗恩非常神似)

不過我覺得電影最有趣的一點倒不是對於歷史另一重可能性的探討或是復古手法的運用,而是電影內的故事與電影外世界的互相印證。

大衛芬奇想要拍這部《曼克》已經很久,但是因為對其劇情的擔憂和對於黑白電影受眾不廣的顧慮,這部電影最後是奈飛投資拍攝的,即便沒有疫情影響,也是難以在大屏幕中與觀眾見面的。而電影裡面,又對過去的電影製作如此著迷,上心,也模仿著上個世紀老電影的一些特徵與拍攝手法,而這樣迷影的一部電影卻不能在其最本初的媒介-大銀幕上,與觀眾相見,這倏忽間構成了一組鏡頭內外的反襯。

而這些日剛剛有華納明年所有的大製作電影都將取消窗口期同步流媒體的消息,想來在疫情的重壓和拓展流媒體的多方博弈之下,其他廠商怕不是會紛紛效仿,長此以往,美國風靡一個世紀的影院文化,活過了電視,活過了影碟,甚至活過了流媒體的第一波衝擊,卻敗在了小小的病毒之手,也讓人頗為感慨。

《曼克》之中,米高梅高管路易斯·梅耶在經濟蕭條之中用著花言巧語削減工資,也印證了亙古不變的「商人逐利」的鐵律,新冠對於傳統影業的影響也非常巨大,對很多小演員或者工作人員來說,能減薪不被裁掉,已是幸事。

影片中另一個關鍵的事件就是弗蘭克·梅裡亞姆與辛克萊的州長之爭,在這場競選中,得到米高梅高管路易斯·梅耶與傳媒大亨赫斯特支持的梅裡亞姆得以通過媒體進行高效的宣傳,甚至製作了虛假的新聞片。

正好美國大選也喧囂未定,1930s的美國就已經懂得用媒體和虛假宣傳為選舉造勢,如今各種手段自然會運用得更加成熟。而影片中的兩黨之爭更是像極了今日的驢象之鬥。

總之,《曼克》這部電影雖然著眼於《公民凱恩》劇本的原委,但是用閃回的形式不斷豐滿著赫爾曼這個角色,並完成了一場美國30年代風情畫的簡寫。

歷史是吸引人的,電影是吸引人的,政治同樣有其魅力,但是如何讓一部電影擁有這些元素並且雜而不亂,又能讓不諳歷史的觀眾能獲得良好的觀感,這就要考究編劇和導演的功底了。

《曼克》是又一場好萊塢往事的回憶,迷影也罷,技巧也罷,還是有著導演過多的個人色彩於其中而對普通觀眾並不友好,或許奧斯卡會欣賞這樣帶著一些懷舊情懷的作品,但是往事一秒鐘的二十四幀裡,如若強行塞滿了120幀的內容與內涵還沒有做出足夠明晰的說明的話,哪怕影片再流暢,再漂亮,你問問觀眾們,讓人一頭霧水的電影好嗎?

這不好。

相關焦點

  • 《曼克》是《社交網絡》後大衛·芬奇最好的電影
    《搏擊俱樂部》《班傑明·巴頓奇事》《七宗罪》等片,讓《曼克》成為了一艘火箭,把大衛芬奇送上了奧斯卡的主賽場。《曼克》的劇本是大衛·芬奇的父親生前完成的劇本。他的父親年輕時擔任報社記者,當時熱愛看電影的他當年將好萊塢傳奇編劇赫爾曼·曼凱維奇(Herman J.
  • 不可說|大衛.芬奇六年磨一劍,揭秘真正的好萊塢往事!
    《曼克》的劇本是由大衛芬奇導演的父親傑克芬奇完成的,傑克芬奇早年是記者出身,同時也是一個影迷,當他在1990年退休後一直想寫一個劇本,芬奇建議父親可以從赫爾曼撰寫《公民凱恩》的故事入手,傑克接受了這個提議,並開始著手創作《曼克》的劇本,與此同時芬奇開始在好萊塢大放異彩,從長片處女座《異形3》到《七宗罪》,他慢慢奠定了自己的作品風格和擴大了影響力。
  • 「《曼克》是《社交網絡》後大衛·芬奇最好的電影」
    上周,很多人等了一年的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新作《曼克》(Mank)在外媒影評人和記者面前揭開了面紗。甚至不久前的奧斯卡盲注大猜想最佳影片大盤,也提到了還未上映的《曼克》。《紙牌屋》《心靈獵人》《愛 x 死亡 x 機器人》海報接連幾番與Netflix的成功合作,加上大衛芬奇往年創作積累的《搏擊俱樂部》《班傑明·巴頓奇事》《七宗罪》等片,讓《曼克》成為了一艘火箭,把大衛芬奇送上了奧斯卡的主賽場。最近,此片評論解禁,隔著華麗的網絡,我們迎來了《曼克》的第一波口碑評價。
  • 《曼克》:從前有個好萊塢
    時隔多年,大衛·芬奇帶來《曼克》,依託於父親傑克·芬奇的劇本原作,重新聚焦於編劇赫爾曼·曼凱維奇(曼克)對《公民凱恩》劇本的創作過程,並以背後的故事對《公民凱恩》作出肢解和重組。細數大衛芬奇的作品,《班傑明·巴頓奇事》、《七宗罪》、《消失的愛人》、《搏擊俱樂部》,我們在這些電影中收穫了快感和刺激,追求極致的觀影體驗,但《曼克》卻讓我傷感。
  • 大衛·芬奇替父還願拍《曼克》,奈飛明年衝奧看它了丨揭秘
    知名電影網站IndieWire評價《曼克》「是一部電影的奇特迷宮,它用自己的語言,以一種驚心動魄和不可預知的方式解構出好萊塢歷史」。這個縈繞在大衛·芬奇頭腦中近30年的故事,不僅有來自父親的情感寄託,也凝聚了自己多年來私人化的創作欲望。《曼克》之於大衛·芬奇,如同《羅馬》之於阿方索·卡隆,《好萊塢往事》之於昆汀,都屬於他們內心最隱秘的情感,又兼具時代情結的作品。
  • 《曼克》大衛芬奇的「從前有個好萊塢」
    曼克》的劇本,這些年來大衛芬奇也一直向各大片商表達他對拍攝這個故事的興趣,但為什麼如今時隔 23 年,在大衛芬奇陸續跟 Netflix 合作製作《紙牌屋》、《破案神探》、《愛x死x機器人》之後,《曼克》才得以被脫離傳統大片廠製片體系的線上串流平臺 Netflix 拍攝出來?
  • 拋開大片模式,大衛·芬奇新作《曼克》講述好萊塢幕後的現實
    原創 林湃 iWeekly周末畫報錯位感——大衛·芬奇新作《曼克》很容易為觀眾留下這樣奇特的觀影體驗。這是一部在流媒體巨頭Netflix平臺獨家上線的最新作品,它的光影、黑白顏色、畫面中的噪點與配樂卻是好萊塢黃金年代的風格。
  • 拋開「大片」模式,大衛·芬奇新作《曼克》講述好萊塢電影幕後的...
    錯位感——大衛·芬奇新作《曼克》很容易為觀眾留下這樣奇特的觀影體驗。這是一部在流媒體巨頭Netflix平臺獨家上線的最新作品,它的光影、黑白顏色、畫面中的噪點與配樂卻是好萊塢黃金年代的風格。
  • 與大衛·芬奇一起發呆:暢談其新作《曼克》
    預計閱讀時間為: 26 分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第11部電影《曼克》(Mank)是其導演生涯中獨一無二的激情之作:一部黑白色彩的劇情片,講述了好萊塢有聲片時代的鼎盛時期大衛·芬奇:我想我父親應該並不太了解曼凱維奇。我第一次看到《凱恩成長之路》(Raising Kane)(注釋1)是在1971年,那是在高中時的微縮膠片。在微縮膠片前要花不少時間吧。大衛·芬奇:在我父親的書房裡有這本書。
  • 「曼克」:大衛·芬奇的電影情書
    《曼克》也被稱作大衛·芬奇的電影情書,原因是片中出現了大量的3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人,而且影片色彩還特地做成黑白。不禁讓人想到,張藝謀的《一秒鐘》,就算是客觀條件限制,無法用膠片來拍攝,要是後期能做成膠片質感,應該也能增加一些情書屬性吧。
  • 當我們談論大衛·芬奇時
    時隔六年,繼《消失的愛人》後,大衛·芬奇攜新片《曼克》回歸。這部影片以好萊塢編劇赫爾曼·曼凱維奇為主角,講述《公民凱恩》的幕後製作故事。劇本先由芬奇的父親傑克·芬奇撰寫,從構思至今耗費近 30 年。父親是第一個帶他看《公民凱恩》的人,順道為他打開了電影之門。《曼克》中沒有懸疑、驚悚、犯罪等典型大衛·芬奇元素,但不耽誤影評人們對這部龐雜繁複電影喜愛有加。
  • 大衛芬奇談單聲道黑白電影《曼克》的聲音製作
    Mankiewicz)爭分奪秒地完成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公民凱恩》劇本,人們將通過這位尖刻的社會評論家兼嗜酒編劇的視角,重新審視1930 年代的好萊塢。 《曼克Mank》海報宣傳預告片:奈飛電影《曼克》具有電影觀眾所需要的一切好奇,大衛芬奇,好萊塢黃金時代,Netflix,在新冠期間製作以及網絡播出。聲音方面也同樣如此,甚至是用單聲道格式混音的。可能唯一的遺憾就是至少目前很難在大屏幕上看到它。
  • View 視角|他用《曼克》追溯《公民凱恩》背後的好萊塢往事
    《曼克》(Mank)將是他導演生涯中一部非凡之作,這是一部黑白電影,講述了好萊塢電影黃金時代裡,導演和編劇共同合作而產生的一些悲喜糾纏。大衛·芬奇:是的。在我們家,我父親一直堅信質量重於數量。我父親是在電影院裡長大的。我爺爺是一個酒鬼,我奶奶一直在工作。
  • 大衛芬奇新片《曼克》曝預告定檔12.4 講述《公民凱恩》編劇故事 加裡奧德曼主演
    大衛·芬奇執導,加裡·奧德曼、阿曼達·塞弗裡德、湯姆·伯克主演的《曼克》曝光先導預告,影片將於11月在美國部分影院上映,12月4日上線Netflix。這是大衛·芬奇自2014年《消失的愛人》後首部長片。
  • 大衛·芬奇新片《曼克》新劇照曝光
    《曼克》以好萊塢傳奇編劇赫爾曼·曼凱維奇創作《公民凱恩》的歷程為藍本,劇本則來自大衛·芬奇已故的父親霍華德·芬奇,是大衛·芬奇想做了很多年的項目。該片是1930年代風格的黑白片,陣容強大,加裡·奧德曼、阿曼達·塞弗裡德、莉莉·柯林斯、塔彭絲·米德爾頓、艾利斯·霍華德等出演。據悉,該片目前定於秋季在Netflix上線。
  • 這部網飛上線的黑白片,是大衛·芬奇的《一秒鐘》?
    《消失的愛人》公映後六年,大衛·芬奇的新作《曼克》在網飛上與影迷見面了。如果說《一秒鐘》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曼克》則也承擔著大衛·芬奇的諸多情思。編劇傑克·芬奇是大衛·芬奇的父親,而《曼克》的劇本正是他的遺作。
  • 大衛·芬奇將已故父親寫的劇本拍成電影
    信息時報訊(記者 馬澤望)大導演大衛·芬奇自從2014年拍完《消失的愛人》後,一直沒有新的電影作品。直到去年他才宣布會與流媒體平臺網飛合作,拍攝一部名叫《曼克》的電影。昨日,該片的製片人埃裡克·羅斯透露,《曼克》將於今年10月在網飛上線,「這是部非常棒的電影,1930年代風格的黑白片,視覺和氛圍都很30年代。」
  • 大衛·芬奇新片《曼克》,意圖打造好萊塢傳奇
    以黑白片拍攝,《曼克》的寬銀幕外觀更像是芬奇而非RKO,經常有煙燻火燎的剪影美感,就像《凱恩》中的新聞編輯室場景。芬奇的電影認為,這其實是一個鍍金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電影公司的財閥們樂此不疲地壓榨員工的信用和薪水,
  • 從《七宗罪》到《曼克》,這裡有關於大衛·芬奇的一切
    豆瓣:ohseriously六年前,在我聯繫了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並告訴他我想寫一篇關於他如何製作電影的文章之後,他邀請我去他的辦公室當面介紹我的寫作項目,並且我可以在那裡看他做一些日常工作。四月的一個下午,我來到了好萊塢裝飾藝術大樓(Hollywood Art Deco building),這裡長期以來一直是芬奇的運營基地。
  • 《曼克》,大衛•芬奇的「一生之作」
    《公民凱恩》所以我們不必再去談論《公民凱恩》的經典性,這是毫無爭議的,但大衛·芬奇的新作《曼克》還是很值得我們討論一番的:儘管這部電影已經成功地引起了各路影迷的注意,雖然它遠遠沒有《公民凱恩》那麼複雜,但看一遍就想領會它的神髓,也並沒有那麼容易,特別是當我們對電影的認知已經被好萊塢流水線式生產的「大片」洗腦已久,而這恰恰是導演芬奇要突破「大片」模式,嘗試執導的最具野心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