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某高校模擬法庭,正就社會上不久前發生的一起真實案件展開辯論。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產商收養的富二代,其生父是來自河南的務工人員。案發當晚,有人聽到富二代和其生父發生激烈爭吵,隨後生父被人在家中殺害。學生們圍繞嫌疑人是否有罪展開激烈辯論,而他們的父親作為陪審團觀摩整個法庭的審判過程。休庭期間,12名陪審員被帶到另一個房間展開討論,他們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得出結論,而且需要全票通過嫌疑人是否有罪。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儘快敷衍了事,誰知第一輪投票過後,只有8號陪審員(何冰飾)認為嫌疑人無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戲謔、有的人搖擺不定、有的則固執己見。這是一場關於良心和道義的鏖戰……
評語:1957年,米高梅公司的黑白電影《12 Angry Men》上映,當年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半個世紀過去,此片被多國多次翻拍,是IMDb Top10電影中拍攝時間最早的一部,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法庭電影。本片根據此經典影片《十二怒漢》改編而成。雖說改編,但說的卻完全是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影片中8號陪審員的一個異議引來一群人的圍攻,一句「你是不是挑事兒」道出了中國老百姓的從骨子裡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有評論謂之中國版的人物怎麼看上去如此猥瑣?稍有不對就是一群人打嘴仗的鬧市,整個過程顯得雜亂而無序,哄哄的完全不是該有的討論模式。
然而何冰的一個採訪回答很是精準:「你不覺得我們的談話就是這樣的嗎?我一開始有過微博微信,但後來我自己又把它刪掉了。你發現沒,現在中國人不在一起不太好好說話,就一個問題很難心平氣和地談20句以上,很快就變成人身攻擊了,髒話連篇。所以這個電影在中國是很有意義的,就有話好好說。」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能有話好好說?
公民意識的淡薄是其一,深層次的是中國人的「話語權」曾經在一段時間內缺失過,而這種缺失造成的現象是當「話語權」再次拋給你的時候你不會說話了,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傾聽別人的說話。片子中的人物來自於社會各個階層,有的長期被漠視;有的一直被偏見和仇視;有的一味和稀泥失去了原則底線。一張桌子十二個中國人,展現的確是中國社會的眾生相。
我不由想起,網友們總是組團噴這個、又圍攻那個,在完全沒弄清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以各種猜測與道德捆綁表明立場,發洩與暴力充斥。不禁想問我們對於人最起碼的尊重在哪裡?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的底線又在哪裡?
如果中國司法真的有一天引入了陪審團制度。請問這樣的社會環境與公民素質意識我們拿什麼去維持一個客觀公正的司法秩序?如何承擔起對一個生命的生殺大權?
借用《十二公民》中的一句臺詞就是:如果陪審團都交到這樣的人手裡,那才叫真正的不靠譜。
偏見是一種無形的暴力,而若是有一天這種暴力成為一個常態將道德捆綁,甚至操控了司法審判,那麼一言殺人就真的成為可能。公民在獲得權力的同時也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己需要履行的義務,不要讓暴力成為一種常態,學會尊重、學會傾聽,謹言慎行從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