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你們好嗎?疫情當前,叔叔阿姨十分惦記你們,這份牽掛只能通過微信傳達了……」疫情來襲之初,這條來自「關愛大齡智障青少年」微信群的消息開啟了一段衡水春暉義工與40名「來自星星的孩子」的抗疫時光——60多個日夜間,衡水春暉義工協會助殘部的義工們高頻地通過「雲互動」,和孩子們共憶歡樂時光,鼓勵孩子們在微信群內講故事、唱歌、跳舞、做手工,為他們搭建了一個安全、快樂、自信的成長平臺。
侯福芬在介紹春暉義工協會助殘部舉辦的一系列活動。
「小偉總是在群裡問我,阿姨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我想你了;小福還在群裡唱了他最拿手的歌;明明還會擀麵條了呢。」說起這些孩子們的點點滴滴,春暉義工協會助殘部部長侯福芬興奮地像個孩子。因為,長達兩年的陪伴,讓侯福芬和這些大齡智障青少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雖然已經二十歲左右,但心智水平卻相當於六七歲的孩子。他們的眼睛是那麼清澈,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天上閃爍的星辰,忍不住愛他們多一點,再多一點。」
除了在微信群內鼓勵孩子們唱歌、跳舞、講故事、做手工外,侯福芬還發起了「共憶美好時光」活動。無論是義工還是家長,紛紛曬出自己珍藏的照片:2018年12月3日世界助殘日,孩子們一起走進特教學校;春暉10周年慶典孩子們上臺表演節目;在關愛大齡心智障礙青少年活動中心裡大家一齊動手做披薩……每一張照片,都會勾起每個人無限的回憶和感慨。「希望疫情早日結束,我們再一起出遊!」懷著美好的期待,這些親如一家的人們心貼得越來越近。
在疫情期間,沒有了義工們的陪伴,這些孩子還有些不習慣,因為兩年來,春暉助殘部的義工們每周都會進行2、3次關愛活動。8日上午,記者來到「關愛大齡心智障礙青少年活動中心」採訪時,恰巧見到滿滿兩箱塗色模具,「這些都是給孩子們買的,以前在活動中心一起動手做手工,現在因為疫情不能聚集,就分發給每個孩子,讓他們在家做。這兩天來領文具的的家長都非常開心。」侯福芬和義工們細心整理著模具,滿心期待著每個孩子的作品。
義工的真心付出,也換來了孩子們成長的碩果。原來極其懼怕陌生人的孩子,漸漸學會了適應新環境;不愛開口說話的孩子,學會了唱歌,每次與義工阿姨們相見還迫不及待地表達思念;更有許多孩子學會了一技之長……
侯福芬深有感觸地說:「青少年心智障礙者,目前的社會關注度較低,他們在社會上的種種表現很難被接納,就業機率微乎其微。當大齡心智障礙者的父母老去、離世,如果他們沒有一技之長,該如何生存?」懷著這份憂心,春暉助殘部的義工們希望通過發掘每個人不同的潛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最終實現社會就業,正常融入社會。在這條路上,春暉義工們用最長情的陪伴,把特殊的愛給了特殊的孩子們。
來源:衡水日報 記者 金莉莉 編輯 於雁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