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託邦三部曲」介紹

2021-01-09 鳳凰網

(圖:「反烏託邦三部曲」叢書,北京燕山出版社)

所謂烏託邦思想,簡單地說也許就是一句話——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世界。

用「烏託邦」來稱呼這種思想,當然是因為1516年莫爾(Sir T. More)的著作《烏託邦》(Utopia)。但是實際上,在莫爾之前,這種思想早已存在,而且源遠流長。自《烏託邦》問世以後,類似的著作層出不窮。這些書裡所描繪出的虛構社會或未來社會,都非常美好,人民生活幸福,物質財富充分湧流,類似於共產主義社會。事實上,許多烏託邦小說都被視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

到了二十世紀西方文學中,情況完全改變了。如果說19世紀儒勒•凡爾納(J. Verne)的那些科幻小說,和他的西方同胞那些已經演化到「空想社會主義」階段的烏託邦思想還有某種內在的相通之處的話,那麼至遲到19世紀末,威爾斯(H. G. Wells)的科幻小說已經開始了全新的道路——它們幻想中的未來世界,全都變成了暗淡無光的悲慘世界。甚至儒勒•凡爾納到了後期,也出現了轉變,被認為「寫作內容開始趨向陰暗」,也就出現了「反烏託邦」小說。

所謂「反烏託邦」傳統,簡單地說也就是一句話——憂慮一個不美好的未來世界。

「反烏託邦三部曲」這個名詞是後人所選定的,這三本書是: 前蘇聯的葉.扎米亞京的《我們》 、英國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以及最有名的喬治•奧維爾的《一九八四》 。

1920年,前蘇聯作家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金(1884-1937)寫了「反烏託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我們》(We)。1932年,赫胥黎(A. Huxley)寫了「反烏託邦」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從對現代化的擔憂出發,營造了另一個「反烏託邦」。1948年,喬治•奧威爾(G. Orwell)寫了幻想小說《一九八四》,表達他對未來可能的專制社會(很大程度上以前蘇聯為藍本)的恐懼和憂慮,成為「反烏託邦」作品中的經典。「反烏託邦」三部曲中數此書名頭最大。

《美麗新世界》完成於1932年,書中引用了廣博的生物學、心理學知識,虛構了一個公元2532年的社會。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人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著控制,由於社會與生物控制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淪為壟斷基因公司和政治人物手中的玩偶。這種統治甚至從基因和胎兒階段就開始了。

這是一個有階級、有社會分工的社會,人類經基因控制孵化,被分為五個階級,分別從事勞心、勞力、創造、統治等不同性質的社會活動。人們習慣於自己從事的任何工作,視惡劣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與極高的工作強度為幸福。因此,這是,一個快樂的社會,這種快樂還有別的措施保障,比如睡眠教學,催眠術被廣泛用來校正人的思維,國家還發放叫做索麻的精神麻醉藥物讓人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而俄羅斯作家扎米亞京的《我們》更早地表達了對技術世界的擔憂。這部在1920年發表的小說描繪了一個大統一王國,在大恩主的領導之下,人們沒有姓名,只有編號,一切生活都按照王國制定的戒律表進行,連性生活都由國家指定,詩歌也由科學的手段來創作。科學技術進化得非常完美。人們慶祝一個盛大的節日,叫做「一致同意節」。

無論是《我們》、《美麗新世界》還是《1984》,這些富有洞見的作品無一不提示了集權主義的危險——無論是技術集權還是政治集權。而這兩者,又都是現代社會理性崇拜的結果。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們越來越對技術進步頂禮膜拜,同時對人類的理性產生了致命的自負。人們相信,通過人類的理性思考和技術進步,能夠設計一個更完美的社會,為抵達這個烏託邦,一切代價的付出都是值得而且理所當然的——包括以大屠殺的方式清除不適宜的人種。

相比之下,《1984》更容易有現實的政治指向。在整個20世紀中葉,蘇聯的社會模式正在世界範圍內擴張,一個落後的帝國迅速崛起的神話讓人目瞪口呆。不少人認為,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途徑之一。在西方,談論蘇聯成為一種時髦,如同之前美國崛起之時,歐洲輿論對美國的熱衷一樣。

即便在自由主義傳統深厚的美國,人們也開始容忍更多的國家控制與侵犯,保守主義的論調佔據了優勢。

如果說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在學術上釐清了自由被消減的危害,那麼,《1984》則用更加通俗的方式戳穿了所謂「集體主義」和「集權主義」的烏託邦。

事實上,《1984》所警告的,絕不僅僅是蘇聯模式的威脅,而是一切不受控制的權力的危險。「老大哥」不一定是史達林,也可能是一個商業帝國。

當1984年真正到來的時候,蘋果公司推出了劃時代的Macintosh計算機,引發了一場個人計算機世界的革命。後來以拍攝《異形》而名聲大噪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在這一年為蘋果公司拍攝了一則廣告:無數神情麻木、形如機器的灰色人排隊走入一個大廳,整齊坐好,看一個暴躁的傢伙在大屏幕上喋喋不休。突然,一個橙色短褲的姑娘在衛士的追捕下衝進來,擲出手中的鐵錘,打碎了屏幕。

「這就是為什麼1984沒有成為『1984』」結尾處出現如上字幕,隨後是彩色的蘋果圖標。

這個富有標誌性的一年平安過去之後,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

相關焦點

  • 反烏託邦三部曲中的《我們》出了精裝版,設計很是花了心思
    倫敦的高端出版商 The Folio Society 最近出了俄國作家扎米亞京反烏託邦小說《我們》的新版本。這家出版社專門出版可供收藏的精裝書籍,在書的標題、封皮、內頁插畫上,都會邀請藝術家為其設計。這裡還有一個來自出版商的專門介紹新版本設計的視頻。在反烏託邦小說這一類型下,歐洲 20 世紀文壇有三部為其定調的經典作品,分別是扎米亞京的《我們》、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奧威爾的《1984》,而《我們》作為這三部曲中誕生最早的一本,是可以被稱為反烏託邦小說始祖的存在,後兩作都有受到《我們》影響。
  • 面對「美麗新世界」——止庵評說「反烏託邦三部曲」
    《美麗新世界》向被列為「反烏託邦三部曲」之一。另外兩本小說中,也有此類異己分子。相比之下,柏納對於既有秩序的質疑反抗,不僅微不足道,而且淺嘗輒止。《我們》裡,Ι―330試圖發動一場革命,「我」,即D―503也被捲入其中;《一九八四》裡,溫斯頓和茱莉亞都是地地道道的叛逆。柏納不過發點牢騷罷了。
  • 電影遊戲文化:烏託邦與反烏託邦
    烏託邦與反烏託邦的概念在近些年愈演愈烈。甚至對反烏託邦這個概念產生了一些歧義,有很多人開始將反烏託邦與反極權主義畫上了等號。下面的文章我會根據自己看的電影、玩的遊戲、讀的書,再結合自己的看法以及百科,為大家介紹一下烏託邦和反烏託邦。本人才疏學淺,如果有出錯的地方,希望大家在評論區中指出。
  • 反烏託邦三部曲,以女性悲劇命運為切入點看對「女性權利」的警示
    部部皆為經典,於是讀者們便將其稱為「反烏託邦三部曲」。基於社會現狀,我們不得不思考,當社會的進步與女性地位的不斷攀升,在烏託邦的世界中,她們會以什麼樣的身份、品格生存呢?女性的命運變化實際才是最能反映社會狀態的標誌。「出生」不同,命運雷同所謂的「出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概念,而是指脫胎於三部不同小說的背景的角色。
  • 《分歧者異類覺醒》,反烏託邦電影的異化
    反烏託邦電影是西方幻想電影的重要分支,相比其同門——災難片,反烏託邦電影更為深邃,內容也更加駁雜。新世紀以來,反烏託邦電影呈現出一種消解反烏託邦精神的趨勢,《飢餓遊戲》和《分歧者》莫不如此。  反烏託邦電影是基於反烏託邦思想的,而反烏託邦的前身則是烏託邦。
  • 上線即崩壞,反烏託邦題材咋這麼難拍
    現在,有了更優越的製作條件,這部「反烏託邦三部曲」中最為獨特的存在,應該能有一部能拿的上檯面的影視化作品了吧。與《我們》、《1984》壓抑的極權統治不同,小說《美麗新世界》中的極權統治不但不壓抑,還很令人「愉悅」。在那個美麗新世界,每個人都滿足於自己的社會階層,工作輕鬆,娛樂項目豐富,不需要為家庭事務煩惱,可以放肆地和任何的帥哥美女一起睡覺。
  • 《功夫熊貓3》導演新作揭曉 將執導反烏託邦電影
    《功夫熊貓3》導演新作揭曉 將執導反烏託邦電影 時間:2016.07.13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反烏託邦電影的本質是什麼
    與其說這是一種電影劇情設計,不如說這是一種拷問靈魂的手段——什麼才是離開反烏託邦社會的武器?電影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達什納的同名科幻小說三部曲改編,情境設置充滿了濃厚的反烏託邦色彩。比如在《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中,遭受病毒侵襲的人類面臨滅頂之災,而惟一倖存的城市、WCKD組織所在地卻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而築起高牆。WCKD領導者企圖通過人體實驗獲得死亡解藥,因而把一批對病毒免疫的年輕人囚禁起來。
  • 可你是否知道,另一部「反烏託邦」也要...
    說到《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科幻迷小說迷們想必耳熟能詳,它是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與《我們》、《1984》並列為世界反烏託邦小說三部曲。今年7月,孔雀流媒體(peacock)以《美麗新世界》為題材出了一部長達8集的電視劇,一開播便好評如潮。
  • 反烏託邦 | 沒看夠《飢餓遊戲》,那來看這部小說!
    這類題材被稱為是「反烏託邦式」小說。烏託邦指的是:一個理想的國度,那裡的一切都很美好。而與烏託邦相對的反烏託邦,指的是充滿醜惡與不幸之地。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
  • 反烏託邦三部曲:《1984》《我們》和《美麗新世界》
    《1984》、《我們》與《美麗新世界》並列為三大反烏託邦小說精準描述未來世界的預言之作:這不是故事,而是即將來到的未來。三部作品以辛辣諷刺的文字,對所謂的「烏託邦」對人類精神與情感的束縛,進行了探討和拷問。
  • 推薦兩部「電影三部曲」,第二部膽小慎入!
    轉眼又到周末,有的小夥伴喜歡出去玩,也有的喜歡安靜待在家裡,放鬆一下疲憊的身子,今天角兒就推薦兩部「電影三部曲」給大家,聯繫提前備好「肥宅快樂水」!一:「反烏託邦科幻三部曲」《移動迷宮》、《移動迷宮2》、《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影片是由韋斯·波爾執導,迪倫·奧布萊恩、卡雅·斯考達裡奧、託馬斯·桑斯特、威爾·保爾特、李基弘等主演的科幻動作片。影片內容改編自詹姆斯·達什納撰寫的「反烏託邦科幻三部曲」的同名小說。
  • 劇版《雪國列車》又撲了,反烏託邦怎麼這麼難拍?
    劇版打破了時長拘束,卻丟了反烏託邦的精髓了。何為反烏託邦?這一概念多有兩種解釋,一為「反面烏託邦」,二為「反對烏託邦」。《雪國列車》是反烏託邦,《黑客帝國》是反烏託邦,《發條橙》還是反烏託邦,雖然三部作品背景不同、人物各異,但它們卻有著明顯的共通之處——構造了一個「糟糕」的「未來」。反烏託邦為何屢「拍」屢敗?根本原因或在於忽略了三條反烏託邦常識。其一,反烏託邦的背後,往往潛藏著階級鬥爭的內核。
  • 「反烏託邦」書架 | 韭菜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是韭菜麼?
    ——《動物農場》英國是「反烏託邦」文學重鎮,世界經典反烏託邦文學三部曲——《我們》、《1984》與《美妙的新世界》中,有兩部出自英國作家。除此以外,《1984》的作者奧威爾還寫下了家喻戶曉的反烏託邦作品《動物農場》,戈爾丁也寫過震驚世人的《蠅王》。什麼是「反烏託邦」,顧名思義,它與「烏託邦」相對,烏託邦是什麼?
  • 《約會大作戰:蓮反烏託邦》將於9月24日登陸PS4
    在今日(6月30日)地雷社 Compile Heaert 舉辦的直播活動中,官方宣布《約會大作戰:蓮反烏託邦》將於9月24日在日本正式發售,同時公開了部分的遊戲畫面。
  • 盤點經典的「反烏託邦」電影
    這句話就把烏託邦與反烏託邦一起給點到了,這期我就來聊聊「反烏託邦」這個主題。烏託邦是個音譯詞兒,英文是「Utopia」,直譯意思是「那些沒有的好地方」,《莊子?逍遙遊》裡有「無何有之鄉」的說法,基本就與烏託邦意思雷同。
  • 《約會大作戰:蓮反烏託邦》確認9月24日登陸PS4
    《約會大作戰:蓮反烏託邦》確認9月24日登陸PS4 2020-06-30 17:35  3DMGAME
  • 盛世危言與中西分野:讀韓松 「軌道三部曲」
    我說的正是韓松的《軌道三部曲》:《地鐵》、《軌道》與《高鐵》。不敢說我完全「讀懂」了這個科幻系列。我自認還算資深科幻迷——科幻「三巨頭」之一的王晉康方始活躍於《科幻世界》時,我已是該刊死忠粉,邇來二十有五年矣;但,誠如韓松自己在今年為「三部曲」所作《後記:未來難以改變》中所言,它們其實也是災難文學。
  • 兩部經典的反烏託邦電影!
    反烏託邦(中文又稱絕望鄉或惡託邦)是烏託邦(utopia)的反義語,它是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假想社群或社會,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密爾指責了政府的愛爾蘭土地政策:「稱它們為烏託邦式的或許太過褒揚,它們更應被稱作反烏託邦式」。
  • 書訊||榮獲多項芬蘭文學獎的反烏託邦奇幻作品中文版上市
    從小說類型而言,這本小說更偏向於科幻小說中的奇幻小說(Fantasy),正好迎合了時下最流行的反烏託邦文學的潮流。近幾年出現了一種新的類別「青年反烏託邦文學」(Nuortendystopia),主要是指以年輕讀者為主要對象的反烏託邦小說,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蘇珊·柯林斯的《飢餓遊戲》三部曲(200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