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
法國兒童題材電影《嬌娃們》上周在流媒體平臺網飛上線後,遭到來自美國兩黨議員的怒批。據美聯社14日報導,反對者以「性化未成年少女」為由,不僅要求網飛換掉涉嫌性挑逗的海報並撤下影片,還要求司法部調查創作者、發行方和播放平臺,甚至有數十萬人要求取消網飛訂閱帳戶。
64萬人請願取消網飛訂閱
《嬌娃們》聚焦一名來自塞內加爾移民家庭的女孩成長故事:11歲的艾米生活在相對貧窮和多元化的巴黎郊區,出身穆斯林的她偶然被鄰居家女孩性感、叛逆的妝扮所吸引,開始穿著高跟鞋和緊身褲,加入舞團跳起性感舞蹈……影片今年初在聖丹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獲得好評,之後被網飛買下發行權,於9月9日上線。這樣一部沒有大牌明星的法語獨立電影關注度本不高,然而網飛在8月前期宣傳時突出的「未成年少女性感舞姿」引發爭議,隨後不得不道歉並撤下爭議海報,但依然有政客和社會團體不依不饒。
上周,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特德·克魯茲和湯姆·科頓呼籲美國司法當局調查該片的製作和發行。克魯茲在給美國司法部長的信中要求,「確認網飛平臺以及《嬌娃們》的製作方是否違反聯邦法律,必須禁止製作和發行兒童色情產品」。在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頻道採訪時,克魯茲更是批評「網飛是靠販賣對未成年人的性剝削來賺錢」,並把話題引申到網飛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的合作協議上,雖然兩人與這部電影並無關係。另有眾議員肯·巴克和安迪·比格斯也要求司法部調查此事,參議員喬什·霍利則致信網飛執行長裡德·哈斯廷斯,要求把《嬌娃們》從流媒體平臺上撤下。怒斥不只來自美國共和黨,民主黨內也有批評聲,眾議員塔西·加巴德宣稱該片會刺激戀童癖胃口,助長未成年人性交易,並指責「網飛,你就是同謀犯」。此外,美國家長電視委員會負責人梅麗莎·漢森認為該片會「使得小女孩的『性化』變得正常化」,目前已有超過65萬人在請願網站上簽名呼籲網飛用戶取消訂閱。
主創回應:旨在敲響警鐘
對於一片指責,網飛在14日答覆《好萊塢報導者》的回信中稱,「這是一部獲獎作品,講述年輕女孩如何面對社交媒體,以及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壓力,我們鼓勵任何關心這些重要問題的人來觀看這部電影。」《嬌娃們》的主創也否認該片「性化少女」。影片導演、編劇麥穆娜·杜庫雷是一位年輕的非裔女導演,她在多倫多電影節上稱,「我決定拍攝這部影片正是要向大眾敲響警鐘,旨在引發社會討論和變革。」《嬌娃們》是杜庫雷的長片處女作,她基於生活觀察發現,自己身邊十幾歲的少女會模仿成人的舞蹈,如今女性在社交媒體上的「性化程度」越高似乎就越顯得成功,而孩子們會在不理解的狀況下盲目模仿,「這很危險」。對於影片中暴露的社會問題,杜庫雷認為「這是突出的,是女性主義的」「對於藝術家、政治家和家長們來說,創造討論和解決方案才是重要且必要的。成長有多種可能性,多元化和包容是讓我們電影能夠不斷進步的關鍵」。
跟風批判還是回歸電影本身?
美聯社認為,《嬌娃們》在美國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已超出電影本身範疇,有些人甚至沒有看過影片就跟風批判,如克魯茲在給司法部長的致函中提到的「未成年少女裸胸」鏡頭,電影中其實並不存在。反而是電影界人士和影評界對於該片抱有更寬容的態度。《紐約雜誌》影評人比爾格·艾比裡稱,「《嬌娃們》既不是直截了當的諷刺,也不是明確的警告,導演這種模糊的態度導致某些人的憤怒。」《好萊塢報導者》認為,「影片旨在觀察少女在前青春期的自我意識和性覺醒,導演使用大量自然主義和少量魔幻主義鏡頭,手法還不純熟,但更關鍵的是對當下文化的批判觀點,發現少女極易受到成年人性感化影響,這與傳統價值觀之間產生衝突。」
在豆瓣評分網站上,近半數網友給《嬌娃們》打出1星的最低分。在該片的「祖國」法國,影片已於8月19日上映,在當地影評網站Allocine上獲得3.6的媒體評分和3.3的觀眾評分(滿分5分)。當地權威女性媒體《當代女性》肯定「女導演對於女性形象和外貌至上的社會風氣提出嚴厲警告」,《巴黎人報》則讚揚這是一部「由年輕人完成的具有活力和敏銳的影片,令人驚喜」,就連一貫苛刻的《解放報》也給予正面評價,「讓女孩們釋放出自己的能量,這很可愛」。