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愛人》公映後六年,大衛·芬奇的新作《曼克》在網飛上與影迷見面了。
如果說《一秒鐘》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曼克》則也承擔著大衛·芬奇的諸多情思。編劇傑克·芬奇是大衛·芬奇的父親,而《曼克》的劇本正是他的遺作。
電影還原了曼克創作《公民凱恩》劇本的過程,期間穿插著上世紀三十年代好萊塢大製片廠時代的風貌。
與大衛·芬奇以往沒有進入門檻、敘事流暢的的作品風格大相逕庭,除了結尾段落曼克以「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的態度說出「驚世之語」,全片表達太過隱晦。
對於想弄清《公民凱恩》的編劇榮耀該歸屬哪位的觀眾,多半「吃瓜」未果,因為導演志不在此。頻繁閃回的30年代,美國好萊塢的黃金時代與大蕭條的經濟狀況共生,那才是敘事的重點。
電影對於曾經的好萊塢大製片廠時代形成反觀,而背後涉及的問題又與美國當時的政治生態緊密相連。此時此刻,《曼克》還能夠吸引相當關注,與過去的美國故事又在當下發生不無關係。
曼克其人
奧森·威爾斯的大名如雷貫耳,但卻很少有人知道曼克是誰。
1938年,炮製了廣播劇《世界大戰》讓美國受眾信以為真的奧遜·威爾斯,成了好萊塢冉冉升起的新星。雷電華(RKO)給他優厚合約,邀請他自由創作影片。而此時,威爾斯找到了在車禍中腿部骨折且急需工作的曼凱維奇(以下簡稱曼克)創作影片劇本,兩人因此結緣。
當然,威爾斯在合同中註明拒絕給予曼克署名的權利,而關於署名的爭議則是後話。就這樣,曼克在一場車禍後的康復期間寫作,威爾斯的助手負責催稿,秘書麗塔負責將曼克的口述記錄打出來,護士弗裡達負責曼克的日常起居。
《曼克》有兩個敘事時空、兩條敘事線索,一條就是20世紀40年代曼克創作《公民凱恩》的時空,還有一條是從1930年代開始一直到1930年代末的閃回時空。
最終,曼克在60天裡寫完了《公民凱恩》的劇本。
《公民凱恩》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對傳統的電影審美觀念的大膽突破,它不屬於類型電影中的任一類型。創作者以開拓「新大陸」式的氣魄,創造出—種獨具新意的多視角的現代敘事結構。
這一點,在電影奧森·威爾斯給予曼克劇本的反饋中也有映照,「在時間線上四處跳躍的碎片,像墨西哥跳豆一樣」。
《公民凱恩》的故事從凱恩之死揭開序幕,由年輕記者湯姆遜為索解「玫瑰花蕾」之謎而進行的採訪,引出五個人物不同的回述。這些回述,錯綜地呈現出凱恩人生歷程的不同階段以及凱恩性格的不同側面。
而對於曼克其人,大衛·芬奇顯然不想繞太多彎。電影中,酗酒好賭是曼克的常態。除此之外,能在13天內完成舉世矚目的《公民凱恩》的劇本,他更是天賦異稟的編劇。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史上,20世紀30年代逐漸形成的「深焦」風格,經由1941年《公民凱恩》中的實踐為大家熟知。在《曼克》中,導演將小凱恩玩雪橇的「深焦」鏡頭的功勞給予了曼克,而奧遜·威爾斯只是在曼克劇本的基礎上做了些許修改。
事實上,酗酒、賭博這些詞彙並未讓人物與好人絕緣,曼克又是最赤誠的那一個。
對待編劇工作,他是以最不屑的態度做著最謙卑的工作。畢竟,在20世紀30年代,好萊塢大製片廠逐漸走向輝煌的年代,電影編劇在當時的地位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曼克在幫助派拉蒙組建編劇團隊時,他發出的那封電報,「你願意接受每周300美元的報酬,為派拉蒙電影公司工作嗎?有幾百萬人想要這份工作,而你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白痴。別讓這事傳出。」
這是曼克特有的風趣幽默,即使是面對位高權重者,他也總是侃侃而談。尤其是酗酒過後,更是無所禁忌,儼然一位魯莽而不知深淺的酒鬼,但酒鬼嘴裡有真言。
電影將曼克塑造成了一位理想主義者,他憤世嫉俗,他觀點尖銳。
電影《曼克》不吝於將《公民凱恩》的偉大悉數歸功於曼克,以至於有還有觀眾考據,將電影情節於歷史史實一一比對,而後大呼「芬奇,你說得不對!」
事實上,以原型事件去考量故事片的做法未免太過教條,導演不過是想藉助一個理想主義人物去驅散那個時代的陰影罷了。
好萊塢「黃金時代」背後的陰影
《曼克》的另一條敘事線索,則是不斷閃回的1930年代。
彼時,好萊塢正迎來它的黃金時代。「環球執著於《科學怪人》《陰暗之屋》這種恐怖片,華納專拍費用不太高的類型片……」這些影片中所談及的各大製片廠的偏好也是當時好萊塢電影產業的生態。
與此同時,1930年代的美國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在此種情形下,《曼克》不乏對電影公司與員工關係的側寫。
1934年,米高梅的創始人梅耶在片場留下虛偽的落淚。他要求員工在羅斯福總統為期一周的銀行休假期間減薪50%,若一旦銀行重新開門營業,他承諾會付給員工另一半工資,但這個諾言之後也未兌現。
而在之後的梅耶生日會上,報業巨頭赫斯特攜情婦瑪麗恩出席,曼克在場,此外不乏各界名流。這場聚會看上去是光鮮亮麗的,而實際上,當曼克和瑪麗恩論及納粹和正在興起的社會運動時,在場者沒有人感興趣,因為在他們看來「不相信」即「不存在」。
這裡有對好萊塢製片廠的諷刺。誠然資源高度集中、高壓流水線運作、華爾街財團支持、造星制度造就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但光鮮掩飾不住內裡的糟粕。
在這場聚會中被廣為詬病的辛克萊(美國「社會醜事揭發派」作家),後來還與資本家支持的梅裡姆競選加州州長。而梅裡姆的競選團隊竟然利用演員拍攝所謂的新聞紀錄片以支持梅裡姆。
穿著破爛的老太婆口中的臺詞是,「我支持梅裡姆,雖然我只有一間破茅屋,但是我絕不能再把它也交出來與人共享。」賊眉鼠眼的演員則說要支持辛克萊。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辛克萊在選舉中落敗。
兩個時空在電影《曼克》中交錯上演,這可能對普通觀眾不太友好,但要真是耐著性子看完便會發現,這部電影所涉及的議題很多。
彼時各州選舉要靠暗箱操作和輿論造勢,國家總統要通過傳媒大亨和資本大牛來獲取話語權,虛構和新聞無明顯分界,政客成了塗脂抹粉的跳梁小丑。這是美國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也是他們的現在。
【文/文朔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